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1)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2)

天才的称号,来自于他人给予的更有说服力。抗战期间,老数学家何鲁在火炉重庆汗如雨下地审阅一本书稿,忍不住拍案叫绝,一再对人说:“此天才也!”

书是华罗庚在1940年用八个月时间写成的《堆垒素数论》,他这时三十岁。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县的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华老祥以开杂货店卖棉纱火柴为生。跟无所不知的学霸比,华罗庚小时候更像是学渣。因为贪玩成绩差,小学毕业证都拿不到,只勉强得到一张修业证书。

但学渣在初二犹如中了一般突然开窍,很快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就名列第一,以致数学老师李月波可以在考试时把他叫到一边,“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此时首先发现华罗庚数学天赋的是年级主任王维克,他是张闻天的同学,近代中国第一个翻译但丁《神曲》的翻译家。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去了上海,读黄炎培创立的中华职业学校,给他上英文课的老师是后来的名记者邹韬奋。在此期间,华罗庚还另辟蹊径击败众多职业会计,拿到了上海市珠算比赛的第一名。但因为家境艰难,虽然已免学费但生活费没着落,华罗庚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家,开始继承家业当杂货店伙计。

钻研数学的兴趣超过了失学的痛苦,华罗庚开始自学。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读书,河边船只往来嘈杂,他目不斜视充耳不闻,街坊四邻都觉得他是书呆子。客人来,他起身去拿灯草和针线;客人走,他继续埋头在包棉花的废纸上演算。夏天店里热如锅,蚊子熙来攘往;冬天冻得鼻涕流下来,华罗庚用左手一抹一甩,没有甩掉挂在那里的鼻涕结成了冰,而华罗庚恍若未觉,右手演算一刻不停。

他手上只有三本教材:《大代数》、《解析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母亲劝他说这辈子是穿木裙子(站柜台)的命,少读点书省省灯油的好;父亲嫌他读书耽误生意,一度看他演算就上去抢书本,抢到就往火炉里扔。十八岁那年母亲刚刚病逝他就染上伤寒,在病床上躺了半年才起来——左腿已经因胯关节发炎而无法伸直,成了一个必须靠拐杖才能勉强行走的瘸子。

然而能被外在环境束缚阻碍的,都不是天才。1930年12月,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熊庆来,见到这篇论文后激赏无比。当时从手笔和功底看推测作者有留洋经历,但他查遍了归国留学生名录,也找不到这个作者华罗庚。

后来教员唐培经告诉他:华不是什么留学生,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如今在金坛中学打杂。求贤若渴的熊庆来立即与校方交涉,终于将华罗庚邀来清华。因为学历只有初中毕业,所以华罗庚只能先在清华担任整理图书、收发文件的助理员。

华罗庚在清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觉,在一年半时间里,他不但自学完了算学系的全部课程,还掌握了用英文读写的能力。华罗庚的秘诀,在于他特有的“直接法”。

据华罗庚后来的学生、数学家王元解释,直接法就是“用尽量简单初等的数学工具及单刀直入的方法来处理数学中的重要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公式函数中,以最直接的方式抵达迷宫的终点。

以简驭繁、举重若轻谁都知道,但只有天赋异禀的人能做到。知乎网友@Vincent回忆,他的数学老师曾说上学时看华罗庚的书,里面有一处写到,“显然,可得……”他百思不得其解,去图书馆翻资料,发现有人专门用了一本书来论证华罗庚所谓“显然”的内容。

1933年,围绕华罗庚的任职在清华展开争论。有人认为人才难得,应当破格录用,有人则认为清华应有起码的准入资格,初中生登大学讲坛未免太过分……最终华罗庚被提拔为助教,教授微积分。两年后,又被破格提拔为正式教员。

1936年,华罗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剑桥大学,与众多国际顶尖数学家交流切磋。他不是像一般人一样,花几年时间去写一篇论文、拿一个博士学位。他只是不断地听课、记笔记、写论文。在剑桥两年他离开时仍然是个初中生,但他写了十八篇论文,其中大多数都足以让他拿到博士学位。

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剑桥,都是龙腾虎跃天才扎堆的地方。华罗庚一无家世二无学历,全凭天赋和勤奋引来一群人中之龙的侧目而视。1938年,华罗庚在抗战爆发后拒绝了剑桥的挽留,回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教授聘任委员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华罗庚越过讲师和副教授直接聘为教授。从进清华到西南联大教授,初中生华罗庚只用了七年。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3)

在昆明的华罗庚一家。从1980年开始,华罗庚和相伴超过半世纪的妻子吴筱元因不和而分居。

即便成了教授,生活也是艰难无比,华罗庚为了维持生计一度在中学兼课,全家住在离昆明十公里的一个小村庄的两间小厢楼里。

“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猪马同圈,马误踩猪身发出尖叫,而我则与之同作息。”

日本飞机的炸弹落下来,黄土落在书页上,华罗庚抖一抖,继续读下去。最危险的一次,炸弹把防空洞的洞口震坍,华罗庚和助手闵嗣鹤被埋在黄土下,幸好有人先把他们的头和手先扒拉出来。三个小时从土里完全脱身后,华罗庚发现自己的耳膜被震破了。

《堆垒素数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写成的。1941年,三十一岁的华罗庚成为获得国民政府首届国家学术奖励金一等奖的数学界唯一一人。经过报纸宣传,华罗庚的名声从学界走向了大众,连街上擦皮鞋的和小店铺店员都知道了他。西南联大来选他数论课的一度人满为患,虽然最终只剩下寥寥两三人。

名声与华罗庚的才能是相称的。1943年,华罗庚在重庆参加“中央训练团”,兵工署长俞大维拜托他解答一道数学难题,称请教过许多外国专家都无答复,“若数月后得到计算结果,我就感谢万分了。”

晚餐后华罗庚带着题回住处,第二天早晨从厕所出来,将一张纸交给同住的蔡孟坚,说答案已有但无暇重抄,请你转交即可。

这道题其实是日军的密电码,华罗庚后来回忆说这就是莫比乌斯(Mobius)反转公式的应用,只要一个逆变换的过程就能将密码转换成明码。华罗庚的天才,在于他能一夜之间就洞察这个联系。

1946年,华罗庚上了庐山,蒋介石送给华罗庚一张他的照片留念。从庐山下来,华罗庚和曾昭抡一起带着朱光亚等学生一行七人,从上海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名义上是应爱因斯坦之邀赴美讲学,实际上却是受政府派遣考察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

美方对核弹讳莫如深,华罗庚一行并未能达到目的,但他在美国治好了腿疾,从此可以扔掉拐杖行走了。1948年,华罗庚和姜立夫、陈省身、许宝騄、苏步青一起成为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数学院士。八十一位院士经由五轮投票选出,华罗庚和姜、陈都是第一轮即被选入。从小学修业生到院士,除了勤奋之外,没有人看不到华罗庚的天才。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4)

华罗庚的亲戚王时风比他小三岁,是华老祥的表甥。王时风从1935年就投身学生运动,1937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华罗庚到西南联大之后,也介绍王时风来联大教书,从此联大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华罗庚和王时风把臂同游。华罗庚曾对王时风表示,“我想离开昆明,到延安去。”王时风回答你的腿不行,还是搞数学更有用。

1948年,华罗庚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此时因为国内动荡,他想把全家都接到美国来。但长女华顺此时已经入党,正以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秘密开展各种工作,准备迎接解放,因此不愿同行。一年后,华顺给华罗庚来信,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正热烈欢迎各界爱国学人回国建设社会主义,她希望父母能尽快响应号召。

华罗庚丢下美国的洋房、汽车和半年的薪水,带领全家踏上了归国之路。船到香港之后,他在旅馆里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1950年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送了这封公开信。他后来的学生王元在为他作传记时说,“这封信是他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心书。”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朋友们!语重心长,今年在我们首都北京见面吧!”

回国后,华罗庚先在清华任数学系教授,后来又到郭沫若的中国科学院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但很快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运动”兴起,华罗庚赴美前一批寄放在清华的书籍中,被人发现了蒋介石赠予他的照片……华罗庚因此需要在各种大会小会上作检查,解释自己没有“投靠帝国主义的思想”以及“留后路的打算”。而在芝加哥,一度盛传华罗庚在三反和五反后已经自杀了。

运动的间隙,华罗庚不忘提携后进。1956年,他收到一封来信,随信附上的论文《塔内问题》对他《堆垒素数论》中存在的谬误进行了纠正。华罗庚如当年的熊庆来一般大为激赏,得知作者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他力邀其进京并把他留在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据说陈景润是华罗庚一生中点名要的第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多年之后华罗庚自述,学生中最让他满意的成果,就是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突破。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57年,华罗庚和曾昭抡、千家驹、童第周、钱伟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很快被认为是“一个在科学工作方面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纲领”。在之后的划右派过程中,华罗庚虽然逃过一劫,但被视为“漏网的右派分子”。他跟钱学森一样,都被迫在《人民日报》上放卫星,宣称赶英超美指日可待。

1966年开始风暴席卷全国,华罗庚的长女华顺首先遭到冲击。她的丈夫王敬先过去曾和江青在一个支部,当年在延安时他曾说“江青根本不懂马列,只会喊几句革命口号”,于是运动一来,王就在苏州地委副书记的任上被批斗致死,而华顺则身陷囹圄。

然后是华罗庚的伯乐熊庆来。1957年,经过华罗庚反复努力,让身在法国的熊庆来打消疑虑决定回国,并培养出了数学家杨乐与张广厚。1969年2月3日夜,在白天写完检查之后,熊庆来在一声喊叫中突然离世。华罗庚得知噩耗前往熊家,得知遗体已被送往八宝山准备火化。

华罗庚奔向八宝山停尸间,在一堆尸体中一具一具地掀开遮面布寻找,见到了骨瘦如柴的熊庆来。没有花圈,没有追悼会。

为了躲避无穷无尽的批斗,也为了响应领袖当时的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华罗庚开始远离书斋,走向祖国各地去推广“双法”:统筹法和优选法。在四川甘洛,他差点掉下悬崖;1975年在黑龙江因积劳成疾,华罗庚患上了心肌梗塞。

终于捱到了拨乱反正,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1979年他赴英国访学,重新出现在阔别30多年的国际数学舞台上。更重要的是,在1963、1964、1967三次失败之后,他这一年的入党申请书终于获得通过。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5)

1979年,华罗庚在英国偶遇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他对梁羽生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用英语演讲时突发心脏病,因抢救无效而去世。追悼会备极哀荣,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八宝山骨灰安放仪式由时任政治局委员、副总理万里主持。一年后,他的母校金坛中学被更名为华罗庚中学。

1980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文章《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文中列举了一群国际科学家对华罗庚的评价,其中数学家赛尔贝格在深思熟虑后说:

“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怎么样。”

华罗庚的一生,似乎是天才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得不被耽误的故事。只是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文献的浮出水面,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更为全面、更趋丰富、更加真实的华罗庚。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6)

1957年2月,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赴南方考察,顺便在广州探望暌别十余年的老友陈寅恪,这是1949年以来两人首次见面。2月18日,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

“渠意颇不以华罗庚为然,说其过去曾建议蒋介石成立科学青年团,认其有创造能力,但其言论作风之味不佳云。”

在竺可桢的日记中,可以发现陈寅恪“不以为然”的蛛丝马迹。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各路学术精英摩拳擦掌竞选各所所长。当时数学所的筹备主任为苏步青,隐隐为所长的首选。

但根据竺可桢日记记载,华罗庚毛遂自荐要出任所长一职。他“功夫在诗外”,既到处演讲又在《人民日报》发文,使得领导层的天平倾向华罗庚这一边。于是中科院党组书记恽子强找竺可桢商谈,请他劝一下苏步青。最终的结果是苏步青主动让贤,华罗庚得偿所望。

而据华罗庚和陈省身的学生、数学家徐利治回忆,华罗庚曾对他表示,他回国时国内对他的欢迎不太隆重,当时只有女儿华顺和西南联大时的助手闵嗣鹤去车站迎接,并没有政府官员,“他大概对此有些失望,因为华先生这个人很看重这些东西的。”

而从香港坐火车到北京之后,华罗庚因为清华数学系主任还闹过一阵情绪。当时执掌清华数学系的是段学复,但暗中授意段不出让系主任位置的,则是清华校委会的常委兼教务长周培源、常委兼副教务长钱伟长。作为与华罗庚同样杰出的知名学者,他们觉得华几年都不在国内、一回来就坐享其成要做系主任,未免胃口太大。

对华罗庚的非议,其实早已有之。华罗庚进清华时,陈省身是当时算学系唯一的研究生,后来在西南联大又是同处一屋的同事。陈省身不主张多写论文,他1949年曾在信中对徐利治说,“盼注意大问题,少涉细节,亦不必多写论文。你作风已有此趋向,不必多言也。”

1948年被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时,苏步青发表95篇论文,华罗庚68篇。陈省身只有38篇,而许宝騄的24篇也不是最少的:姜立夫只有一篇。

哈佛博士姜立夫,是“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第一任所长。他曾多次推荐华罗庚的工作,并为华罗庚到苏联访问筹措经费。1949年4月,他将数学所图书馆打包搬到台湾,自己却很快返回大陆在岭南大学任教,后来岭大并入中山大学,他就和陈寅恪成了同事。

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评选学部委员,担任执行主席的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华罗庚竭力反对姜之加入,动机尚是陈省身为姜之学生,而姜把数学所书籍移台湾实是极大损失。”

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竺可桢日记研究者张荣明解释,华反对姜当选学部委员的理由有两点:1 陈省身赴美之后,姜立夫作为陈省身的老师,没有施加影响促使其归国服务。2 姜负责中研院数学所迁台事宜,把图书馆所有数学书搬离了大陆。最终因为华的反对,姜立夫未能当选学部委员。而身为姜立夫多年好友的陈寅恪,当然要反感至“颇不以华罗庚为然”了。

其实解放初期,国内曾有二十多名老数学家联名写信请陈省身回国,但陈省身没有回来。据徐利治判断,陈省身是一定不会回来的。其一因为他在49年前的立场偏右,与国民党三青团的领导是好友,常在一起打桥牌;其二因为他和华罗庚一样是入世派,清华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位子都已经有人,他回来难免受人使唤;其三芝加哥大学的条件、环境、待遇都很好,而国内不可能有类似的研究氛围。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7)

少年相识、中年相处、暮年重逢,陈省身和华罗庚一生选择各异、甘苦自知。

抛开互不服气的因素,华罗庚在西南联大时的人缘已不算佳。除了杨武之等少数师友之外,少见华罗庚与数学界同志往来的事迹,反而是与闻一多等文科教授来往更多。华罗庚少年得志又身有残疾,有时难免恃才傲物以去心中块垒。在清华听学术报告时,他就曾当众将演讲者的结论以他的直接法简化,也就难免给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虽然与陈省身和许宝騄并称西南联大的数学三杰,但人缘确是不如两人。

出身杂货店的华罗庚是入世派、出身商人家庭的陈省身是入世派,而许宝騄跟他们不同,他是观世派。许宝騄的祖父许佑身是苏州知府、父亲许引之是两浙盐运使。许宝騄的姐姐许宝驯嫁给了小四岁的表弟、知名的红学家俞平伯;大哥许宝驹是鲁迅同事、民盟创始人;二哥许宝骙是民革中央委员。

许宝騄虽然也常议论时事,但权位待遇一律不放在心上。1970年,经历三年批斗的许宝騄在家属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溘然长逝。这位中国现代概率论的开创者,只活了六十岁。他死的时候无声无息,远没有华罗庚发在《人民日报》上的讣告隆重: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6月12日下午在日本东京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当晚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考古学家夏鼐在日记中写道:

“华公数学天才,但热衷于名,鞠躬尽瘁,苦于奔波之劳。他的兼职头衔极多,这次讣告上只有‘数学家’是他的本行职务,其他都是社会活动所得的政治待遇。”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8)

陈省身曾自述,限于环境和根底,二十世纪的中国数学家最多只能做在一两个领域内有所建树的“罗汉”,而不可能做到像希尔伯特、庞加莱这样在多个领域有重大开拓的“菩萨”。华罗庚也曾坦言,流传下来的上百个数学难题,他只是解决了五六个,而且每一个都谈不上百分之百的解决。

即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并非震古烁今空前绝代,但首个华人菲尔兹奖得主、哈佛终身教授、数学家丘成桐仍然认为,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冯康的有限元和陈省身的微分几何,是二十世纪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的贡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许是因为时势所限、也许是因为对年龄渐长精力渐衰的恐惧、也许是天才也无法避免的人性弱点,让华罗庚在后半生并没能做出与前半生相称的贡献。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要做事往往就难免物议,文人相轻与意气之争也从未中断。华罗庚的家国情怀即便或者掺杂私心,也比后来某些利欲熏心的所谓院士科学家要纯粹太多。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9)

1975年,华罗庚在哈尔滨医院边吸氧边工作。医生说因为心脏病的缘故,他最多还能活十年。

华罗庚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或许尽力去除他身上的造神化或污名化色彩,是比一味讴歌更适当的纪念方式。他在中国数学史上留下的丰功伟绩,不会因为求全责备而消减。在西南联大时,他曾对孩子说:“我觉得还是数学最美……数学会使人迷醉,使人忘记时间的一切苦恼与不幸。”

所以作为后人,难免会常常怀念他所经历的鼻涕结冰的寒日、马嚎猪嘶的良夜、黄土落在书页上的瞬间:全是天才真正闪光的时刻。

主要参考:

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元《华罗庚》,开明出版社

李景文《华罗庚传》,河南文艺出版社

徐利治《我所知道的华罗庚与陈省身》,《书屋》07年第5期

王丹红 《1950年代华罗庚回国前后》,“知识分子”网站

《人民日报》,1985年6月14日及6月22日一版

华罗庚自学不怕起点低(天才华罗庚的另一面)(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