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早看穿了(诸葛亮为何敢玩空城计)

《三国演义》的下半部分,主要是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个老对手的精彩对决,《三国演义》也写得异常出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空城计。

中国文化的高深道理,产生了“养寇自重”这个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文子,姓辛氏,即辛文子,生卒年不详,号计然。是越大夫范蠡尊的老师,曾经传授给范蠡七条计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一条计策,即“养寇自重”的计策,就帮助勾践打败夫差,从而使越国复国。

文子曾著有《文子一书,其中有十二篇。《文子·上德》说:“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此外,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说:“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早看穿了(诸葛亮为何敢玩空城计)(1)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很懂“养寇自重”的道理,他在诸葛亮唱空城计时,不是真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其实是难得糊涂。

当时,诸葛亮的部下马谡把战略要地街亭失守了,司马懿带领的十五万魏军,前来来犯。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手中无兵,迫于无奈,他唱起了空城计,玩起了心理战。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在城墙上带着两个书童悠然弹琴,而司马懿带兵过来之后,思考再三,觉得诸葛亮肯定有诈,于是谨慎退兵而去。这个情节充分说明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后人也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但是事情的真像是这样吗?魏军统帅司马懿真得是那么谨慎小心吗?事实上很多人都被司马懿的表面行动给骗了,不明白司马懿“养寇自重”。

当时诸葛亮统帅的蜀军的情况其实挺严峻。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在街亭失守后全部瓦解。诸葛亮也挺无奈,一方面要保全大部队撤退保全蜀国实力,一方面又不能让魏军看出端疑。而司马懿对于蜀军的情况肯定也是掌握得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敢唱出空城计,完全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足够聪明,两个老对手,对于对手都是心知肚明。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早看穿了(诸葛亮为何敢玩空城计)(2)

当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到达西城时,看到的不是严阵以待的蜀国军队,而是城门大开,诸葛亮像没事一样的抚琴,而且西城内灰尘四起。

如果当时司马懿下令进攻,那么蜀国统帅诸葛亮就可能在这里结束了。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带兵撤退走了。

很多人说,司马懿是由于多疑,怀疑城内有埋伏而走,但是仔细想想这个说法根本说不通。西城是一个小城,即使城内有埋伏能藏多少兵力,魏国的大军可是有十几万之多。若城中有埋伏,魏军也不会吃太大的亏,退一万步,把城围几天,西城破城是迟早的事。

但是司马懿没有,他选择了退兵,这才是他最聪明的地方。司马懿的主公是曹家,曹操虽然挂了,但是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继承了曹家多疑的传统。功高盖主这道理谁都明白,司马懿之所以那么逍遥地指挥千军万马,完全是因为曹睿需要有个人来牵制诸葛亮,而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相辅相成,两个人互相成就对方,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么司马懿的重要性就没有那么高了,反而还会威胁到曹睿的地位,所以曹睿对于司马懿的兵权也是很谨慎。

司马懿深知他的这种处境,当然诸葛亮也清楚。诸葛亮大摇大摆的摆空城计,还抚琴。两个人心里都很敞亮,司马懿从大局出发,找了个理由说是有诈而退兵。很多人都以为他傻,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大智若愚,当然司马家族最后也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早看穿了(诸葛亮为何敢玩空城计)(3)

司马懿在心中,一直很清楚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来自魏朝内部的种种猜测和不信任。朝中人人都提防他司马懿,无论是曹丕,亦或是曹睿,个个明摆着质疑他。

一旦蜀国没了,自己必会成为他人的心头大患,只有诸葛亮还活着,他司马懿才能保全自己。

正因如此,司马懿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兵败,实际上棋高一着。而诸葛亮也料到了司马懿的顾忌,所以也出于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敢于与司马懿玩空城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