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

四方架构是原台大哲学系教授、现任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杜保瑞教授所提出来,包括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的实践哲学的理论架构。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因此也是孔子第五代传人。孟子跟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希望君王大臣和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最终孟子并没有成功。所以如何用杜教授的四方架构来清楚的解读孟子思想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1)

01关于四方架构

杜保瑞教授认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是实践哲学、生命哲学的性格,是实践哲学的特质就是说学派理论的建立是以提出理想人生图像为目标,并且说明理由,从而提出追求这个理想的做法,甚至进行实践而有了实践的记录。

比较中西哲学,有相同的部分重点在存有论的讨论,不同的部分重点在价值哲学也就是杜保瑞教授提出的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境界论的讨论上。用四方架构来讨论实践哲学的知识论问题,可以用中国哲学作为典范。

杜保瑞教授对《孟子》一书也重新做了编排,但是我认为用四方架构来解读孟子的“四端心”“人人皆可为尧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扩而充之”“求放心”等等会更容易清楚了解孟子的思想实质。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2)

02宇宙论

宇宙论哲学是实践哲学系统中处理现象世界的知识定位部分,也就是指时间、空间、材质、存有者类别、世界观等。但对于孟子来说,没有特别谈论宇宙论知识的,而是以经验现实世界也就是家国天下来谈论自己的价值理想。

孟子的生平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一般认为他出生在战国时代中期,当时存在的还有二十国左右,其中七国争雄,都想兼并天下。孟子用圆熟的思想体系和超高的辩才能力周游在各个国家,与君王、大臣、学生等等讲述他的政治理念。

不论孟子的思想是否在当时政治上是否发挥作用,但孟子希望君王行仁政、百姓幸福安康的思想从未改变,每一篇孟子的叙述中都能看到或者感受到。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3)

03本体论

本体论指价值意识,因着不同的世界观而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孟子在儒家价值意识的本体论哲学问题上极有理论贡献,他在孔子的“仁、义、礼、知”之上又扩展到“善、诚”等。

而孟子的性善论,使得儒家学说在三教辩证问题上,始终站稳人性问题的根本立场,唯其性善,才可以要求人人以尧舜为典范,唯其性善,才可以扩而充之或求放心,唯其性善,故只要立志天下便无不可为之事。恰恰是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才有王阳明的心学之建立,也才有中国知识分子顶天立地的豪气干云。

例如: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意思是: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子就向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子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没有向东与向西的区分。”孟子说:“水确实没有向东与向西的区分,难道也没有向上和向下的区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总是向下流。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4)

现在,用手泼水让它飞溅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水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形势造成的。人,可以让他去做善的事情,这是他人性的状况也是像这样的。”人性如水性一样,顺着人性,可以行善也应该行善,正如顺着水性,可以向下也应该向下。人之所以会不善,是因为受到外部条件造成的。只要改变外部条件,就能把人性善的一面显现出来。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音喜,五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意思是: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没有善,也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变得善,也可以变得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统治天下,百姓就喜欢善行;周幽王、周厉王统治天下,百姓就喜欢暴行。’还有人说:‘有些人生性是善的,有些人生性不善的;

所以,以尧为君主,却有象这样的百姓;以瞽瞍为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儿子;以商纣为侄儿,并且以他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贤人。’现在您说‘性善’,那么,这些说法都错了吗?”

孟子说:“顺着人性的真实状态,就可以做到善,这便是我所谓的性善。至于有人做出不善的事,那不是天生资质的过错。恻隐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恻隐心属于仁德;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5)

羞耻心属于义行;恭敬心属于守礼;是非心属于明智。仁义礼智不是外界加给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备的,只是没有去省思罢了。所以说:‘寻求就会获得机会,舍弃就会失去他们。’人与人相比,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因为差的人不能充分实现天生的资质。

《诗经》上说:‘天生育众多百姓,有事物就有法则。百姓保持常性,所以爱好美德。’孔子说:‘这篇诗的作者懂得人生正途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百姓保持了常性,所以就会爱好美德了。’”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之心,也就是人性之善本来就有,我们时时反省,就像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那么时时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善事,所有的积累最后达到至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这个时候就是外部环境让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的“四端心”依然没有变化,因此事实上在日常处理事物过程中,我们时刻都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意思是:孟子说:“人不通过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慕父母的,等到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兄长的。爱慕父母,属于仁德;敬重兄长,属于义行;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天下通行的。”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阳明先生就提出了“致良知”的命题,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四端心”,就是“仁义礼知”之心,但是当我们的良知被蒙蔽的时候,就需要“致”来达到或者扩充。因此阳明先生所提的“致良知”就是源于孟子的思想。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6)

以下是孟子说仁义礼智达到善政善行。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意思是说:“君主行仁政,没有人会不行仁;君主行道义,没有人不行道义。”“仁”是对别人的关心,在这里不仅讲到了“仁”,还讲到了“义”,也就是上行下效,君主责任重大,而百姓也需要自行担负起责任来。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意思是说:孟子说:“广大土地于众多的百姓,是君子所想要的,但是他的快乐不在这里;站在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之内的百姓,君子可与做到如此,但是他的本性并没有表现在这里。君子表现他的本性,即使理想完全实现,也不会增加一点,即使穷困隐居起来,也不会减少一点,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君子表现他的本性,仁、义、礼、智都根植于心,他们产生的气色是纯和温润的,显现在脸上,洋溢在背上,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吩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孟子认为用实践仁义礼智来变化气质,不管是否实现理想,都可以坦然面对,然后经过努力达到行善的目的。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意思说:“人的的言论不如人的的音乐那么使人感动,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那么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慕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支持。”仁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关心,礼是因着这种关心而有的合宜的行为。善政是君王对百姓的由衷的关心,让百姓拥有好的生活,接受好的教育,自然百姓也会爱慕君王。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7)

04功夫论

功夫论是实践哲学的核心议题,是主体做何种培养或者训练达到理想完美人格。杜保瑞教授认为功夫修养论有两种进路,一种是身体修炼为主要路径的功夫论,如道家庄子学派;还有一种是以心理修养为主要路径的功夫论,孟子就是其代表。

例如在《公孙丑篇上》: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意思是: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有益之处在哪里?”孟子说:“我能辨识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很难说清楚的。那一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以正直去培养而不加妨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8)

那一种气要和义行与正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行,因为他把义行看成外在的东西。

对这种气,一定要在行事上努力,但不可预期成效;内心不能忘记它,但不可主动助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的人,十分疲困地回去,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天下不帮助与禾苗长高的人很少啊。

以为养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实不为禾苗锄草的人;主动助长的,是拔苗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所谓“浩然之气”是把人的生命力发挥到极致,抵达与万物相通,“塞于天地之间”的地步,是长期集结义行而生的,以性善为基础,努力达到至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定一个目标,用向善的心努力学习,让自己越来越优秀,为国家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意思说:孟子说:“一个人,充分实践他内心的要求,就会了解他的本性,了解了他的本性,也就会了解天了。保存他内心的原状,养育他的本性,就是侍奉天的正确方法。短命和长寿都不改变态度,修养自己来等待任务完成,就是建立使命的正确方法。”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9)

人都有一颗善心,因着自己的心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所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在生命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又会迷失自己的心,这时候就需要依着“四端心”,用善行来滋养培育,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说:“仁德,是人要保住的心,义行,是人要走的路。

放弃这条路而不跟着去走,丧失这颗心而不知道去寻找,真是可怜啊!一个人,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但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习及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丧失的心而已啊。”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10)

孟子强烈呼吁我们常常去关照自己的内心,是否一如从前不忘初心,;常常去察看自己所走的路,是否还是那条问心无愧的路。

如果心放出去了,那就要把这颗放逸的心找回来,如果路走错了,要回到正道上,只要目标确定就要勇往直前直到实现。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意思是: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把它推广到他所忍心做的事,就是义行。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充出去,仁德就用不尽了;

一个人能把不愿意挖洞跳墙的心扩充出去,义行就做不完了;一个人能把不受人轻蔑的言行扩充出去,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会合乎义行的要求。士人没到可以说话时就说,这是用说话来套取别人的想法;

可以说话时却又不说,这是用不说话来套取别人的想法,这些都是挖洞跳墙一类的行为。”这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的意思类似,用“仁义礼知”的善心,扩充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让每一件事情都能达到极致。此外,孟子也谈到了反身而诚、立志、寡欲等等心理修养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正是陆王心学的主要来源。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11)

05境界论

境界论是说主体在实践以后所达到的理想完美人格状态。孟子谈论最多的是圣贤圣王,因为他所关心的世界就是经验现实世界中君王是否行仁政,百姓是否过得安稳。例如孟子在《滕文公篇》中就说到“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意思是说: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但是讨厌没有经由正途。没有经由正途去求官位,与钻洞找缝是同一类的行径啊。这也展示了孟子的内心想要出仕,无奈现实中没有古代那样的圣贤仁君,所以只能到处奔希望君王都能听从自己的劝谏行仁政。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意思是: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伊尹是圣人中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孔子则是圣人中最合时宜的。孔子可以说是集圣人的达成。所谓集大成就像开始奏乐时先敲镈钟,最后击玉磬来结束。镈钟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开始;玉磬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结束。开始奏出旋律节奏要靠智慧;最后奏出旋律节奏,要靠圣德。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12)

智慧有如技巧,圣德有如力气。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那一带,是靠你的力气;射中目标,就不是靠你的力气了。”这是孟子对圣人的看法,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为例,分别代表圣人中的“清者、仁者、和者和时者”,并且以孔子为集大成者。

在《公孙丑篇》中,孟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学,则学孔子也。意思是说: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速去就速去,这是孔子的作风。

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那样;至于我所希望的,则是学习孔子。在孟子的眼中,孔子就是古代圣人的首圣,而且人人可以为圣人。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对“人人皆可为尧舜”下了结论,人心都是善的,那么人人都可以向着尧舜的方向学习,达到至善而成为圣人。

孟子思想及精髓(用四方架构解读孟子思想)(13)

用杜教授的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和境界论的四方架构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孟子看到现实社会的各个国家分裂以及国君实行的政治不是真正关心百姓后周游列国,希望大家都能学习尧舜治理国家,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心,所以能够依着这个善心做各种有益于自己的心理修养功夫,最终达到至善的圣贤境界。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