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1)

唐-王昌龄边塞诗之一《出塞》


看到这首诗,喜欢听歌的你脑海中是否会情不自禁浮现那首叫《缘分一道桥》的歌曲?作曲人借王昌龄这首乐府诗为歌曲填词,将古诗的魅力转化为优美的旋律,用引人入胜的作曲将你带进那边塞长城内外,抵御匈奴入侵的铁血战歌中,读完这首诗有没有接着唱出下一句歌词:狼烟千里乱葬岗,乱世孤魂无人访……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作出这首传唱千年的七言绝句《出塞》,并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的大诗人王昌龄。来,把你沉浸在歌曲中的灵魂拉回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昌龄生活的那个辉煌时代中吧!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2)


"七绝圣手",于微末之中诞生

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武则天圣历元年,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并州晋阳某户民房周围的邻居都已入睡,然而这户民房中的人还在忙碌,突然寂静的夜里传来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枝头鸟巢里的喜鹊被这声啼哭惊醒,它扬起头看了看民房又继续埋头护着身下刚破壳而出的孩子。是的,在这个无人注意的夜里,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的一代大诗人王昌龄诞生了。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3)


嵩山学道,于繁杂世间寻找宁静致远

二十三年后,唐玄宗开元八年,一个阳光普照的早晨,已经成年的王昌龄独坐溪边,看着小溪中的鱼儿奋力的朝着水急湍流处游去,他不仅想到了自己这二十多年的人生:出生寒微,生活贫苦,虽有满腹的才华却也无心投身官场,于是他想到了人生的意义:生命存于世间,可繁华,亦可宁静。或许是因为贫困又或许是对人生有不同的见解亦或是和唐朝时期许多著名文人一样,也倾心于道术。二十三岁的王昌龄毅然收拾起行囊朝着千里之外的嵩山走去。对,他要去修道,他要去探索道家的奥妙,而这一去就是三年。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天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循环往复。山上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仿佛是在告诉你人生沧桑易老。三年时间转眼而过,王昌龄在嵩山一住就是三年,岁月走走停停,如落叶般去留无声。

唐开元十一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太阳像个迟暮的老人带着慈祥的笑容缓缓落下山顶,夏日的傍晚还残留着太阳的余晖,已近二十六岁的王昌龄独自一人坐于山顶,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一颗的发出闪闪的光芒,山上的树被晚风吹弯了腰。他的思绪不禁陷入回忆中,回忆着三年修道生活的点点滴滴,长时间的思考终让他认识并不是一个拥有道骨的人,因此,他第二次拿起自己的行囊开始了第二次人生之旅。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4)


游历世间,于山野边塞间磨炼意志

崇山峻岭之间,炽热的太阳像帝王般高悬空中,俯视着人间的生灵,仿佛是在向人类宣告他至高无上的威严。山野间的知了仿佛因害怕而不停嘶鸣。正值青年的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山野中,仿佛炽热的太阳和知了刺耳的叫声并没有阻挡到他的脚步。从中原走到塞外,伴随他的只有高阳明月细雨清风。在遍走四方,游戏山水间慢慢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也给了他无尽的灵感。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5)


入长安

开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唐玄宗李隆基4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壮年。燕国公张说61岁,许国公苏颋(tǐng)58岁,这两人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人称"燕许大手笔",但二人已经走到生命的暮年。燕许二公的淡出,预示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但一个更为辉煌的时代——盛唐,也即将来临。

也就是这一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王昌龄决定投身科考,为自己前三十年的见识和阅历博得一片施展的天地,他怀着满腔豪情壮志走进了无法言尽的古都长安。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6)


投身科考,进士及第,声名鹊起

命运往往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开元之治的大唐,崇尚才学,在文化上大兴科举,只要是真的贤能,通过"自荐"也能谋求好的前程。出身贫寒,身无于谦的王昌龄,凭借着自身在嵩山修行悟道、在游历山川大江中积累的满腹才华于科举中高中进士,官拜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国务院部门的小弟,唐代很多诗人大官,都是出身校书郎,算是一个美差),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起起落落,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生。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7)

这一年,27岁的王维,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他,已在长安城里崭露头角,与王公贵族正打得火热,积极投身于建设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年,李白也是27岁,同样离开了家乡,遍游神州。也是这一年,刚满30岁的王昌龄已经进士及第,在长安城中声名鹊起,生活似乎过得有点小滋润。同样在这一年,他与高适、王之涣、王维等人结识,在闲暇时吟诗作乐,把酒言欢。


得罪宰相李,边塞从军去

但生活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在京城正过着吟诗交友的快活生活,想象着将自己满腹才华施展于国家的王昌龄却不知祸已将至。此时,大权独握,排斥贤才的李林甫正和唐玄宗打的火热,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重用。然而,正直的王昌龄却在此时给了唐玄宗一份奏折,上面如数家珍的将唐玄宗执政二十年的是非功过呈现于上,他这样的做法则是完全站到了想尽办法讨皇帝开心的李林甫的对立面。于是李林甫逮了个机会凑到唐玄宗耳边如何如何,这般这般的说了一通悄悄话,让他的一番苦心不被认可。于是皇帝给王昌龄下诏:“你去边塞从军吧”。艰苦的边塞从军生涯,王昌龄见惯了太多生死,也见多了太多为抵御匈奴而慷慨赴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此期间作出了多首传唱千古的边塞诗。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8)


天下大赦,至北而归,遇李太白

两年后,天下大赦,他从边塞回来了。途中专程去襄阳与昔日好友孟浩然一见,准备叙叙旧、聊聊天,抒发抒发心中的郁结。然而,没想到在促膝长谈之时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很悲伤也很无奈,于是一个人默默的收拾起行李再次踏上北归之途。途经巴陵时突然看到江边的小船上站立一人,此人背负一柄剑,手握一壶酒,临江而歌,正郁闷的王昌龄走上前一看,再一顿吹牛,意外的发现两人相见甚欢,相见恨晚。于是,李太白同学热情邀请王昌龄同学上船继续吹牛,边泛舟边饮酒边吹牛,一番吹下来,顿时如大旱遇甘霖般将对方引为知己。酒酣话尽后王昌龄知道该再次启程了,临别时,写了一首诗送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9)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告诉王昌龄,你的遭遇很令人惋惜,我将我的哀愁之心寄给了明月,让它随风飘到夜郎西给你,帮你排解忧愁。

王昌龄与谁是七绝圣手(34七绝圣手)(10)


国乱之始,回老家,于亳(bó)州被杀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已经59岁对官场心灰意冷的王昌龄收拾起行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然而在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中少有记载,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大概意思是说闾丘晓此人善忌,因嫉妒王昌龄的才华而把他杀了。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但闾丘晓此人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把仗打败了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可怜巴巴的对张镐说:"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我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个老婆需要养,乞求张镐饶他一命,但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自此,一代大诗人,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的故事结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