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世界怎么变大(微生物的奇幻世界)

微生物世界怎么变大(微生物的奇幻世界)(1)

自从第一架显微镜被造出后,人类的视界被极大的拓展了。后来,喜爱磨制透镜的列文虎克借助显微工具首次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如此美妙,并不仅限于肉眼可观、视力可达的边界,而在尺度更小的显微领域,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呈现异彩纷呈的曼妙与神奇。

自然界的分解者——无冕功臣

当老去的动物长眠,当枯萎的植物倒下,除了在冰雪低温或异常干燥之境,在这个星球上的动植物遗体不会日积月累,而会随时间推移逐步腐烂、分解,并被自然重新消纳,当然,这过程可伴有让人不愉快的腐臭气味,但在这其中,我们当中的庞大族群——无数的微生物功不可没,我们在分解动植物遗体过程完成生命活动,延续了世代,也无声中促成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虽然眼不可见,我们却真实存在,是当之无愧的无冕功臣。

食物馊败的原因之一——细菌

或许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冬天保存食物比在夏天要容易一些。同样存放于室内的新鲜蔬菜,或美味佳肴,假如在炎炎夏日没有置于冷藏环境,菜叶不仅萎蔫还会烂掉,而食物很快就有馊败的味道。大家不禁会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细菌也有非常大的家族,同属微生物范畴,但却喜暖怕冷。我们大多数直径在0.5到5微米之间,在光学显微镜下,经过染色很容易就能看到我们。在37摄氏度左右,最适合我们大多数族群生长,也正因为夏季湿热,气温高达30多度,我们无疑会利用有利的温热条件加紧繁衍生息。飘落于食物当中的我们,在水分、多种酶的帮助下,随条件而异,进行着有氧氧化或无氧酵解,食物被氧化后散发出馊败的气味——馊败的食物绝不能再吃,因为里面不仅混有扩繁后我们的族群,还有我们分泌的一些物质,其中就可能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而到了寒冬,我们的生命活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因此,裸露于外的食物较夏天不易腐败。没错,食物的馊败有我们的一部分“功劳”,这也是我们承担自然界分解者角色的重要体现。

更小更简单的生物——病毒

和细菌相比,我们病毒要小得多,通常以纳米来衡量我们的大小(1微米=1000纳米),要看到我们,光学显微镜无能为力,而电子显微镜却能清晰地捕捉到我们的身影。由核酸与蛋白质构成的我们比细菌简单多了,必须依靠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可以是宿主细胞,也可以是实验室培养的细胞组织,但都必需满足我们对营养和温度等需求。和细菌不一样,我们“怕热不怕冷”,通常保存我们的样品温度多在-20摄氏度,长期保存的话更是在-70到-80摄氏度之间,或者是置于液氮罐中(-196摄氏度)。所以,在严寒的冬季,细菌生命活动通常受到抑制,而对我们而言却是适宜活动的“好时节”。在我们当中,有的能导致人类生病,有的能诱发肿瘤,但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对人体有害,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兄弟,只感染细菌,它们就被归入“噬菌体”的范畴,它们在人类科研上却非常有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