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关枣子的传说(老魏读诗之采蘩)

《采蘩》一看就是采野菜的诗,这样的诗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大家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诗经》里面这么多采野菜的诗呢?原因就是周朝的种植业还很落后,人类生存先要保证不饿肚子,根据《诗经》里面的记载,那个时候主要的粮食作物比如小麦、谷子、稻子和大豆等五谷都已经实现了大面积人工种植,但是蔬菜基本上还是靠野外采摘,换句话说,大自然就是自家的菜园子,所以才有了《诗经》里大量记录采摘野菜的诗。

“蘩”是蒿的一种,因叶茎上有一层细小的白毛,称为白蒿,也是古时候日常食用的一种野菜。编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陆玑解释:“春始生香,美可蒸食,秋名曰蒿,可以为葅。”“葅”是指经过腌制的菜,咸菜、泡菜、酸菜一类。

诗经有关枣子的传说(老魏读诗之采蘩)(1)

《采蘩》是采野菜无疑,但是谁在采?采来做什么用?又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公侯夫人采的,有说是女宫人采的;有说是采来做祭品的,有说是采来养蚕的。有时候我就想,历史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事实呢还是谜团?

《诗经》之所以被被列为经书,是因为其教化意义,但是体裁毫无疑问属于文学上的诗歌,万不可把它当做史书,没有必要像搞历史研究那样追求实证,更无须政治化解读。诗歌就是诗歌,而中国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意象抒情胜于具象叙事,所以主导中华文明的大汉族居然没有一首其他民族那样的长篇史诗,这应该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现象。这就像中国的绘画艺术,写意多于工笔,留白胜于涂墨,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情感体验,只要还原基本的历史背景,剩下的就是寻找自己的感觉了。

诗里出现了“公侯之事”“公侯之宫”“夙夜在公”,显然这不是自己的家事,特别是“夙夜在公”,用于表扬或者自我表扬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努力工作最好使了。“宫”字现在很高大上,非宫殿宫庙宫廷莫属,一般人不敢用。其实造字之初,也就是表达房子的意思,到了秦汉时期,才成为帝王居住房屋的专用名词。有人可能是因为这个“宫”,联想到宫庙,所以认为采蘩是用来祭祀的。

诗经有关枣子的传说(老魏读诗之采蘩)(2)

古代祭祀的祭品很丰盛,其中牛羊猪所谓“三牲”是必须的。大家可能注意到,供奉祖先也好神仙也罢,首先是吃的,而且是我们认为最好吃的,然后才是用的,再然后有了钱的概念,才是花的。这是因为吃饭、吃饱饭是件大事,而吃肉是件很奢侈的事,所以供奉的主要祭品都是动物,叫做“牺牲”,“牺”为毛色纯正,“牲”为肢体完整,说白了就是整牛整猪整羊,后来为了节省,才供奉一个头作为代表。然后是五谷,以及用粮食加工的食品比如馒头,后来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就有了糕点。这些在《诗经》里都可以找到,但是明确蔬菜作为祭品的也就是《七月》里“献羔祭韭”的韭菜,取其“久”的谐音,以及可以一茬一茬收割取其生生不息之意,并没有“蘩”什么其他的蔬菜。

而《诗经》里面主要记录祭祀活动的诗,大部分在《颂》部,还有一部分在《雅》部,《风》里面都是顺带提到,并没有专门记录。而祭祀活动,大部分在秋天收获以后和冬季春节前后举行,采蘩的季节并不是适合祭祀的季节。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首祭祀诗。

我们来看这首诗是怎么说的。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要到哪里去采蘩?到那沼泽沙洲间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采了用来干什么?公侯安排要照办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要到哪里去采蘩?到那遥远山涧边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采了用来干什么?送到公侯家里面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已经采了那么多,白天晚上忙不完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已经采了那么多,赶紧干完把家还

哪里提到了祭祀呢?没有,一个字也没有,都是一种臆测。

“于以”,往哪儿?到哪?“沚(zhǐ)”,水中的沙洲。

“公侯之事”,公侯安排的差事。

“被”有解释为妇女首饰的,所谓同“髲(bì)”,而“髲(bì)”原本是假发的意思,并因此将“僮僮”解释为发型整齐,把“祁祁”解释为经过劳动后发型散乱。此解作为采蘩人是公侯夫人的依据,但是有见过头戴巍峨的假发和首饰去采野菜的吗?这有点不可想象。另外公侯夫人给自家干活,还用得着说“公侯之事”吗?我认为此处可以采纳《康熙字典》的解释:“负也。《后汉·贾充传》:被羽先登。”也就是背负的意思。“僮僮”与“祁祁”都是形容茂盛、众多。“被之僮僮”“被之祁祁”是表达背(负)回来很多野菜的意思。

“薄言”,急急忙忙。这个词在《诗经》里多处出现,这里表达赶紧干完回家的心情。

诗经有关枣子的传说(老魏读诗之采蘩)(3)

我们似乎可以还原一下这个采蘩的场景了:一群妇女在采蘩,她们从河边沼泽到沙洲再到山涧边,把周边有蘩的地方都采到了,采了很多送到公侯家。白天采,晚上加工,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干,一边干着,一边唱着,希望赶紧干完就可以回家了。@微头条#原创#@今日头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