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

生活在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中,就如置身于博物馆。而余杭人是幸运的,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保存良好的文物古迹,静静地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你或许在上班途中、在散步路上见过它们的身影,但却不知晓独属于它们的,跨越百年的故事。那么今天,小余儿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故事吧~

龙兴桥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1)

临平龙兴桥早晨的倒影(1980)

老底子的临平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

冷冷清清龙兴桥,人人碰面东茅桥,停船停在石灰桥,摩肩擦背北庙桥,大船要过港申桥,又臭又香扒灰桥,尖刀相会方家桥,打官司到杨家桥。

在上塘河上,有一座古桥,正以古朴的姿态见证着临平城区的繁荣辉煌。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2)

90年代的龙兴桥

龙兴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北宋天禧年间重修(公元1017-1021年)。桥北妙华庵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南宋小康王巡幸时改妙华庵为龙兴寺寺因桥得名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3)

临平龙兴桥(1980)

龙兴桥最近一次整修在1989年,当时曾计划拆除,后幸得张兆君等三人向当时政协主席王祖庭呼吁,桥得以保留,政府并拨款三万元予整修。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4)

龙兴桥远景(1980)

也因此,我们还能看见这座古老的桥梁。

临平山石翁仲残像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5)

临平山石翁仲残像

“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石翁仲”,也有人叫“石像生”。“石翁仲”与“石像生”有一定区别,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石像生,但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称为“石翁仲”。

临平山的石像应该是墓前神道之物,出自星桥佛日坞,具体情况不明。

北宋蔡京父亲蔡准墓,葬在临平山顶。据《西湖游览志余》摘“大观四年,蔡京葬父于临平山,因作塔其上。”又据明人沈谦《临平记》<塔基>诗注中载“在镇西临平山巅,宋蔡京父准葬此。山为驼形,负重能行故作塔。山顶元时毁,其西为信所凿也。”

桂芳桥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6)

桂芳桥(1959)

说完了龙兴桥,我们也要说一说同样架于上塘河上的桂芳桥。桂芳桥,又称茆桥,俗呼东茆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东大街,南北向跨于上塘河上。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7)

桂芳桥

它于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嘉靖《仁和县志》载:“始建无考,旧名茆桥,因宋时里人徐宣与弟寅、垓,同太学生数十人伏阙上书,攻贾似道。后登进士垓居榜首,乡人号曰一门三秀,更桥名为‘桂芳’。”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桂芳桥记”碑详载其事。

龙兴寺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8)

龙兴寺

如果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喜欢塘栖,那么,南宋高宗则更爱临平。

龙兴寺,原名龙兴院,始建于唐代。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卢季询书《龙兴院寺碑》,其石久佚。北宋宣和七年(1125),临平湖水溢,建妙华庵以镇之,并建普同塔一座。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慧文募缘重建。当时,临平湖白龙潭连年风涛冲运塘,害及苏湖民田,慧文与乡父老用力修建,为保禳之地。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以迎韦太后氏驻跸此庵,故升之为寺,而赐额“龙兴”

杭州临平古迹(档案奇妙页那些身边的文物古迹之临平篇)(9)

而前文介绍的龙兴桥,则是老龙兴寺门口的一座古桥。

起初,龙兴寺与龙兴桥俱在临平镇东郊潘公闸以东,其地名龙兴圩者是也。乾隆年间,重建龙兴桥,改筑在潘公闸西。桥之北堍下,旧有关帝庙,头山门额曰“武帝行宫”。殿后入二山门,遂有大佛殿。乾隆以来,临平人俗呼“龙兴寺”。光绪年间里人张尔嘉绘《临平图》,亦标作“隆兴寺”

1952年3月,在龙兴桥北堍旧址处开设民办临平初级中学,隆兴寺遂废。1996年,龙兴寺重建,迁至南苑街道东湖村,址占地10亩,筑大雄宝殿,又有午潮庙等附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