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写文章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深入了解标点符号)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在写文章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在写文章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深入了解标点符号)

如何在写文章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标点符号是组成文章的有机成分,是不发音的“语言”。准确而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不仅可以增强行文的感情色彩,而且会使传情达意鲜明、生动、形象,收到有时连文字也难以表现的修辞效果。
  • 郭沫若先生曾说:“标点之于言文同等重要,甚至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至于人而无眉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人们用书面语交际时,它是无声的,不似口语表达,可以借助语气、语音、语调及停顿等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为此,就要运用各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标点符号,从视觉上强化停顿、语气及某些词语的特殊作用。因此,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表达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工具。
  • 在文章写作中,标点符号加入语言文字中运行后,其文字组合的形式和内容意义就会发生微妙的神奇的变化,如形象传神、表示特殊或丰富的含义、消除歧义等等。看如下例文:1)司长:“老高,你们的目的看来是要跨河东进,彻底改变目前生产的布局,是吗?”“是的!”高树回答得很干脆。“能不能气魄更大一点?”“……”高树愕然。“搞一个配套的大工厂,使你厂翻一番!”“”高树怦然心动。“不过,国家不给你们人民币。”“”高树惊讶。“你们可以用美元。”“!!”高树的呼吸急促起来。加了下划线的标点符号,极为传神地描绘出高树心理上的复杂变化和丰富的感情,不仅省略了行文的繁琐,又使人物十分鲜活。2)当年法国大文豪雨果把《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了出版社,由于迟迟没有得到回复,雨果就给出版社写了一封奇特的信,信纸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个大大的“?”,意思是询问稿子到底如何。过了若干天,雨果收到出版社的回音,信纸上同样只有一个标点符号“!”,那意思也是最精晰不过的:精彩极了。文中的两个独用的标点符号,在雨果与出版社彼此知晓特定内容的情况下,起了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是一个新鲜的手法。同时,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含蓄,可使表意留有余地。3)传说有个吝啬的富翁为儿子请了个家庭教师,那个教书先生知道他的为人,就写了个字条给他:“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矣。”那个富翁把字条读成:“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矣。”于是一口答应。但那位先生一上任,面对一碟青菜,就提出了抗议,他说,那张字条应该读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无奈,只得依了先生。这个例子,说明对字形相同的一句话,通过加标点时停顿的部位不同,就会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能小看了标点符号,随意乱点,或必需标点时又不点,都会造成麻烦和损失。
  • 鉴于标点的作用,在写作中,标点的少用和繁用也应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应该出自作者行文的目的及整体考虑。如某些审美要求较强的文章(文学作品),出现了一些为适应当代人较快的生活节奏,或为渲染某种气氛、描写某种情景,省去一些或少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如:“打打闹闹喝喝叫叫有多少刀光剑影直搅得文坛艺苑四邻不安”“哭哭笑笑搂搂抱抱从不乏性感情窦竟使青春少年六神无主”两句话全无标点,纯粹借助贯通的语气和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去表达对低俗文艺现象的不满。但在实用类的文章中,标点的运用不宜轻率地简化或繁化,必须慎重对待。
  • 关于现行汉语标点符号的来源,学术界更倾向于“引入说”,即:是从西方借来的。《英文汉诂》是我国第一部完全横排的书,由严复(1854年-1921年)翻译,190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书中,首先使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这是我国最早使用西方标点符号的汉语著作。据介绍,在清末同文馆学生张德彝编成的小册子《欧美环游记》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符号的记录——"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由此可看出,当时西洋的标点符号与我国现行的标点符号基本相同。1916年,胡适发表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论句读符号》等文,在广泛讨论与实践的基础上,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和马裕藻等6位知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要求作为教育部1920年训令公布。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从此,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了。
  • 现行标点符号的“引入说”,并不等于否定我国历史上没有使用标点符号的经验。相反,我国的标点符号使用历史源远流长。据资料介绍,汉语标点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一开始,古人使用线条和间隔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春秋战国及秦代时期,标点符号有了发展,出现了“句读”说及代表符号。所谓“句读”,唐朝天台宗沙门(僧侣)湛然(公元711-782)《法华文句记》中解释说:“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从这段语言来看,“句”指的是一个意思完整的一个语段;“读”指的是语气可以停顿的更小的语段。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和“ㄙ”两字。许慎解释说:“有所绝止,、而识之也。”“ㄙ,钩识也。”这“、”“ㄙ”大约就是句读的代表符号。汉代时期,标点符号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较多的符号并大量使用。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时期,一定程度上讲发展缓慢,总体上讲处于停滞期。为什么?我想大概与“平仄韵律”的出现有关。因为诗歌在平仄格律的约束下,句读自然成形,文字对标点符号的依赖性降低,甚至出现可有可无的情况。宋元明时期,标点符号日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宋史●何基传》记载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从此可见,标点符号已经进入成熟期。到了清代,出现了“官”“民”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民间积极继承前人创设的标点符号体系并力求创新;而官方则对标点符号相当排斥,拒绝使用。比如:在将古代经典收录《四库全书》进行刊印的时候,无论全书有无标点符号,一律去掉,进行无符号刻印。这是人为造成的假象,并不是清朝以前朝代不使用标点符号。尽管我国使用标点符号的历史并不比西方的短,但由于缺乏逻辑思维,标点符号总体来讲不完整、规范,共同认可使用的标点符号不多,且还常同其他符号混用,缺少系统性。照此来讲,现行汉语标点符号应该是在西洋标点符号与中国历史上标点符号使用经验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 现行的汉语标点符号,一般来说,根据它的性质和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点号与标号两类。“点号”的作用,在于表示停顿和语气。它具体包括断句性点号(用在句末):句号、问号和叹号;换气性点号(用在句内停顿):逗号和顿号;层次性点号(用在句内显示层次):分号和冒号。“标号”的作用,主要是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它具体包括注释性标号:括号与破折号;醒目性标号:引号与着重号;功能性标号:省略号、连接号与间隔号;区别性标号:书名号与专名号。
  • 断句性点号:1)句号(。)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陈述句用来叙述某个事实或说明某个道理,它的语调比较平和,所表达的意思相对完整。通常用在单句或复句的句尾。除了用于陈述句,句号也可以用于特殊的祈使句、感叹句和反问句。此时这些语句具备了一个共同点,即语气比较舒缓平和、语气不太强烈。如:“爸爸,你走吧。”(祈使句)“多么可爱的孩子。”(感叹句)“我并不软弱,你为什么说我是儒夫。”(反问句)2)问号(?)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一般疑问句有四类:是非特指选择正反疑问句,它们的句尾都要用问号。如“事情真是这样吗?”(是非)“你怎么啦?”(特指)“你是 走呢?还是留下?”(选择)“你去看桃花没有?”(正反)。除了一般疑问句,还有设问句和反问句两种特殊类型。设问句是无疑而问,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引起注意,从而引出某个答案或结论,往往是自问自答。如:“我们的山呢?不见了!我们的森林呢?搬家了!”。反问句是有疑问的形式,但没有疑问的内容,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哪里没有人?”。只有语气强烈时用叹号:“哪里来的这么些累赘!”。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以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如:这就是你的做法吗?像你这个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问号也有标号用法,用来表示存疑或不详。如:马致远(1250?--1321),钟嵘(?--518)。运用问号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选择问句的问号使用,可以在并列项之间用逗号,最后才总起来用一个问号。二是不要滥用问号。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非疑问句,末尾就不能用问号。如:“我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这并不是问话,所以不能用问号。3)叹号(!)叹号主要用在感叹句和祈使句句尾。感叹句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除感叹句外,祈使句句尾也常使用叹号。此时的祈使句语气比较强烈。在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以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例略)。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 例略)。另要注意,叹号必须在句尾。
  • 换气性点号:1)逗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逗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标点符号。逗号用在句内部停顿时,一是出现在复句内部各个分句之间的停顿上,如”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二是单句内部的停顿。他们或是由于词语较长,需要换气;或是由于需要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故意停一下(例略)。2)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只能用于小句内部的并列词语,包括名词性的、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甚至于副词性的(例略)。特殊用法有二:一是用在表示次序的中文数字后面。如:“一、中文。”“二、数学。”二是表示句内每个汉字(音节)的停顿。如“‘衷、心、祝、 贺!’她一字一顿地说,伸出手来。”除特殊用法外,运用顿号,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表示次序的词语后面,凡是用汉字表达的,后面一律用逗号;凡是用阿拉伯数字的,后面一律用顿号,同时也可用小黑点。第二,并列词语之间如果用了“和”、“或”之类的连词,就不再用顿号。但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并列词语时,一般是前面几个词语之间可以用顿号,但在最后两个并列词语之间要连词“和”(与)。第三,在省写和约数中间,两者之间虽是并列关系,但是并没有明显停顿的地方,故不要用顿号。第四,凡是汉字的数字已经用括号括起来的,不再用顿号或其他的点号。如:“(一)、”“(二)、”两例中的顿号都要去掉。第五,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例略)
  • 层次性点号:1)分号(;)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出现在单句内部,而只用于复句内部。二是分号主要用于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与用并列词语之间的顿号不同。分句的使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用在并列分句之间。第二种是非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也可以用分号,此时重在表明层次。分号有个特殊用法需引起注意:前文有若干并列性的语句使用了分号,最后出现“等等”,这时在“等等”的前面也要使用分号。运用分号时,由于分号的停顿大于逗号而小于句号,因此,如果一段话中间已经用了句号,最后就不能再用分号了。
  • 醒目性标号:1)引号(“ ”)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为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须通过引号的形式来表达被引用的话语;间接引用是用自已的话语概括表现被引用方的意思,它不需要加引号。在直接引用中,有完整引用和局部引用两种情况。完整引用是对被引用方话语的全盘引用,要用引号把它们都包括进去,以示是他人的话语。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如果不止一段,则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完整引用,引号要放在引用内容的外面。局部引用,是根据需要,引用他人话语的一部分。引用部分结尾的点号原则上不出现,以示是局部而非完整引用。运用引号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双引号与单引号的应用处理;二是完整引用与局部引用时对点号的表现有什么要求。
  • 其它标号具体用法及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可参见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1年12月30日发布2012年6月1日实施。代替GB/T15834-1995版本。
  • 深入了解、掌握并很好应用标点符号,对于我们准确抒情言志不无帮助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写作文字的精致度。如果拿“数”来作类比的话,可以将单音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比做自然数;将双音及以上组合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比做有理数;将标点符号比作无理数。试想,写文章就相当是在用自然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作组合,也是挺有乐趣的一件事。
  • 参考文献:《大学写作》复旦大学徐中玉主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