山西人口最少的两个县(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陵川县来说,人口超20万,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西连高平,西南连泽州县,北靠壶关,长治,东、南与河南省辉县市、修武县毗邻,为山西省东南之门户。陵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古域为尧、舜部落,是世界围棋起源地。自隋开皇(公元596年)建县以来,历史上曾出现过7名状元、93名进士。

山西人口最少的两个县(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1)

首先,陵川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东北部最高峰板山,海拨1797.9米,南部最低点甘河破屋海拨691米。平均海拔1058米。陵川县东部为石山区,中部为土石丘陵区,西南部为平川区。陵川县气候温暖偏寒,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700毫米,≥10℃有效积温2755℃,年平均气温7.9℃左右,冬暖夏凉。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并且属于 “王畿”之地。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

山西人口最少的两个县(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2)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今山西省陵川县一带成为韩国的疆域。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国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推行郡县制,今晋城市陵川县一带属上党郡。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陵川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西晋时期,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前赵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前赵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山西人口最少的两个县(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3)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分平阳与上党,始置建兴郡,陵川地区称泫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建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该地区属之。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部置陵川县。由此,就陵川县这一建制,始于隋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对于陵川县的历史由来,《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山西历史地名录》中记载:“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

山西人口最少的两个县(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4)

最后,宋太宗时,陵川县归河东路泽州(或称高平郡)所领。元大德九年(1305年),陵川县改属中书省晋宁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泽州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宁道,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改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到了1914年,陵川县属冀宁道。1928年,陵川县直属于山西省。1985年4月,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如今,陵川县属山西省晋城市。截至2018年底,陵川县下辖7个镇:崇文镇、礼义镇、附城镇、西河底镇、平城镇、杨村镇、潞城镇。5个乡:秦家庄乡、夺火乡、马圪当乡、古郊乡、六泉乡,总人口约为23.3万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