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很多人喜欢闽南语(重新认识闽南语)

在现如今,普通话作为国家官府话的普及,对于闽南语现如今作为地方性的乡音,好像并没什么特别的存在。对于闽南语是不是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好像不需要考虑,而且正在实现的地步。为了学习的方便,在学校、在家皆不知不觉放弃了家乡母语。作为当代正当年华的咱,体会最深,有时要讲两句家乡话,都感觉吃力这深。有时在外遇到家乡人,要用乡音联通感情,都是黑白交杂,听起来都是奇奇怪怪,近前如隔山,似通不通,对此莫不嗟叹!

有的说,在本地不是都在说吗?是不错,但你看皆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莫不是平常用语,不是吃饭,就是穿裳,你叫伊念一篇范文,大都滞等不前,甚至难能开口,引起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咱探及闽南语,到底是作为一种特色的乡音,还是另有深涵,这关系到闽南语能不能延续命脉长存的关键。若是作为一种乡音,自莫须再说,博笑而已,若是有深涵,怎样说?以及如何延续?

事起有因,果种有籽。闽南语到底从何说起,闽南语的根源,自然从会说的人论起,那就要从闽南人的来历讲起。

在闽南生活,你就会发现,每一户大门上,皆有四字,××衍派、××传芳,那些叫做“堂号”。堂号就代表这里人的出处,叫什么堂号就是远祖是哪里的,堂号以地方为名,是为了让出外的人跟在地人有牵挂,为了以后,后人能够再续前缘,不断情义,也是出外人对故土的一种思念,饮水思源,不忘本的初心。这四字门匾,也叫作“门眉”,门的眼眉,代表的也是一种精神气,所以后来所说,不辱门眉、门眉增辉就是指这个。

听说很多人喜欢闽南语(重新认识闽南语)(1)

说到出处,就要掀开历史记载,看你们的族谱,在这大姓中的记载最为清楚,不出意外,大都来源于中原,河南洛阳一带,河南在远古以及近古都属于中原文化中心,为什么呢?因为它靠近黄河流域,所有的文化都皆跟水离不开关系,因为有水所以附近的物产丰富,生命是离不开水的,黄河水从上游流下,可以一路带来丰富的矿质、土壤。上游水细慢慢汇集至中下游,中游水源稳定充足,矿质肥土冲击出平原,所以适合人类物种生存,渐渐群体汇成而定居下来,当人类由采集狩猎迈入农业耕作时代时,丰富的物质满足,顺而转入精神的思考探索,开始考虑个人与自然的位置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至后来的一画开天,种种思想,这是脱离与其他生物的一个伟大标志,后来创造文字记述种种。

思想交流活跃,慢慢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观,这种认识观,咱现在叫作文化,因为河洛人口汇聚,思想活跃,所以那个地方的文化也叫作“河洛文化”。因为物产丰富,人口突增,矛盾渐起,部分人口就再迁移,所以河洛地区的文化也叫做“中原文化”。

文字的记述是语言的载体,语言传达的是说话人的思想,思想是来源于自然环境所起的心理意识,意识的完整传达是非常困难的,连佛祖都难说清楚,所以最好的交流是当面交流,通过说话人的语言、口气、 表情,最能深有体会,说话人的心境心意,那是人的心意相通哪需要文字,文字是为后来人所备的,是不得已也是伟大的存在。所以佛门中有一句名言,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所以佛的正法是以心传心,直指人心,也是禅宗的出处。

那么无法当面交流,文字的重要性就出来了。那么文字记录的准确性就非常重要,那么解读的文字的口音就更加重要了。一字之错,就有可能全面推翻语义,不可枚举了。

那么说到口音就涉及音韵、语调。音韵的记述也很复杂,很难研究,这种是虚形的东西,普遍认为有19个音韵,闽南语保留最完整。那么语调呢?现在普通话语调有四种是阴平、阳平、上调、去调。人的声音发出是通过气流的呼出,然后控制频率而出音,不可能是呼入,包括动物都相同。所以人说话是呼出音,人呼气的时候是最放松的,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情况。所以人最后要大行的时节


,是呼出最后一口气而了。所以人最初发声的声调,以现在所表达的“去调”不同,应该是“弃调”。这种声调应该也平顺、和气,这种发音方式会成为一种主体来交流,慢慢成为一种语系。这种声调不是“软糯”,是接近于自然而博大的气质。

但是语言文字是流变的,不够主体的不会真大改变,那么保留这种声韵是最好的复原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最主要表达也就是人生的价值观、认识观。

那么闽南地区怎样会保留这种语系呢?据记载是因为躲避战乱迁徙而来,西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 南下避乱,后居于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什么是衣冠八族?就是西晋时豪门贵族,从这么远的地方迁徙,需要的人力、财力,不是贵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闽南人始终有一种感觉高贵的气质,连祖厝的建设都依古时皇宫体制,四角起翘,雕龙画凤。贵族不但带来先进的工具,也带来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语言音风。在中原一百多年来的动乱中,凭借地理的隔绝,以致中原文化生根入土于这片地区,由于文化强势,人员外来而团结,使得中原语系迅速传流于闽南地区,咱现在叫做“闽南语”的前身,闽南语系传入一千外年来,中华文字演变增加,必定有所改变来适应,但时主体是不变的,也是那个腔。也有个别的字因为少用,或是新字无法读出。

听说很多人喜欢闽南语(重新认识闽南语)(2)

听说很多人喜欢闽南语(重新认识闽南语)(3)

五胡乱了,到隋唐中原文化才渐渐恢复元气,后来也有唐军二次入闽,再次与中原文化接续呼应。而到宋明时期闽南文化已与中原打成一遍。有宋词、明小说是尚好的例证。

至于现在文字拼音读法的由来?就要从清末说起,由于清朝腐朽软弱无力,蒙古金国后裔的一支的满族入关以来,自身的危机感对汉族的打压防备以及傲娇的闭关锁国,失去本来应有的文化大国风范,对于西方的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失去了追步的先机,以及后来八国入侵,种种不平条约,致使国家人民尊严威扫,有学之士愤忿而起,甚至对中华文化失去信心,有的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极端号召,真是危中生急,急中生燥。也有认为汉字繁难,国民难学。其实种种皆是当时教育的不平衡,不普及导致的。为了赶步西方,迅速文字普及,学习西方,提高国民创造力,就提出文字改革,去文言文改白话文,文字简化、素口,对文字注音注调。从此文字转入平实化,口音也发生较大的该变,对现在中国文字让国际能迅速学习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利弊也很难一面单看,自有分论。这个改变的过程从北洋时期到新中国才定论。

到现在闽南语已成为闽南人的重要标志,闽南语已成为闽南人精神体现,语言之间处处尽展智慧,闽南语也让闽南人无形中有一种精神力量,行走于世界各处、亨通利便。

闽南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说闽南语不单是保留民族文化,也是闽南人的显祖之行。

现在不单是闽南地区保留闽南语系,也有台湾地区、闽东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粤西地区、海南岛跟东南亚也皆有洛阳语系的身影。

闽南语的传承,需要众洛阳之贤的共同发觉修正,有不当之所在,敬请指导拨正,资学才浅见漏于此!拜谢!

听说很多人喜欢闽南语(重新认识闽南语)(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