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安静地思考学会与人和平相处(上好人生这一堂课)

一个最好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答案有很多,但书中的莫里以他的生命提供了一个范本他将他的一生上成了一堂课,在这堂课里,他教会了自己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如何热烈地活着,然后将这份爱与热情传递给了身边的人,以身作则而言传身教,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学会安静地思考学会与人和平相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学会安静地思考学会与人和平相处(上好人生这一堂课)

学会安静地思考学会与人和平相处

一个最好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答案有很多,但书中的莫里以他的生命提供了一个范本。他将他的一生上成了一堂课,在这堂课里,他教会了自己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如何热烈地活着,然后将这份爱与热情传递给了身边的人,以身作则而言传身教。

这本书以米奇(本书作者)和莫里在星期二的相约为主线,描述了莫里生命最后几个月的生活。死亡的脚步在不断接近,莫里起初在交谈时还能抬起手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到最后,他连说话都很困难。最后他是带着氧气罩,让米奇把手放在他胸口,艰难地,跟米奇道了声再见,跟他说,爱……你。

书中穿插进了一些莫里的生平故事。从这些穿插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莫里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庭里,母亲去世得很早,而父亲是一个不善于交流和表达感情的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很好的继母,伊娃。这位继母给了莫里母亲般的爱。也正是因为这位继母,莫里学会了去关心、去爱、去学习。我想对于莫里来说,这位继母是非常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位继母,莫里的人生又会是怎么样的。

莫里父亲本来想要莫里去皮毛厂工作,在那里他看到了人对人的剥削,幸运的是,他因为年纪小没有被录用。但这个经历让莫里决心永远不去从事剥削他人的工作,去赚别人的血汗钱。从这份决心可以看出,莫里真的是一个很善良而有同情心的人。并且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在建立自己的小文化了。在那个时代,大家的普遍信念可能只是赚取更多的钱就好,哪管这些钱是剥削他人而来还是如何的。但对于莫里来说,赚取的钱需要基于道义。这份道义便是莫里的小文化。

莫里也曾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过好几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莫里能够跟那些精神病人成为朋友,要知道普通人不歧视不害怕他们已经很难得,莫里却能够真正将他们当成活生生的跟我们一样的人来看待。里面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是,莫里看到一个妇女从早上到傍晚就只是躺在地上,他觉得很难受,于是跟那位妇女并排躺在那儿,试着帮她从痛苦从解脱出来。神奇的是,当莫里这样做之后,那位妇女坐了起来,甚至回到了病房。莫里从这件事中感到,即便是精神病人,他们所需要的,不过是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需要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是的,我们以为我们需要食物,需要金钱,需要活着,其实也许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或者说灵魂的层面感受到我们的存在,而这样的感受需要他人的目光,需要他人的注视。这可能才是我们最底层而又最真实的生命需要。

当莫里进入大学成为教授后,莫里支持学生积极地介入到一些社会活动中,并且,革新了整个课堂形式。莫里他们会送学生到南方腹地去研究人权,还跟学生一起去华盛顿参加示威游行。莫里他们并不是将课堂作为职业能力的训练场所,而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旨归。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莫里一直跟他的学生保持着联系。在他生命最后几个月,来看望他的学生数以百计。

莫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对于死亡是非常坦然的,他将死亡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很坦然地接受自己不久后自己会死去的事情,并且开玩笑说,火化的时候,希望自己不要被烧得太过。他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越来越不能自理,最后需要别人帮自己擦屁股的境况。他说这就好像是回到了婴儿时期,婴儿时期就是这样,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关怀与照顾。而他在接受别人照顾的同时自己也在积极地付出。他愿意电视台来拍摄自己,愿意米奇将他们之前的谈话录下来,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给到他人帮助。正如他说的那样,坦然地接受他人的爱,也真诚地去爱他人。

在莫里跟米奇的对谈中,还涉及到很多的话题,比如信任、遗憾、感情、原谅、金钱等。这些话题都很大,莫里根据他的生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重要的或许不是说要引之为真理,而是在这其中,这些话语中含着莫里生命中的所有真实与真诚。结合着莫里的生命故事,或许这些话可以让我们稍微思考一下,究竟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希望自己活出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希望建立起怎样的属于自己的小文化,以及在我们生命的终了,我们能够像莫里这样平静地接受死亡,没有太多遗憾地原谅自己及他人,然后告别世界吗?

莫里说要在大的社会文化潮流下,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即要有自己的生命选择以及价值判断。建立自己小文化的概念是很有意思的,它的背后是对于整个文化整个社会的警醒与批判。这是人活得清醒得非常重要的标志。我们说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的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完全被大文化塑造,只是在追赶着所谓的世俗潮流,而完全不理会这样的方向与选择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因而在所有的世俗影响之下,审慎地去梳理这些影响并且有选择地摒弃与挑选,便成为了个体之为个体的标志所在。

例如,在大的消费主义背景下,很多人可能只是盲目地进行消费,并且将消费作为自我确立的依据,消费的层次高低成为了个人评估自身价值高低的准则。因而追求名牌与奢侈品就成了他们的题中之义,因为这些成为了自我价值的标签,彰显着高阶的社会地位。但如果个体存在自我的小文化,他可以了解整个消费主义的历史并且解构这一套思想潮流背后的种种资本或政治的力量,然后他可以选择去接受或者拒绝。这并不妨碍他选择名牌,选择购买奢侈品,但他也可以选择平价的商品。这两种选择对他而言都是平等的,都是出于自主的意志而非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或者说社会关注的意识。重要的是,他不会把自我价值唯一地确立在消费主义之上。个体的小文化应该是建立在对大文化的解构、批判与重组的基础上。

另外,个体的小文化也可以突破所处国家所处社会的限制,而能够站在世界的角度去博览诸民族诸社会的文化,并且能够选取其中一些为己所用。

一个只是受自身所处社会影响并且将那些未经审视的主流观点视作天经地义并引之为信条的人是可悲的。他的生命极其局限而收缩,最后憋死的也不过是他自己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