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

1991年,开国上将吕正操在美国旧金山见到了张学良。

吕、张二人均是东北海城人,有着同乡之谊,而且吕正操原本是东北军的旧部袍泽,与张学良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因此二人的关系可谓非同一般。

不过,此次会晤,除了与张学良叙旧外,吕正操还有另一个任务,那就是受邓小平指示,来与张学良协商回大陆的事宜。

一番寒暄过后,吕正操向张学良转达了大陆的善意。

面对吕正操的提议,张学良思考良久,之后回复到:

“回大陆可以,但须满足我三个条件。”

那么,张学良提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呢?大陆这边又会作何安排呢?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1)

一、半个世纪的囚禁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兵谏,派兵捉拿正在西安主持“剿共”的蒋介石,武力逼迫蒋介石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张、杨二人此次举动完全站在了民族大义这边,改变了全国抗战的大势,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称得上彪炳史册。

但是,二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在1949年解放的前夕惨遭杀害,张学良则被蒋介石带回南京秘密囚禁,这一囚禁就是数十载。

蒋介石要说对张学良没有恨意是假的,期间也曾几次动了杀心,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行。

1975年,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官邸去世,张学良心想,蒋介石一死,自己或许能重获自由了。

但他显然低估了蒋介石对他的恨意,蒋介石在临终前特意叮嘱蒋经国:

“张学良是一头东北虎,绝不能放虎归山,否则后患无穷”

其实,彼时的张学良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且远离政坛几十年,人脉根基俱无,对蒋家的统治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蒋介石只是以此为借口让蒋经国继续软禁张学良罢了。

就这样,张学良继续被软禁。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张学良才看到了自由的曙光,两年后,他终于全面恢复了自由之身。

从1936年到1990年,整整半个多世纪,张学良早已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张少帅,变成了一个垂暮之年的耄耋老人。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2)

当年西安事变,张学良软禁了蒋介石13天,而蒋介石却整整软禁了张学良54年,这难免引起世人的嗟叹。

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在台北复兴岗举办九十寿宴,请了一些昔日的老友来参加。岁月无情,很多老友都已故去,这不免让张学良感慨无限。

寿宴举办后不久,张学良的又一个好友张群也去世,故人相继离去,这让他心里十分不好受。

张学良被软禁后,子女相继去了美国并在那长期定居,彼此分离太久了。张学良决定,在余下的日子,要好好陪伴自己的亲人们,弥补缺失的亲情。

于是,张学良会见了李登辉,表示想去美国看望子女。

当时张学良的身份依然很敏感,不过李登辉觉得只是去见见儿女而已,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张学良也是得偿所愿,次年便和夫人赵一荻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张学良赴美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台北桃园机场,他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

采访时,有记者问道,有没有考虑回故乡东北去看看。

这个问题触碰到了到了他的敏感神经,要说不想回去肯定是假的。

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东北是他的故乡,那里有他的亲人,还有父亲张作霖的坟墓,他又何尝不想回去看看,去扫扫张作霖的“元帅陵”。

张学良毫无保留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我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我当然愿意回去。”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3)

二、张学良的三个条件

对于张学良返乡一事,大陆方面可以说是予以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一方面,张学良当年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对国家对民族来说都是大功一件,也算是民族功臣;

另一方面,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在两岸甚至在整个华人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果他能够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那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很多帮助。

因此,在得知张学良的返乡意愿后,邓小平表示,张学良回大陆是一件大事,要慎重对待,并且还对如何迎接张学良的回来做了详细的指示。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为了表示诚意,大陆方面为迎接张学良返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 包括以下四件:

1、在北京为张学良举办91岁寿庆活动;

2、举办“九一八”事变60周年的纪念活动;

3、派人修葺沈阳张氏大帅府和大帅陵;

4、派出中央副部级以上同志,专程飞往美国,转达大陆欢迎张学良回家之意。

前三件事都比较好办,最关键的是第四件。

这个和张学良接触的人,既要是副部级以上的同志,又要和张学良有着不错的私交,到底谁能堪此重任呢?

经过反复研究,中央终于确定了最终人选,那就是开国上将、张学良的同乡兼老部下吕正操。

吕正操是东北军出身,曾经长期跟着张学良,还参与过西安事变,两人私交甚笃。

晚年的张学良也曾说过,在大陆的老部下中最牵挂两人,吕正操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吕正操的地位也比较高,享受副总理待遇,派他前往,再合适不过。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4)

临行前,邓颖超女士特意和吕正操见了面,她根据中央和邓公的意见以私人名义给张学良写了封信,由吕正操转交。

1991年5月23日,吕正操带着大陆方面深厚的情谊和真挚的问候,来到了美国旧金山与张学良见面。

5月29日,两人在旧金山的一家中餐馆进行了会面。相隔半个多世纪后,两位老人在异国他乡再次见面,他乡遇故人,二人双手紧握,百感交集,相谈甚欢,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期间,张学良笑着问吕正操:

“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回答道:

“张将军,当年蒋介石把您带到南京后,我就不相信他会再放您回来。后来蒋介石瓦解东北军,我就接受了共产党的指示,脱离了东北军,参加了敌后抗日斗争。”

张学良听后,感慨颇深的说到:

“必之,这条路,你走对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直接抗日。”

吕正操听后,连忙安慰道:

“西安事变多亏了您,至于打鬼子我们替您打了就成,您不要伤感,您对国家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第一次见面,吕正操不便说太多,加上还有一些民主人士在场,担心让外界觉得统战心切,就没有提返乡大陆的事情。

第二次会面身在5月30日晚,这次是选在了一间房间进行密谈。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5)

吕正操拿出了邓颖超写的信给张学良。张学良戴上老花镜,趴在桌子上一字一句的如认真研读,邓颖超在信中表达了中共对他的问候,希望他回大陆看看。

邓颖超还在信中提到了周恩来,她说周总理生前在世时,时常谈及张学良,并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

邓颖超的这封信勾起了张学良久远的回忆,西安事变时,就是周恩来在背后谋划,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一道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看完信后,张学良感慨万千的对吕正操说:

“我很熟悉周总理,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请你回去后,代我向邓颖超问好。”

吕正操趁机说到,既然想念故土,何不回去看看呢?

张学良思考良久,说到:

“回去可以,但是烦请满足我三个条件。”

吕正操慌忙问道:

“哪三个条件?”

张学良答道:

“不要开欢迎会,不搞恭维,不见记者。”

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条件呢,其实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

张学良曾经是东北少帅,掌管着几十万东北军。但是九一八事变时,他下令部队不准抵抗,任由日军攻入北大营,占领沈阳。之后更是将部队全部撤入关内,将东四省拱手送给日本人。

虽然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一部分是来自于蒋介石的压力,但是东北的沦陷,他依然要负主要责任。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幡然醒悟,联合杨虎城将蒋介石囚禁,逼蒋抗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这是张学良的高光时刻,足以让他青史留名。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6)

但是,高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以及屈辱。在张学良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迹,回大陆也不是什么荣归故里,因此才要求不要开欢迎会。

那么他为什么又提出不要恭维呢?

张学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他的父亲是东北王张作霖,而他又是张作霖儿子中最得宠的小六子,可以说,张学良从小就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

张作霖去世后,曾经的少帅张学良继承父业,成了第二代东北王。彼时的张学良,手握几十万军队,实力强大,在东北地界上呼风唤雨,他走到哪身边都少不了别人的恭维、追捧。

然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被蒋介石剥夺了军权,麾下的东北军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他本人也被长期囚禁,失去了自由,人生可以说是从辉煌一下子跌进了谷底。

在他落难之时,那些曾经示好他的人,犹如见了瘟神一样远离他。得势后恭维,失势后冷落,张学良亲身经历了一番,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提出不要别人的恭维,就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世事。

至于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这也很好理解。

一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中,张学良时刻仰人鼻息,谨小慎微,言语间早已没有了当年张少帅的那份豪气,唯恐一句话说的不对就招来杀身之祸;

二是他知道记者都是什么德性,为了制造流量,博人眼球,他们往往对采访内容掐头去尾,或者移花接木,故意制造矛盾和话题。对此,张学良早就受够了,他已经年逾九十,好不容易等来了自由,可不想再因为一些记者的不实报导而飞来横祸,于是干脆就不见记者了。

吕正操听后,觉得这三个条件都不是什么大事,便当即拍板同意了。张学良也表示,如回大陆,“一定去拜访中枢诸公。”

然后,当吕正操完成使命,回到北京向邓小平汇报此事时,邓小平沉思片刻却说到:

“张学良心中有顾虑,他未必会回大陆。”

为什么邓小平断定张学良不会回大陆呢?接着往下看。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7)

三 背后的真实原因

果然,如邓小平预料的那样,张学良并没有回到大陆。就在他和吕正操会面后一个月,他又直接从夏威夷飞回了台湾。此后直到2001年他去世,都没有再踏上过中国大陆的土地。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张学良回大陆的绝好机会,大陆这边是诚心诚意请他回去,甚至都准备派飞机来接他,但最后终究未能如愿。

那么,张学良到底在怕什么呢?

有资料说,1992年张学良由9月由台湾飞到香港,原本计划从香港飞到东北。但得知日本天皇明仁夫妇将于10月访华,届时会和日本天皇一同出现同在大陆,张学良不愿如此,便取消了回乡计划。

不过,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尽管张学良在接受NHK电视台访问时表示日本应该向中国赔罪,但他也说过自己1921年去过日本,并且还说:

“如果可能,我还想再次到日本去看看。也许是上了年纪了,更想了,想看看新日本是什么样子,想亲眼看看……”

如果不想与日本明仁天皇出现在同一块土地上,那他还说要去日本作什么呢?

其实,张学良不回大陆的真正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8)

第一,张学良的身份特殊,与台湾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能重获自由,与李登辉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在张学良心底,对李登辉还有一丝感激之情。

张学良去美国探亲,是经李登辉批准同意的。他觉得,如果就这样去了大陆,似乎不太坦荡,面子上也过不去。

第二,张学良夫人赵一荻身患肺病,需要吸氧治疗,她担心到了大陆没有那么好的医疗条件,因此也不同意张学良回大陆。

赵一荻陪伴张学良多年,早已成了张学良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因此,对于夫人的意见,张学良不得不认真考虑。

不过,虽说张学良不回大陆的原因有很多,但说白了还是忌惮台湾当局的压力。1994年,张学良卖掉了他在台湾的房产、收藏等物件,并在一年后移居美国,直到去世。

张学良去世后,东北的各界人士为他举办了很多纪念活动,感谢他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后来当地政府在张学良的出生地附近设置了衣冠冢,取名“少帅陵”。

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吕正操受邓公之命请张学良回大陆)(9)

评语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西安事变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虽然张学良是东北军统帅,手握重兵,但是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时,他没有选择将日本人驱逐出去,而是不断退让,最后导致东北沦陷,从这个方面讲,说他是民族罪人也不为过。

但是,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逼蒋抗日,又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大功。在他身上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因此毛主席评价张学良是令人抱憾的民族功臣。"抱憾"二字值得玩味。

不管怎么说,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笔,也可以算是个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晚年的张学良,虽然至死没有回大陆,但是他也通过各种途径呼吁两岸统一,这个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也希望他的能早日实现,祖国能早日统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