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节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区别(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

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

宋 圭 武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柠檬市场、保险市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的再分析,认为,在短期内,信息不对称市场可能存在不均衡,但从长期看,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因为若市场不均衡,市场必然就会消失,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不均衡,必然或者是供给者获取利润多,或者是需求者获取利润多,这在长期看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是供给等于需求,价格趋于合理。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最终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市场会分化,就是质量高的商品归入一类市场,质量差的商品归入另一类市场;一种情况是市场商品交易期限会拉长,好商品会等待识货者,而不是轻易抛出。另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次品市场中一些交易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出现在短期交易中,比如旅游景点中的一些市场,往往会出现一些以次充好现象,也导致有些消费者上当受骗,但一般而言,差商品要长久卖一个好价格,其概率也是较低的,也不可能成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进行学习。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市场 均衡

市场调节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区别(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1)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二级教授,甘肃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侨联特聘智库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甘肃三农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甘肃校友会副会长,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全国“2020年最美全面小康建设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的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行为必然是有区别于信息对称情况的。对此,有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下面笔者就信息不对称市场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柠檬市场问题。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所以,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1970年,3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对柠檬市场进行了具体分析,所以,柠檬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

对于柠檬市场,主流的结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并最终导致市场消亡。

其分析的思路是:柠檬市场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坏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会逐步退出市场。由此导致市场商品平均质量下降,于是平均价格也会进一步下降,最后市场就只剩下坏商品。

对于上述分析思路,研究者往往通过举旧车市场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论。比如,有研究者做如下分析:假设市场中好车与坏车并存,每100辆二手车中有50辆质量较好的、50辆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车在市场中的价值是30万元,质量较差的价值10万元(尽管经过维修,换新后)。二手车市场的特性是卖方(经销商或原车主)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或坏车,但买方在买卖交易时无法分辨。在买方无法确知车子的好坏时,聪明的卖方知道,无论自己手中的车是好车还是坏车,宣称自己的车是为“好车”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买方无法分辨)。尽管市场中有一半好车、一半坏车。但如果你去问车况,卖方必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的车是好车。但消费者真的会以好车的价格向卖方买车吗?不会!买方知道,他买的车有一半几率是好车、有一半几率是坏车,因此最高只愿出价20万元(20=10×1/2 30×1/2)买车。此时进一步发生的事情是,市场拥有的好车的原车主开始惜售,一台30万元的好车却只能卖到20万元,有一些车主宁愿留下自用,亦不愿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当部分好车退出市场时,情况变得更糟。当市场中的好、坏车比例由1:1降到1:3时,消费者此时只愿花15万元(10×3/4 30×1/4)买车,车市中成交价降低(由20万降至15万)迫使更多的好车车主退出买卖,到最后,车市中只剩下坏车在交易,买卖双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而形成了一种市场的无效率性(好车全部退出市场)。

对于上述分析思路及所举例子,笔者认为,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用平均值进行分析市场价格形成的思路本质是不合理的。在市场上,消费者出价并非按平均期望值出价,市场价格的形成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对一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市场上,消费者并非完全无知,往往是具有一定信息基础的。比如旧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总是会根据已知的情况,来对商品进行判断和价格决策。一般而言,好的商品,总会有一个好的价格;不好的商品,总是有一个不好的价格。另外,由于市场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包括信誉制度、售后服务制度等,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所以,好商品低价格或差商品高价格的现象即使存在也是短期的,要长期存在是很难的。在长期内,好商品,总有好价格。

第二,按阿克洛夫分析,次品市场最终会消失,但现实世界次品市场不仅存在,而且大量存在,这本身就说明次品市场也是有效率的。因为若无效率,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次品市场,次品市场最终就会淘汰出局。所以,存在本身就是对理论分析的一种否定。

第三,次品市场的出价者并非都是忽悠者,或都不会说自己的东西是好的,或不会总说自己的车是“好车”。一般而言,好的商品所有者,总希望自己的商品有一个好价格;而差的产品,一般价格低也就成交了。只有少数,或极少数,才可能通过忽悠卖一个好价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卖家往往需要承担风险的。因为交易总不是一次性的。你若在这次交易中忽悠了别人,你以后的其它交易行为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因为你需要增加诚信投入。另外,若你在交易中有忽悠行为,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所以理性的人是不愿意忽悠的。

第四,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实存在有些人会通过压低价格来实现购买的行为,这主要是购买者为了回避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策略。但这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分化或市场交易期限拉长,而不会导致市场消失。也就是好商品,人们是不会轻易以低价格就销售出去的。这时,好商品,就会脱离次品市场,进入另外一个市场,比如,货卖行家,或等待时机。除非好商品所有者家里有急事需用钱,这时就可能会低价抛售。所以,信息不对称对商品市场的主要影响一个方面是导致市场分化:高质量的商品归高质量市场;低质量商品归次品市场,而次品市场本身不会消失。另外,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有可能拉长交易期限。比如收藏品市场,就是如此。

二、关于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经济学教课书在分析逆向选择问题时,总要要提到保险市场案例,其实这也是一个有问题的举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保险市场是存在逆向选择的。但逆向选择并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首先,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是会综合考虑,不可能总是机会主义。人们总是有理性的,也总是有一定道德基础的。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总是要考虑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到现在的行为对以后行为的影响。

其次,保险市场的存在,本身就说明这种逆向选择的作用影响不大。因为若逆向选择成一种普遍行为,最终将导致保险公司破产,保险市场就不存在。

再次,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总会考虑各种情况的,总是会考虑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

第四,由于人们总是偏好稳定的。所以,人们对保险市场的需求也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防止反逆向选择行为。也就是保险公司会利用人们对回避风险的偏好而设计的制度或产品最终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客户的情况,这种情况我们也要防范。

三、关于败德行为。

所谓败德行为,就是指人们在签订合约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一种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利于对方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败德行为是存在的,这不能否定,但也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首先,跟逆向选择分析一样,人总是有一定道德基础的。不可能时时会败德。败德行为应是一种例外,不是人们的常态行为。理性的人总是会追求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有些人会有败德行为,但有些人奉献精神也较强,两方面对市场的影响总体会持平。比如,在一个企业中,有些人是机会主义者,会有偷懒等行为;但也有些人会是活雷锋,会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无偿付出。另比如,在汽车保险市场,有些人在买了保险后,可能就会放松警惕,导致汽车事故增加。但另一些人未必。

再次,败德所导致的成本也是巨大的。一个是荣誉成本。人们普遍是爱面子的。在一生中,一个人就是犯规一次,若被人发现,就感觉一辈子有压力。另外,物质成本也大。比如人们买汽车保险,主要是考虑生怕万一出事情,若实在出了事情,也是为了实现损失最小化,并不是追求收益最大化。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不愿出事故,因为出事故的有些成本(如生命成本)毕竟是保险公司所弥补不了的。还有,人们在出事故后,与保险公司打交道也是有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鞋底成本等等。所以,综合考虑,败德行为的成本是巨大的,这会有效限制人们的败德行为,不会导致败德行为普遍化。

第四,我们也要注意防范过度反败德行为。因为在实际中,一些企业会利用人们有败德行为这点,以此为理由,在进行企业制度设计时,导致对劳动者权利过度侵蚀。这对劳动者也是不公平的。

第五,效率工资理论也说明,败德行为是有限的。效率工资本质是信任工资,是企业对工人努力工作的的一种信任投资,但这种信任体现在工人身上有时是无法监督的,是需要靠自觉性来实现的。若人们的败德行为严重,效率工资必然是失败的。

四、关于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对于为什么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些学者往往是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解释,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

因为就“劣币驱逐良币”本身看,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为正是人们对货币的实际价值是清楚的,或信息是对称的,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另外,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也只是指货币市场的分化而已,也就是劣币归劣币市场,优质币归优质币市场,优质币本身并没有退出市场。

另外,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货币现象,有些学者将其涵义引申到次品市场,这也是不妥的。从表面看,两种情况确有类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因为前者是信息对称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货币现象,而后者与商品信息不对称有关。前者是反映商品交易媒介的变化,而后者反映的是商品交易本身的变化。前者反映的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而后者反映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情况。前者是指良币本身增值,而后者却反映的是由于鱼龙混杂导致高质量商品贬值的情况。前者良币确实会失去交易媒介功能,而后者高质量商品一般是不会失去商品交易功能的,并且根据前面分析,次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是会长期存在的(由于一对一讨价还价以及总是存在识货者等情况)。

另外,真正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主要也与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关。比如货币制度若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再比如,在人才选拔上,若选拔制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也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优秀人才落选。

总之,从以上关于不对称信息市场若干情况分析中,笔者认为,在短期内,信息不对称市场可能存在不均衡,但从长期看,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因为若市场不均衡,市场必然就会消失,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不均衡,必然或者是供给者获取利润多,或者是需求者获取利润多,这在长期看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是供给等于需求,价格趋于合理。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最终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市场会分化,就是质量高的商品归入一类市场,质量差的商品归入另一类市场;一种情况是市场商品交易期限会拉长,好商品会等待识货者,而不是轻易抛出。另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次品市场中一些交易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出现在短期交易中,比如旅游景点中的一些市场,往往会出现一些以次充好现象,也导致有些消费者上当受骗,但一般而言,差商品要长久卖一个好价格,其概率也是较低的,也不可能成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进行学习。

市场调节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区别(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2)

注释:

该例子取自百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ntfFwAPohSqTMoMgx6ybeklQzeDX_wTIV3ly0jQvYjlCR0IncD6EZzjRVPxUD62

‚该解释取自百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VMd92v2sjprSy04P0H8jj0MolP7599XyV6TEbz3ey-LgY2N9x7rjCr_QkTJcBNJ

原文发表于《创新》2014年5期。

市场调节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区别(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