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批复下达后还属于现役吗(退役批复悄然而至)

退役批复下达后还属于现役吗(退役批复悄然而至)(1)

相比于去年热闹得有点过分的关注,今年的“船票”和船票的到来,基本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批复细无声”了。

据我的朋友说,有的单位批复已经到了,有的得到批复的同志,已经开始准备离开了,也有的被批复不同意的同志,已经开始新一年新一轮的春夏秋冬了。

无论如何,按时甚至赶在期盼时间前到来的批复,总是一件好事的。

比如,离开的同志,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自已职业生涯最漫长的一次假期,或用于准备考试,或用于探亲访友,或用于抚慰心灵,当然,也可以选择站好最后一班岗,直到被强制退群为止。

再比如,离不开的同志,也可以暂时死了那条心,静下心来考虑是不是可以选调交流到别的地方,或者晋级晋衔到别的岗位,或者积极努力换一种退役方式,总之可以换棵树再吊吊。

还比如,一步快步步快,一步慢步步慢,早点离开,就可以早点到新的岗位,也可以早点把岗位移交给新同志。千万别小看这一两个月,很多时候成败利钝,就取决于这么十几几十天的。类似的故事已经听过无数遍了。

至于那些批复还没有到的单位和战友,一定要相信,别人家的春天已经到了,咱们家的春天还会远吗?

批复悄然而至,应该是缘于没有太多惊喜或者惊吓。

回想去年今日此时,有没有转业,能不能逐月,好不好退役,江湖传言甚嚣尘上,又是史无前例,又是百年未有,又是翻天覆地,感觉江湖好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江湖了。

春去秋来,秋收冬藏,忙忙碌碌、纷纷扰扰的一年过去了,迎着初春的暖风一盘点,才发现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湖还是那个江湖,江湖仍然不过是人情事故。

能不能走,还是取决于组织上的想法。组织上觉得你能走的,有岗位的可以把你调整到没岗位,年龄不到的可以通过编余、高职低配、顶岗代岗等来解决,总是能走的。组织上不让你走的,什么“6 3”“16 ”“789”都不过是浮云,工作需要就是最大的理由,领导舍不得你就是最大的借口。

记得曾经有个想退役的战友,第一次被拒绝的理由是,该部门从来没有团以下就退役的,不能开这个口;好不容易入团了,再次被拒绝的理由是,工作上离不开他;不干任何工作之后,领导的理由是:“这么个单位,还养不起一个闲人吗?”结果,他硬是被拖到头发斑白才走。

能不能安置得好,还是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需要。符合地方政府需要的,也就是通常说的有本事的,总能找到好工作。比如前段时间宁波接收的帝都医院的徐博士,不仅突破了很多限制,而且把这种突破当成是当地的一项重大政绩。反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限制就是一座座大山,就是一道道铁墙,碰都别想碰。

至于被大家寄于厚望的逐月,从关注度的下降,不言而喻地就知道这项制度的吸引力了。

批复悄然而至,可能还是因为退役的规模的确减少了。

人微言轻,一方面指的是级别低的人,说话没有什么人关注。另一方面,也指群体比较少,能发出的声音也比较少,能听到的人也比较少,自然也就少有人关心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西方民主的名著《金口哨》。

随着新政的全面施行,特别是随着史无前例的改革的逐渐完成,退役人员中拿金哨子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很多连哨子都没有了,即使拼命吹响,其实也没有什么人听的,更没有什么人能听得到的。

总体规模特别是军官总体规模减少,服役期限拉长,退役波次增多,种种方式都是为了减少退役的聚集程度。从今的情况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此轮批复的规模远远小于前几年,有不少单位是个位数,极个别的连一个都分不到,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规模有限的退役军人中,又分为军官、军士、义务兵,义务兵是大头,军士又分了退休和达龄,军官分为达龄退休、达龄退役以及复员、逐月、转业等等,不同群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需求,相互之间也很难同一个声音说话,无形中又把各类人员的规模再次减少了。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向来如此。

批复来得这么悄然,应该还有酝酿许久的原因在里面

孙子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已胜者也。事前充分酝酿,是事中顺利进展和事后全面落实的基础和关键。重大活动和会议如此,退役工作也是如此。

批复悄然而至,应该是很多可能带来反响、引起风波的事情,已经解决在批复下来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原因了。

比如,能不能走,如何能走,以前虽然有规定有要求,但很多时候还是以超神秘的状态控制在某些神秘部门手上,并且是根据需要拿出某一招出来应用。现在虽然神秘部门仍然神秘,使用哪个招数仍然比较随心所欲,但至少对于招数的种类以及如何使用,有了比较明确的规范。按某战友的话说,死也知道是怎么死的了。

再比如,影响和决定要不要走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安置的好坏。新政将退役与安置全面区分开来,退役时考虑退役的事情,安置主要听从地方政府的,并且退休、逐月、复员安置基本是确定的,转业安置则要等到好久之后才能知道好坏,自然很难引起什么波澜了。

还比如,新政之下的退役,基本都要经过组织同意的程序,组织同意之前,让留与不让留,都会想方设法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的。批复下来的时候,要么是早已认命了,要么是早已认清形势了,反正不会再有什么波澜了。

进退走留、新陈代谢,原本是一个组织维持和成长十分正常的事情,前几年搞得那么声势浩大,本就是非常态。让批复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许才是它应有的样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