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县区打好组合拳精准拔穷根(全会观察看新一年)

腊月时节,梅花迎春绽放,一场承载着梅县苏区振兴期盼的会议——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在花香中如期而至。

回眸2022年,面对多重困难和风险压力,梅县区迎难而上、比学赶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脚踏实地推动各项事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1.3亿元。

梅州梅县区打好组合拳精准拔穷根(全会观察看新一年)(1)

“叶帅故里·大美梅县”的未来让人无限憧憬。何森垚 摄

在爬坡越坎中坚定信心,在抢抓机遇中闯出新路。动起来、干起来、赛起来,迈向新征程,梅县区已然准备就绪。

“新征程时不我待,新使命催人奋进。梅县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会上,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掷地有声,吹响了梅县苏区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冲锋号角。

坚持两个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向好

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获评2022中国最美县域、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县、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

纵览1.2万字的全会报告,一项项荣誉、一个个数字催人奋进,跃然纸上的是“稳”的基础、“进”的动能、“新”的活力、“干”的劲头。

一年来,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梅县区因时因势、科学施策,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过去一年,梅县区快速高效处置“0818”“1108”和“1120”输入疫情,以科学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平稳转段,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年来,面对经济爬坡过坎的发展重任,梅县区大抓工业、延链补链,实体经济稳中有进。

坚持制造业当家,走实走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发展道路,2022年,梅县区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增资扩产,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 1”现代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投资完成总量、增速稳居全市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梅县区铜箔产业发展“一枝独秀”,全区铜箔年实际产能达到9.6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0.6%,在建产能11万吨,已成为全国重要铜箔生产基地。

一年来,面对改革发展的叠加机遇,梅县区积极争取、主动把握,发展势能后劲不断积蓄。

梅县高铁新城、九龙嶂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纳入“梅州方案”;52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74亿元,位居全市前列;梅县产业集聚地完成工业产值65.82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专用材料)特色产业园;梅州综合保税区首期实现封关运营,二期正式动工建设,梅州国际无水港如期建成。

一年来,面对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梅县区突出特色、强农兴农,乡村质态业态持续提升。

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国家金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加快打造“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坚持“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理念,持续推进“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建设。

一年来,面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梅县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发放困难企业援企稳岗补贴2.1亿元,新增中小学学位800个、普惠性学前学位900个,48个老旧小区、17家农贸市场完成改造提升……一连串争先进位的数字背后,映射出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所想,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的梅县行动。

抢抓发展机遇

举全区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梅县苏区迎来“政策空前利好,机遇前所未有,前景一片光明”的发展黄金期:

近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支持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下称“先行区”),省委、省政府正在制定“1 N”落实政策,并同步出台《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重点老区苏区工作方案》,明确由省发改委、省旅游控股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对口支援梅县区。

“这些政策措施是梅县全面振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强大引擎。”温助民在会上明确,全区上下必须把先行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全面谋划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大平台,切实把政策机遇转为发展实效,努力做优产业、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做大蛋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抢抓机遇是起点,用好机遇是过程,推进发展才是目的。

1月12日,梅县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召开的第二天,梅县区用一场系列重大项目竣工动工活动,下好先行区建设“先手棋”,全面打响2023年“开门红”。

作为梅县区开年第一场重大项目活动,梅县区系列重大项目竣工动工活动既有重要交通项目——东部快线第五标段的建成通车,又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艺展·缤纷城,以及韬奋纪念大桥暨美丽畲江建设系列工程项目的集中动工。

开局即加速,年初就冲刺。这背后,是梅县区“慢不得、坐不住、等不起”的拼劲干劲,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全力以赴抓机遇促融湾、拼经济搞建设、上项目谋发展的积极实践。

接下来,梅县区将抓紧制定方案、列出清单、细化措施,主动跟进省、市“1 N”政策出台,争取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政策、措施、项目列入国家、省“盘子”,推动国家、省、市确定的任务清单一一落实到位,举全区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实干开创新局

“九个着力推进”部署新年工作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2023年,如何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梅县发展新篇章?

全会报告举旗定向,以“九个着力推进”明确发展路径。即着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绿美梅县行动、城市提质扩容、文旅名城建设、平安梅县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民生福祉改善。

梅县区是梅州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着力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在报告中笔墨尤为浓重。

锚定“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1个百亿产值产业集群、1个300亿产值工业走廊、1家千亿市值上市企业”目标不动摇,新的一年,梅县区将从培育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平台、支持创新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五方面发力,坚定不移走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之路,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总部经济、城市经济。

“平均糖度15度,品质明显高于往年。”作为全国最大的金柚商品基地、集散地,梅县区柚类种植面积27.1万亩,产量预计可达56万吨,梅县金柚去年10月上市以来市场持续叫好,田头收购价平均提高0.8元/公斤,预计可带动产业增收5亿元。

强国必先强农。2023年,梅县区将深入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全力建设富强绿美新县域,争当广东乡村振兴新典范。

具体来说,一方面,坚持多镇多村联动,以创建丙雁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建设和美乡村;另一方面,做大做强金柚、绿茶等优势产业,做优做精小龙虾、肉鸽等特色产业,打造客家盐焗食品、石扇咸菜等特色品牌,以农业工业化理念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一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梅县区的重要课题。未来,梅县区将着力推进绿美梅县行动,坚持“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理念,高标准建设“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打造美丽中国实践“梅县样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的一年,梅县区将着力推进城市提质扩容、民生福祉改善。

加快推进梅县人民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程江滨水公园建设,持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建设“教育强区”“健康梅县”……一项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绘入蓝图,“叶帅故里·大美梅县”的未来让人无限憧憬。

原标题:

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吹响苏区振兴冲锋号

实干闯新路 奋进促振兴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冯森达 王雅 曾勇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