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

今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组新词汇,本来出现新词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信息交互极快的年代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这次这组新词却不那么光彩,这新词便是'土味LO娘'。

这个词组的来源是这两年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上出现的各种做出种种'扰民'或奇葩行为的LO娘越来越多,导致LO娘群体风评被害,部分人看不过遂称呼他们为土味LO娘。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

在网上关于这件事炒来炒去的时候,还有朋友来问过这事我怎么看,我笑着说"还能怎么看?这说明LO裙这类亚文化产物的商业化进程推进的很成功啊。",然后我就被在场的四个LO娘用目光给深深的鄙视了。

虽然被鄙视了,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土味LO娘的出现是真真正正意味着LO裙这个略显特殊的服装种类开始大众化了,这也是目前互联网社会下亚文化群体都在经历的一个过程。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2)

在互联网时代前,亚文化圈子几乎是独立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虽然难以扩展,但也因此诞生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事物,随着互联网的铺开,所有人的生活开始展现在网络中后,亚文化圈子立刻开始膨胀。

这就是土味LO娘这个群体诞生的信息基础,同时土味LO娘这个事件也很有代表性,她们代表着流量经济熏陶下,亚文化群体的分裂与再融合。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3)

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会面临种种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的规模与严重程度受限于受众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与新事物对自身的宣传与科普,然后就是本身主体是否明确。

主体决定了亚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否会被扭曲:

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人、某个组织、也可以是某个物品、书籍或者是一段话乃至图片或视频,主体功能或介绍科普越明确,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扭曲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其他的亚文化产物。

跑团:克苏鲁,虽然跑团还有很多题材,但鉴于这个在国内是比较广泛的(龙与地下城接触的太少,容易说错),所以就以这个来作为例子了。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4)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5)

只要在网络上一搜关键词我们就能找到很多克苏鲁跑团的相关信息,各种各样的跑团群,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人参与的难道不会有山头或者自行其是的人么?我的回答是肯定会有的,而且我也遇见过很多,但总体来说克苏鲁跑团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很稳定的。

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有一份官方的规则书,将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地方给固定下来了,减少了很多会引发争论的地方。

就我经历过的不少情况来看,除了剧本翻译(这么多年规则书翻译已经成了固定模式了,所以不提)上会引发争论外,几乎没有什么争论是争论规则的。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6)

反倒是不尊重规则不了解背景胡搞乱搞的更多,再然后就是常见的优越感与鄙视链了,但总的来说,因为有总规则书压着,这类跑团圈子大部分情况下都十分安宁。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7)

悠悠球:悠悠球作为一种玩具在九十年代被台湾商人引进大陆,随后被奥飞买下代理权,开始了国内的商业化进程。

但是因为对于技术要求很高(我只能做睡眠),在九十年代火了一阵后就消停了,即使是后来的火力少年王也没让他重回大众玩具的赛场。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8)

悠悠球作为一个亚文化,在大陆的主体就是奥飞公司,而悠悠球产生的争论也基本限于技术层面以及悠悠球本体的设计,关于自立山头的问题我还去专门问了一下我朋友,我朋友听到我的问题后笑着说。

"再大的山头你能大的过奥飞?"然后问题结束了,作为控制了国内悠悠球上升渠道的奥飞,国内基本不会出现第二个悠悠球巨头了。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9)

可能有同学会问你举得这两个例子跟一开始说的土味LO娘好像没什么关系啊,一个是桌游,一个是玩具,LO裙它是种服装啊,别急,我接下来要说的就有关了。

我上面说的两个例子都有很明确的主体在压制争论吵闹,但是LO裙汉服的主体是什么呢?店铺?穿裙子的小姐姐?亦或是什么专业机构?没有,一个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汉服LO裙这几年争议不断的原因,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另一件事。

没有主体的亚文化圈子会出现话语权争夺:

这个才是LO裙汉服各种山正争论的真实原因,各个店家与群体要争夺对LO裙与汉服的话语权,如果大家不信的话,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那就是这几年来汉服圈子里一直在争议的徐娇。

简单来说,徐娇自己开了一家服装店,主要销售汉服与包含汉元素的服装,然后再网络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很多汉服爱好者指责这种服装绝对不是汉服。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0)

那么我们先不论汉元素与汉服的区别,这么多人攻击徐娇,声称改良可耻,真的是因为徐娇做错了什么么?

我认为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徐娇是个明星,在推广宣传上有强大的先天优势,部分占山为王的汉服店家或十级成员担心徐娇会抢占话语权。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1)

包括LO裙的很多争论也是如此,不过比较奇妙的一点是,据我观察大部分牵扯其中的人实际上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传播与保护传统文化。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2)

任何没有主体的亚文化都会经历这一步,话语权的占据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不论是组织亦或是商业团体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

包括COSPLAY,古风歌曲,耽美文学等等,都是如此,由于定义不明,这类圈子往往会在行业发展的中期爆发出相当可怕的内部冲突。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3)

比如说民谣'才女'花粥的大学教授事件,说实话,如果那个大学教授不是扬州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的话,《盗将行》事件还会不会弄到花粥自己下场。(古风歌词被文学院专家质疑,这是非常影响话语权的事。)

没有话语权的亚文化圈子更容易扩张也更受资本青睐:

事实上我们看到包括古风、cosplay、耽美、lo裙汉服等亚文化圈子,都是近几年疯狂扩张的同时爆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原因就是由于缺少主体与话语权,整个圈子很容易进入有钱有渠道者声音大的状态(实际上徐娇也是类似的情况,虽然她算不上资本。)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4)

而这些圈子的扩张遵循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不断简化不断降低门槛,但和有话语权主体的圈子相比,他这个过程会进行的非常迅速。

而这个过程通常包含着偷工减料、恶意竞争、圈地为王等等情况,由于用户人群快速扩张,原有的文化精髓很难普及就已经被劣化了。

但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被资本青睐的意思不是资本会直接进入这一块,而是通过擦边球或者借用题材等形式来借力,直接进入相关领域会被撕得很惨,花粥几次被爆出抄袭都是因为过于深入某个领域了,比如说《妈妈要我出嫁》《盗将行》《出山》等等。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亚文化的大众化)(15)

包括现在各种电视剧电影,即使含有耽美元素也不会直接标明,而是通过画面来展示,这类情况在很多地方也会出现。

说了这么多关于亚文化的事,我们最后回到一开头所说的土味LO娘的事情上,土味LO娘事件的出现以及后续爆发出来的类似事件,除开社会影响与严重性,我们都可以套用到其他亚文化圈子中。

亚文化的发展始终要经历从人少变得人多,核心理念扭曲的过程的,但这从长远来看,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两种情况都是极端情况,只要商业化进程不停止,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会有相当程度的内容大众化的,比如说从跑团中衍生出来的剧情杀,经过简化简化在简化后,成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的一种商品,而这也是大多数亚文化最后的结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