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扶贫助力三江源头告别贫困)

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扶贫助力三江源头告别贫困)(1)

24岁的仁青措正在学习绘制唐卡。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新华社西宁4月24日电(记者骆晓飞 白玛央措)一根针,一缕红线,一朵玫瑰花,生活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宽太吉,选择用刺绣手艺改变自己的生活。

“相比在家种地,我更想学一门手艺,这样以后的收入会更高一些。”宽太吉坚定地说。她所在的青绣扶贫车间里共有60余名学员,其中50名是贫困户。

“比起绘制热贡唐卡,学习传统刺绣的时间要短一些,一般只需要1到2年时间,就能掌握刺绣的基本工艺。”热贡桑杰唐卡画院院长桑杰加说。

多年来,当地政府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 扶贫”产业,建成唐卡、泥塑、堆绣、雕塑等4个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下设20余个扶贫车间。

2019年,同仁县政府投入100万元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文化产业的培训,培训期为三年。

“我们在这里免费学艺,画院包吃包住,1年还有3000元的补助。”24岁的宽太吉手捧自己绣出的玫瑰花绣片,有A4纸大小。“院长出500元买了它,我既高兴又感动,我知道他是想鼓励我。”她说。

“小时候困窘的家庭环境让我更想要努力生活。”桑杰加说,小学毕业那年,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他选择跟父亲学习绘制唐卡。

现在,34岁的桑杰加经营着一家年产值100余万元的画院,他的梦想是让更多生活困苦的人,学习一门手艺,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截至目前,同仁县投身非遗文化产业人员达2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900余人。

“文化 扶贫”模式,让远在深山的热贡艺术落地开花,传承千年的民族手工艺作为特色扶贫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地处三江源头、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青海,还在探索“生态+扶贫”的脱贫新路径,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初夏的泽库草原,阳光和煦,绿草有了生机。牧民吉合多和妻子勒毛措听到泽库县脱贫的消息,激动不已。“这些年最不容易的就是书记俄多,是他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吉合多说。

黄南州泽库县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牧民增收困难。

据统计,2010年底,拉格日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

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扶贫助力三江源头告别贫困)(2)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多杰才旦在合作社的牛棚里喂牛。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想脱贫,思想要跟上。过去注重牲畜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做法要改变。”拉格日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说。

近年来,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这个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从传统放牧“增畜不增收”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

“我家属于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因为我们相信俄多,他是个有想法的人,在村里很有威望,如果不是忙着帮大家致富,他现在应该会是个成功的生意人。”吉合多说,“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村里的发展上。”

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680.87万元。

“我们还采取了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俄多说。后来,村干部和牧民们集思广益,想出了一头周岁犊牛折1000元,一级草场每亩93元,耕地每亩200元等办法,完善合作社股份制改造。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全村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截至目前,该村合作社共有股份47634股,折现后为2381.7万元。“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一年能收入分红7万多元。”吉合多说。

在“拉格日”模式带动下,泽库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64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2019年泽库县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40元,达到当年全省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

截至目前,青海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今,在三江源广袤的草地上,“扶贫+”模式正不断助力高原农牧民告别贫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