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影响力最大的太监。

明朝太监到了郑和这里开始走进历史的舞台。

郑和是太监历史上的一个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朝太监名声都不如郑和好。

历史上的郑和有许许多多的疑团有待考证,但有一点不用质疑,那就是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1)

郑和画像

一、从默默无闻的云南少年到太监马和

郑和原名马和,生卒年限存疑,目前通常认为是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

郑和是云南昆阳州回族人,他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家庭。

1.马和的家族是云南的望族

根据周志斌著的《郑和》一书,郑和原本是云南昆阳州元朝咸阳王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年)的六世孙。

根据《郑和家谱》记载,马和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亚不花剌国(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的国王索非尔,他是马和的十一世祖。

马和的父亲名叫米里金,汉名叫“马哈只”。马和的祖父被元朝封为“滇阳候”,马和的父亲米里金承袭滇阳侯的爵位,并曾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2)

滇池

总之,郑和(马和)的祖辈是云南回族的大姓,是当地有名望的缙绅。

“马哈只”的“哈只”是阿拉伯语,意为“朝觐归来者”。马和的父亲米里金曾到圣城麦加朝觐过,因此幼年的马和应该时常听父亲讲述起在“朝天方”的故事。

那时前往天方(阿拉伯圣城麦加)朝觐的路线是从云南大理经缅甸等地出海,经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再到红海抵达阿拉伯。这也是后来郑和下西洋的一段主要的航线。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3)

可以说,马和童年听到父辈的航海故事为后来的郑和的大航海埋下了种子。

马和的童年史料记载得很少,因为那时候的马和只是一个地方官员的普通孩子。

2.马和的小名是叫“马三宝”还是“马三保”

马和的父亲马哈只去了母亲温氏,两人共生育有6个孩子,两男四女。马和有一个哥哥叫马文铭,马和还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马和排名老三。

马和(郑和)的小名叫“三保”或“三宝”,我的小说《明朝第一航海家》中取“马三宝”为郑和的小名。

我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马和在家排名老三,因此顺位大宝、二宝、三宝,马和理应叫”三宝“。

不过,关于郑和到底是叫“三保太监”还是“三宝太监”,这个在史学界还有争议。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4)

郑和雕塑

称马和为“三保”的人可以在史料中找到“三保”的字眼,还有三保太监的名称;而称马和为“三宝”的人,同样可以从后世的“三宝井”、佛教三宝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史学家至今傻傻分不清。

3.马和的人生转折点是傅友德远征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这一年马和大约11岁,因为征南大将军傅友德横扫云南被抓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马和的父亲是滇阳侯,自然是支持当时的云南梁王。因此,当朱元璋派傅友德和蓝玉征讨云南时,马和的父亲死于反抗傅友德的战争中,而11岁的马和也被当成敌人的后裔抓进军营中。

而随着傅友德大胜返回京师南京,马和也被当成战俘与礼物被抓往南京。当时有将幼童阉割净身送入宫中当太监的做法,因此马和很不幸被净身送入宫中。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5)

一个原本在云南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的少年马和,就这样因为一场战争成为了一个令人不耻的太监。

傅友德是改变马和人生与命运的关键人物,从云南到南京,再从南京到北平燕王府,傅友德一次次将马和送上历史的马车上。

大约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前后,马和随着傅友德的军队调往北平。随后,马和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成为朱棣的宦官侍童。

二、靖难之役中不可忽视的太监势力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于太监不怎么信任,认为宠幸太监会导致各种祸患,因此太监并没有机会参与政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在南京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皇帝。

原本一切都还顺利,但朱允炆急着削藩,燕王朱棣一看这苗头指向自己,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6)

朱棣画像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朱允炆派老臣耿炳文率30万军队讨伐朱棣失败,又派勋贵李景隆率军50万围剿朱棣。

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战争中,至少有关键的两个时机是由太监起来重要作用。其中一次便是郑村坝战役,此次战役中朱棣的“靖难军”打败了李景隆的南军,使李景隆的围剿北平计划失败,朱棣占据上风。

《明史.郑和传》中说郑和在靖难之役立有战功,“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有人据此说后来马和被朱棣赐“郑”姓就是因为在郑村坝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7)

郑和雕塑

靖难之役时,马和正当而立之年。再加上他身材魁梧,懂兵略,又是朱棣身边的近侍或侍卫,因此他与朱棣一起厮杀并建立军功是可以料想的。

燕王朱棣在四年靖难之役中也有失败和困顿,尤其是在盛庸与铁铉等阻挡。然而,最关键的一次机会也是由太监处罚的,南京的宫中太监向朱棣送来南京防守空虚的消息。

因此,朱棣等人决定直取南京,奠定了关键的胜利。

正是因为靖难之役中,以郑和为代表的太监的英勇作为,为朱棣重用太监和明朝太监参政开启了历史的大门。从此,明朝太监成为明朝的一个或明或暗的势力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

三、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历史上无人可及的航海伟业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8)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占领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踪为结果。朱棣登基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马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郑”姓。

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朱棣命郑和为下西洋的正使,开始大航海活动。

从永乐三年(1403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郑和先后共六次下西洋。从开始的下西洋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到后来的宣扬大明国威、发展海外贸易、建立大国外交等,郑和从一个内官监太监变成了一个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明成祖朱棣死后,继位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听从大臣夏元吉的建议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郑和于洪熙元年(1425年)任南京守备太监。

宣德九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再次派郑和下西洋,这是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

此时的郑和已经是60岁的高龄,但他依旧坚持参加航海活动,直到1433年病逝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9)

郑和的大航海早于欧洲的航海家,而且郑和的航海是和平友好的互利活动,不像欧洲的航海一殖民与利己为目的。

郑和的航海早于欧洲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半个多世纪,甚至有英国学者怀疑是郑和率先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不是哥伦布首先发现的。

如果大航海时代的历史不是由西方人书写的,我认为大航海时代应该从郑和开始!

郑和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汹涌澎湃的一生,是波澜起伏的一生!

郑和的大航海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的我们依旧有历史借鉴作用,建造海洋强国、打造一带一路,郑和的和平外交理念与思想依旧可以学习和借鉴。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是官二代)(10)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建造超级大航母,但别忘了昨天,历史上的明朝已经有了长150米宽62米的郑和宝船。

愿我们有一天再造历史的辉煌,再向郑和大航海的壮举!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蔚蓝大海,还有星辰大海!

文人鬼在写一部有关郑和与明朝历史的小说——《明朝第一航海家》欢迎关注与阅读!

文人鬼关注历史与现实,我说自己的观点。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与转发,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