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

近体诗的产生

中国是一个诗歌特别发达的国度。从上古到唐朝,先后产生了《诗经》、楚辞、赋、乐府、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和律诗)等各类诗体。《诗经》体以四言为主,楚辞体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字“兮”,赋体的句式散文化,乐府以五言句为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学习乐府民歌发展起来的。以上这些诗体都不讲格律,都是自由诗体。近体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是格律诗体,必须遵守严密的格律。因为近体诗萌芽于南朝,成熟于唐初,产生时间比古体诗晚,所以唐宋人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句数

古体诗句数无限制,篇幅可长可短;近体诗句数有限制,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可成对增加)。

(二)字数

古体诗每句字数有一定灵活性,特别是七言古诗。如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兵车行》,虽以七言为主,但有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言等句式,以及楚辞句式、散文句式。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五绝和五律每句五字,七绝和七律每句七字,不得有任何突破。

(三)用韵

①古体诗虽然一般是偶句押韵,但可以一句一韵(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可以允许某些句子不押韵(如乐府《江南可采莲》);近体诗规定偶句(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②古体诗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近体诗基本上只可押平声韵。

③古体诗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可以仄声韵与平声韵交错;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④古体诗用韵宽,发音相近的韵部(邻韵)可以互相通押;近体诗用韵严,一首诗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

(四)对偶

古体诗对偶自由,可用对偶句,也可不用;近体诗中的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句。

(五)平仄

古体诗不讲平仄;近体诗要求合平仄。以上五项,平仄是关键的一项。古人把四声划分为平仄两类。平就是指的平声字;仄就是指的上声、去声、入声字。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呢?这是因为当时平声发音平而舒缓,仄声发音有起伏,两者交替出现可以构成一种特有的交错回环之美,增添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根本特征。如果某一首诗,句数、字数、押韵等都合近体诗的要求,但是只要平仄不合,那它就不能算近体诗。

近体诗中,绝句的产生先于律诗。这是因为,绝句比较简短,五言绝句直接来源于五言四句的南朝民歌。五言绝句之后,才逐步产生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近体诗所遵守的平仄格式叫作“平仄谱”。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各有4种平仄谱,总共有16种平仄谱。我们且看五言绝句的一种平仄谱(首句用平声开头而且不押韵的平仄谱。—代表平,|代表仄)。

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1)

我们且分析这种绝句平仄的特点。

1.每个句子中都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出现,这叫作“平仄相间”。

2.两句构成一联,上句和下句的相对应处,上句用平,下句便用仄;上句用仄,下句便用平。这叫作“平仄相反”,或叫“平仄相对”。

3.上联的结句(第二句)与下联的出句(第三句),开头两个字平仄相同,使上下两联连起来。这叫作“平仄相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平仄谱构成的规律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黏。”绝句和律诗的16种平仄谱都遵守这个构成规律。在节奏点(即停顿点)的地方,如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平仄应该严格;在不是节奏点的地方,如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平仄可放松一些。

这首例诗是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之的《酌贪泉诗》。《酌贪泉诗》的用韵和平仄都符合构成规律,可见五言绝句是最早产生的近体诗。也许吴隐之是不自觉的,《酌贪泉诗》是偶然巧合。事物发展总是会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2)

南朝齐梁间周颙、沈约等提出“四声八病”,讲究平仄交错:“前有浮声,后有切响。”这就使近体诗的创作进入了自觉阶段。沈约、谢朓、王融、阴铿、庾信等的诗篇,讲平仄,讲对偶,已经奠定了律诗的基础。隋唐之际的诗人王绩,已经写出了第一首符合平仄谱的五言律诗《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到了初唐前期,宫廷诗人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等对偶技巧,促进了律诗的发展;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完成了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定型。如杜审言的《渡湘江》是标准的七绝:“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沈佺期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完全成熟的七言律诗:“卢家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3)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近体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格律诗产生和成熟的标志,不仅为讲究格律的词和曲开了先路,而且还提高了古体诗的语言技巧。唐朝诗人和后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往往出现合符平仄与对偶的律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长恨歌》中就大量出现这样的句子。

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国学入门》第五十二讲

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4)

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5)

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6)

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7)

△ 《国学入门》,岳麓书社出版

END

推荐阅读

《国学入门》

编 著:陈蒲清

定 价:¥30.00

深入浅出的鸟瞰式概览,纲举目张的百科式常识,一本书助力国学爱好者开启国学之门!

告别艰涩难懂、枯燥庞杂,轻松掌握国学常识,体味探索中国文化奥义之妙趣!

择要论述,多维参照,突破以往国学范畴,增加传统科技与少数民族成果介绍。

系统精梳,简明扼要,轻松好读,助力高效掌握国学精髓。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近体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体诗是怎么产生的)(8)关注一个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