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

包拯包青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了,家喻户晓这个词放在他的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包拯是一个“名侦探”式的人物,他机智过人、断案如神、铁面如山,刚正不阿。然而,真实的包拯是这样一个人吗?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1)

少年包青天完全不存在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宋史》

与小说、民间传说无异,包拯是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肥东)。包拯生于公元999年,于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此时他已经28岁。影视剧中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包青天在真实的历史中应当正是苦读圣贤经书的样子,想来根本没时间、机会和可能性去侦破大案。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2)

再者,与电视电影中不同的是,中进士之后,朝廷便授任他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给他做,他并未像影视剧中一般开启了他探案入神的辉煌履历,反而以父母年岁已高需要悉心照料、不能远游任官为由辞官不做。孝顺,是美德,包拯此举,朝廷也认同,于是便改任他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这回离他的老家合肥很近(见下图)。然而,他的父母却不同意,不让包拯去赴任。想来包拯的父母是一对离不开儿子的老人家,于是乎包拯便再次辞官。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3)

包拯在他父母去世之前并没有进入官场从政。公元1037年,时年已经38岁的包拯为父母守丧已完,才初入仕途。包拯的一生之中,少年时代想来是与普通人并无两样的,甚至于比大多数从政人物的少年时代更加无聊。

包拯并不是个名侦探

初入仕途的包拯是从县令开始做起的,第一任地是今安徽天长县,在这里包拯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记载于正史中的破案经过。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人前来报官,说他的牛被人割去了舌头。

子君按:在古代,牛做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工具,是严禁私自杀害的,若是有人私下杀牛,是要背叛死罪的。牛被割舌,无异于死。

包拯听那人说完便轻描淡写道:“回去吧,杀了吃肉。”不几日,便有人来报官,说有人私下杀牛。包拯便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还要告人家?”那人一听包拯的话,便认罪了。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4)

除却此案以外,《宋史》、《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再未有关于包拯的其他破案记录。

我们不禁要问,包拯是怎么一步步地变成了中国第一神探的?前面几篇我们写过杨家将的杨业、周瑜、曹操等人物,他们的演变几乎一致,根本原因便是文学创作。是文学创作了铁面如山、断案如神的“包青天”。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5)

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了。——胡适

胡适先生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包拯的民间形象的由来,究其原因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这样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他是人们构想出来的一个半神。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6)

真实的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认识真实的包拯。

故事一——清廉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故事二——不畏

皇祐二年(1050年),张贵妃(温成皇后)的父亲张尧佐被任命为淮康军(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择宣徽、节度中的一个授予。最终,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

故事三——忠正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故事四——刚直

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三司使得张方平由于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蹊田夺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使得任命,仁宗不许。许久后,包拯才出府任职。

《宋史》给包拯的评价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平生连亲戚朋友都不甚交往,虽然嫉恶如仇,却并没有杀伐气息,可谓“忠恕”。

关于包拯的哪些资料(包拯一生只破过一个案子)(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