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讲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知识普及那些你不知道的金融常识和逻辑)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强国与富民:人大重阳名家解读中国发展》一书,文章从金融是什么、怎么理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结构会朝什么方向变化、金融脱虚向实四方面深入阐释金融的常识和逻辑,帮助我们回到金融的本质看待今天的经济和金融问题。

《强国与富民》一书中包含了16位著名学者对中美贸易战、金融改革、中国周边安全、中国环境治理、政企关系等涉及国计民生重要话题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深入并且极富深情,既有严谨的学术思考,又有激情的辩论,帮助我们理性客观地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问题。

改革开放40年,金融常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什么叫常识?

金融常识是什么?笔者指导了一位来读金融博士后的法学博士,他在最高法院工作了很多年,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对法律很有研究。

笔者曾经问他,什么是法的常识?他想了很久,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说明常识不简单。

笔者的理解是,法的常识是:法的精神起点必须是善良,是惩恶扬善,有善良才能演绎出公平正义。

详细讲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知识普及那些你不知道的金融常识和逻辑)(1)

法必须维护这样一种基本价值观:法必须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法必须是一种褒扬正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机制。

在笔者的理解中,这就是法的精髓。

说得更简明一点,法必须体现善良和良知。法如果脱离这些常识,就可能滑向恶。

法要体现人人平等,人人平等是法的基本价值观。法必须构建一个体现社会前行的规范体系,体现善意的规范体系。如果我是一位法学家,我的内心一定充满着这种情感。

二、金融是什么?

为什么要讲金融是什么这个常识?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常常背离金融的常识,破坏金融正常的规律,所以理解常识就变得特别重要。

只要尊重常识,社会就一定会前行。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力量来自尊重常识。

详细讲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知识普及那些你不知道的金融常识和逻辑)(2)

金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人回答,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这个回答不算错。

融通资金可以说涵盖传统金融的基本要点。但金融发展到现在,它可能有新的含义、新的功能,因为影响金融的力量发生了变化,仅仅看融通资金是不够的,还要看以什么方式融通资金。

融通资金固然重要,风险的跨期配置可能也非常重要,这是放在现代金融框架下去理解。

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有内生的风险。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金融风险是消灭不掉的,因为金融内生着风险。

试图消灭风险,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这就完全背离了金融常识。

深刻理解这个常识,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现代金融规律的政策和法律规范。金融的本质内生着风险,风险可以配置,但不能消灭。

三、怎么理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有人谈到金融风险很害怕,谈到金融危机更害怕。

风险是金融与生俱来的,从风险到危机有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衍生过程。有时候可能只是风险的种子,不见得会变成风险。

如何看待金融风险变得非常重要。

从风险到危机至少要经过几个阶段:个体风险、局部风险、系统性风险、全面金融危机。

理论研究必须找到风险衍生过程的节点,要知道在哪些节点中会扩大它的风险乘数。

几年前,笔者与同事们一起写了一本名为《股市危机》的书,专门研究2015年股市危机,并对世界各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做了梳理。

包括: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它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日本1990年前后泡沫经济带来的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纳斯达克市场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危机。

这些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研究这些危机案例非常有意思,每次危机都有不同的逻辑衍生过程,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对外部资本的依赖程度不同。

如果把这些实例研究透了,中国一旦遇上这种情况,就有可参考的经验。

在逻辑上我们要将其梳理清楚,分类研究。不过,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过程和教训对我国的参考意义可能有限,因为国家太小了,它们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外资占比很高,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外国资本。

日本需要研究,美国更需要研究。这两个国家所出现的情况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与日本在文化上有相似性。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疯狂程度很接近,只不过中国金融采取了分业模式,虽然房地产出现如此大的泡沫,但金融大体上是安全的。

日本的银企合作模式,业务相互渗透,交叉持股,有人认为这是很好的模式。

详细讲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知识普及那些你不知道的金融常识和逻辑)(3)

笔者历来反对这种模式,我们必须把实体经济风险与金融体系隔离开来,从产权、控股权上就要分离,不要让实体经济危机影响到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出现问题不可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市场的力量会弥补空缺;金融体系一旦出现危机,将产生深远的巨大破坏力。

中国金融必须要有风险隔离墙,这是这些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

有一段时间,我们盲目崇拜日本的银企模式,其实日本的银企模式不适合于中国。

虽然我国房地产有巨大的泡沫,但金融是安全的;虽然股市出现如此巨大的危机,但我们的金融体系是安全的。这得益于我国的分业监管、分业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对当时的中国乃至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恰当的。

我们必须要研究美国金融体系及其结构。美国是个金融大国,要认真研究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结构,它们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

客观来说,美国的金融模式相当科学,结构非常富有弹性,对风险的处置非常有效率,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而言,只有短暂的两三年影响,通过几次量化宽松就解决问题了。2018年,美国的金融体系恢复为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

一次重大金融危机发生,十年后金融体系还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必须研究其中的奥妙。

中国未来的金融体系要有结构弹性,要走市场化模式、开放的道路。封闭的金融体系一定是脆弱的。

如果市场化程度不高,一切融资、金融活动都要通过传统商业银行来完成,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研究这些实例之后会得出一系列结论,可以得知哪些环节是需要控制的。

从日本和美国来看,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房地产泡沫如果在金融体系不断放大,危机很快就会来到。

所谓的“明斯基时刻”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资产收益率低于债务成本时,危机就会很快到来。日本就是在房地产抵押品收益严重低于债务收益率的时候,开始爆发危机。

2015年的股市危机也印证了这个道理。从金融风险到金融危机是个漫长的过程,潜在风险变成现实风险实际上也有个过程。

很多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会自然消亡,不要害怕它们。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从风险到危机的每个节点。

四、金融结构会朝什么方向变化

一个国家金融的进步在于结构的变革,而不在于总量的扩张。

前文提到金融资产由40年前的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变为现在的360万亿元人民币。相比于总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结构发生了变化。

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在提升,规模在扩大。结构变化会使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功能发生变化,会使得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更具弹性。

弹性来自金融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中国金融结构正在朝着市场化方向变化,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提升,这个提升是必然趋势。

详细讲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知识普及那些你不知道的金融常识和逻辑)(4)

为什么说这是常识或者金融逻辑呢?因为经常有报道称有些人在看到商业银行居民储蓄存款下降时会出现强烈的担忧,认为金融出了问题,却不知道这是正确的方向。

如果居民储蓄存款以超过居民收入的速度增长,就意味着居民新增收入会越来越少地流向资本市场,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就会变得越来越传统、越来越落后、越来越缺乏弹性。

有了这个常识才能正确看待居民资产分布的变化。当居民资产更多地投向非储蓄存款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开始走向市场化,结构更富弹性,是正确的方向。

有些人没有这样的认知和理论判断。

金融业态的多样性是一个基本趋势。中国的金融业态不能仅仅处在单一业态之中,不能让金融统统回归传统商业银行。

有一个时期,笔者对金融监管有不同的意见,那种监管似乎要把所有金融活动都赶回商业银行。这不行啊!这会使金融回归落后。

实际上,居民收入增长之后,居民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业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单一的金融业态已不能满足需求。

中低收入阶层也有财富管理需求,虽然现在理财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但仍有一定的最低要求。

只有当1元也可以理财时才是最好的财富管理服务,这需要相应的金融业态才能实现。

笔者对新的金融业态期望很高,它做了很多传统金融所不能做的事情,但总有一些人想围剿它。他们不知道数字支付和数字理财做了“开天辟地”的事,让中等收入阶层每个月扣除消费之后即便只剩下1000元它也有增值功能。

谁能为1000元提供增值服务,谁就是最好的金融服务。中国金融不能总是盯住王健林、马云等人,不能只想着如何为富裕阶层服务,而要提高普惠性,要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

大多数人处于中低收入阶层,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就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金融服务,包括支付、财富管理、融资等。

收入低不是得不到金融服务的理由,为此必须创造新的金融业态。如果你拿500元让大银行为你理财,大银行当然不干,因为成本太高;而有的新金融业态哪怕只有1元钱都可以为你理财。

为什么不支持它呢?很多人拿出1000元、2000元做理财,总额就可能达到几百亿元、上千亿元。

实际上,我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调门很高,做得不好。一旦要落地,比如发展第三方支付,有人就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国家金融安全为由,抑制金融业态创新。

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会影响金融安全吗?笔者认为是不会的。让新金融业态服务于中低收入阶层,监管部门可以对新金融业态进行透明度监管。

往往有人提出很多大口号、大帽子,用来吓唬人。有什么证据证明数字支付使国家金融不安全了?突破中国金融制度不容易,新的金融业态难得突破了传统思维、传统技术障碍。

金融是要有普惠性的,不能只为大企业服务、只为富人服务。当然,富人可以得到定制服务。

例如,富人可以到米兰去定制一双5万元的鞋,但生产者不能只为富人做一双5万元的鞋,而不做其他的鞋。大多数人还是要穿着100元、200元的鞋。

显而易见,金融要为这些中低收入阶层服务,这就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完成金融的普惠性使命,因此要正确看待金融业态。

没有多样化的金融业态,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如同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金融也是这样的,仅有几家银行是不行的。

金融业态多样性是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前提,也是实现普惠性金融的基本路径。

五、关于金融脱虚向实

学者们有一个习惯,即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有一个词说得比较多,即“脱虚向实”。

这个词本意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没有太多存在的必要。

金融的生命力来自实体经济,金融的繁荣来自实体经济的繁荣,这是常识。

学者们还会思考,资金为什么会趋向资产管理、PE、VC、保险?为什么有些实体经济缺资金?

从理论上说,如果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有一种均衡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能实现均衡,那么应该不会出现所谓的“脱实向虚”。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是逐利的,通过市场的力量可以实现各个领域的相对均衡。

如果企业有成长潜力,就能吸引到资金;如果企业没有成长潜力,就不能向其投入资金,因为这类企业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是不会流进资金的。

华为缺资金吗?“独角兽”企业缺资金吗?它们不缺资金,VC、PE去了,银行贷款也去了,因为风险资本知道这种企业有成长性。

资金是逐利的,资金或资本的流动是要计算回报率和风险程度的,这就是资本流动的规律。

详细讲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知识普及那些你不知道的金融常识和逻辑)(5)

无论商业银行还是市场资金,都会对风险有这样的判断过程。不要主观地认为,金融机构或市场必须把资金贷给缺资金的企业,万一企业还不上贷款,由谁负责?我们不要过分相信某个部门、某个机构的主观作用,不要以为它们站得高、看得远就一定看得清,还是要相信市场的力量。

市场经济的灵魂就在于市场有能力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达成平衡。

如果认识不正确,政策就会扭曲。这样的改革会给未来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P2P出了一些问题,有人说这是脱实向虚带来的。P2P中有坏人,他们打着互联网金融、P2P的旗号行坑蒙拐骗之实,对这种人要依法严惩。

但的确有一些正常的P2P在严监管之后流动性没了,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有段时间会突然集中爆发危机?这是有一些政策原因的。

理解金融逻辑对于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很重要。我们要遵从金融发展规律,制定有利于稳定金融预期的政策。

来源:笔记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