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方言日常用语(太康农村方言描述各种农具的方言土语)

河南省太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百姓们均有耕作技能和习惯,在日常耕作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农具,各类农具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物件了。但因各地方言土语的不同,一些农具的叫法在发音方面也有所不同,这里简单收集上世纪中后期至今,日常劳作中退出使用或尚有使用一些农具,与普通话对照列举,看看与各地的叫法都有哪些出入之处。

太谷方言日常用语(太康农村方言描述各种农具的方言土语)(1)

(农村常见农具)

简单农具

铁铲子——一种木把儿的铲子或铁铲子头儿,如今多改为铁质,多用于除草。

长“把儿”铲子——过去机械化耕作落后时,用一根1.5米左右的长木棍,前端装上一个铁铲子头,用作抢(割)麦、抢草之用。

锅铲子——不能作为农具理解,它是形似铲子的一种炊具,铲子前端平头略小,多作为刷锅之用。

木锨——铁木锨、尖头铁锹、平头锹的统称。木把儿装上铁质的铁锹头,多作为翻地、铲土、铲装土肥之用。

扬场掀——平头木板状,是用于扬场或翻晒粮食的一种农具,过去多是平头木板样式,钉上一个木把儿,除了钉子以外,全是木质制作,如今多是采用塑料制作而成。

尖头木掀——尖头铁锹。

平头木掀——平头铁锹。

大扫帚——中原一带多用于清扫树叶、垃圾,一米多长的竹竿把子,前端绑扎一些碎竹枝,虽是全竹质制作,但在竹子主产地却很少有这种扫扫帚。

小苕束儿——材质多样,多是用碎竹枝、高粱穗、稻草、野生草棵(kuo)子编制而成。

木杈——过去多是采用桑树制作成的桑木杈,长柄约1.5米左右,前端有三根空隙均匀的杈齿,如今多是采用铁制为主了。

扬杈——和杈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前端有多根齿,木质较多,铁制很少。过去多用于扬场,如今已渐渐退出了使用。

椤筢——在一根方条木上钻多个孔,装上向里稍弯曲的木齿,方条木中间侧面安上一根一米多的木把儿,多作为耧庄稼、柴草之用,如今已不多见。

木“把儿”镰——带木“把儿”的镰刀,镰头是钢铁打制的,如今多改为全铁质的镰刀。

撅头——前端稍像斧头形,上头有一圆孔,在圆孔里装上木把儿,多作为砍玉米棵子、高粱棵子、柴草棵子之用,如今多为铁质制作,已不多见。

粪叉——多是四根齿,齿上端结合处带有圆形孔,孔内装上木把儿即成。有粗齿和细齿两种,圆形孔多称为“庫子”,细齿多不带“庫子”,用于铲装农家肥或偶尔用作翻地。

抓钩——多是三根齿,小型的四根齿,与粪叉不同之处在于:粪叉“庫子”是直通的,抓钩“庫子”则是向里弯了一个90°的弯脖,多用于锛地、出红薯之用。

锄头——是铁匠打造的一种农具,由锄裤子、弯脖、锄板等组成,装上木棒后供翻锄田地之用。在锄头的基础上,农民朋友又加以改进,便又有了匀锄、摟子、翁推子等自制农具。

驴夹板子——窄木板或木片两头钻孔,穿入绳子,分别捆扎在驴骡脖颈两侧,以供拉套干活之用。

吽梭子——多选用带吽梭弯的两股杈木段,做成人字形吽梭子,搭在牛脖颈处作拉套干活之用。

扎脖子——用细小布袋装上麦秸柴草之类的填充物,围绕马脖颈一圈,在脖颈上方用绳子拴紧两头,防止拉套干活时磨损牲口脖颈。

牲口套儿——指前端是驴夹板子、吽梭子之类,另外穿上两根套绳挎在牲口身子两侧,末端用一根短木棍横撑将两根套绳隔开,防止磨损牲口腿部,横撑上装有铁环,供挂犁子、耙之用,犁子、耙前端用铁钩子挂住铁环,即能让牲口拉套干活。

拉套——即牲口干活,套上牲口犁地、耙地。“拉帮套”说的是唯恐累坏了干活的牲口,再拉来其它牲口套在一旁,牲口多了,活儿就干快了,也都累不着牲口;还有一种“拉帮套”则是说男女关系方面,大意是女方有了丈夫,又与其他男人一起生活劳动,收获所得归女方所有,也指男人明知女人有丈夫,又故意献殷勤,帮女人干活,不取报酬,贴补女人,这两种拉帮套的情形,一般都是女人的丈夫明知,却不去或不敢过问,默许女人与其他男人来往。

笼啐子——用竹枝或藤条编制,碗状带多个不同形状的大小孔,边沿上绑上绳子成提篮状,戴在牲口嘴部,绳子套在牲口脖颈处,防止牲口啃食庄稼,或因贪吃耽误了拉套干活。

鞭杆——是用两三根细小竹杆拧在一起,末端栓上一根皮条,多作为驱赶牲口卖力干活之用。

编制类农具

馍筐子——多是竹编或高粱杆编制,形状各异,多是平底,上方或圆形、或六楞儿形、或八角形,多用于吃饭时端馍端菜。

馍篮子——是一种竹编的篮子,扁斗状带一个半圆形挎弯儿,多用于串亲走友时放置礼品、或平常作为盛放馒头所用,俗称“馍篮子”或“竹篮子”。

箩头——是一种荆条编制的农具用品,与篮子样式相同的叫扁箩头,挎弯儿是三叉型、圆形平底的叫圆箩头,比平常箩头偏大的一种叫“粪箩头”,沿上不带挎弯儿、只有两个“鼻儿”的多叫“粪筐”。

筛子——是一种用木片、铁丝细网片、铁丝制作的农具用品,木片多是柔性木质,窝成圆圈状,铁丝变成一个平底圆斗状,网片根据需要裁剪,两层木片分别夹住上沿儿,钉牢扎实,多用于筛粮油作物。

抪箩——和腮子形状相似,但用料却是荆条之类的编制,底是实的,多用于盛放面粉、馒头或粮食作物。

簸箕——是一种敞口式农具用品,三面窝起约十公分的上沿儿、中间是平底,底前端用两片竹片或木片压紧、沿儿上用竹篾或软木片包缠沿实,多用于簸筛粮油作物之用。

圆斗——多是荆条编制,高约二十公分左右,圆柱形深底,上沿儿用竹篾或软木片包严扎实,多用于盛装粮油谷物。特别用于喜庆场合的“天地桌”上,一般都是盛满粮食,插上榆香、杆称、铜堂锣,这种风俗直至今日尚有沿用。

秫秸薄——是用高粱杆或麻杆等编制的一种用品,约1.5米左右的高粱杆,整齐地一根一根顺长摆放,摆放时用细麻绳一根一根拴紧,编成后约1.5米左右宽、2米左右长,多用于晾晒粮油果蔬之类的农产品,用于室内隔挡视线的话,则称作“剥离子”。

鸡笼——是一种圆笼,多是竹编、藤编或荆条编制,圆筒平底口径略小,多用于圈养家禽之类的物品。

蚰窟窿儿——是用高粱杆子剥开的蔑儿制作,约几公分大小的圆球状、上下有两个小口,多用于圈养豆田里的一种蚰子,是一种农闲用品。

红薯劀子——木板一段钉上一个镰刀头,红薯放上面推拉,可推出薄厚均匀的红薯片。

跨篓——是跨在自行车后架上的一种物件,多是藤条编制,两边各呈一个筐形,上方连在一起,多用于托载物品。

翁车子——供腿脚不便的人用手推着行走,起到辅助前进的作用。

摇车子——是一种哄孩子睡觉的车子,过去多是方形框子,下方绑上布单之类,底部装上四个木轮,后来种类越来越多。

纺花车子——用多块窄木片制作成双面车轮状纺架,木片用细绳攀绕牢固,装在一个木架子上,木架底部用一根木棍连接另一端的锭子处,另一端是用一小块厚木块制作的托架,转动纺车,将棉花絮缠绕在锭子上,逐渐抽细缠绕成圆锥形线穗子,供纺线织布之用。

织布机子——选用优质木料制作的长方形用具,部件繁多,多用于纺织布匹,如今已不多见。

缝纫机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种缝纫用具,可以将裁剪好的布料自动缝在一起,或缝制各类布单、窗帘等。如今多采用电脑打印、刺绣、缝纫于一体的先进工具。

补鞋机子——一种用于修补各类鞋子的小机具,如今已不多见。

玉秫花机子——是一种中间鼓、两头稍小的圆筒状容器物件,配有气压表盘和旋转手柄,将玉米或谷物类粮食倒入容器内,压紧盖子,放置煤火桶上旋转加热,达到一定气压时拎起用脚踹开盖子,使膨化的粮食崩入特制的雨淋袋内。

杆秤——多是圆形木质细棍儿做成,木棍上钉进铜“星儿”,称杆头上装有两个称鼻儿,称鼻儿下方装有秤钩,配以适当重量的秤砣,这个属于手工制作类农商用具,多用于称重粮食或其它物品。

耕作类农机具

犁子——过去是人字形木质犁托,前端装一个犁铧片,后来改为铁制,如今多是旋耕机配带。

耙床子——形似梯子,两根方木棍做“梁子”,中间装几根横撑,多作攀爬或平整土地之用。

木使耙——形似耙床子,但在两根方木棍上加装有多个方形大铁钉,俗称耙齿子的铁钉能深入土内约5公分左右,多作平整土地、耙除杂草之用。

拉车子——即人力架子车,上面是车棚子,下面是铁制车轱辘和橡胶轮胎等。

拖车——即驮车。是一种四方形或稍显长方形的木框,用牲口拖拉平整土地,或冬季用牲口拖拉在雪地里作为代步工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子出嫁时,还有选用坐拖车结婚的习俗,每当问起,总会回上一句:坐拖车来的!

马车棚子——比人力车棚大很多,轱辘多是汽车类两轮轮胎,车轴等部件都比架子车复杂一些。与旧时的太平车不同,太平车是四个木轱辘,上方是长方形平板架,除了铆钉以外,几乎是全木结构。

碾子——有石质和铁质两种,多为碾压粮食、平整土坷垃之用,比如“打地碾子”说的就是这种农具,碾子也分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棉柴钩——短木棍中间钉上一个铁钩,供提拽棉棵子之用。棉柴镰则是一种木把儿镰刀样式,镰刀头稍短而略向上弯曲,在镰刀头处绑一根软布条之类的提绳,多为拔棉花棵之用。

拔棉柴机——是一种形似小剪割台的农具,采用手扶、四轮拖拉机作动力,省力省人工。

玉米秸粉碎机——是一种形似旋耕机的机具,与打麦机原理利用钢铁片旋转将秸秆打碎还田相似。旋耕机装的是涡轮状切割片,利用弯曲旋转达到搅拌翻耕土地,与建筑行业的灰浆搅拌机原理相似。

洋车子——即自行车。由方向把、车架、两个轱辘、轮盘、链条等部件组成,多用于代步骑行,或偶尔托载人和粮油等。

洋气玩意儿——洋气是时尚、新鲜、稀罕的意思,洋气玩意儿多指稀罕物件,涵盖日常用品、劳作农具等。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常挂嘴边的:洋烟即香烟、洋火即火柴、洋胰子即香皂、洋犁子洋耙即纯钢铁制作的犁子耙、洋楼即漂亮的楼房,几乎无所不包,足以说明当时贫困时期对新生事物的那种羡慕和渴望。

小手扶——即手扶拖拉机,河南省内多是禹州生产的手扶拖拉机。一个12匹柴油机,配一个车架,三个轱辘,前端两个、尾部一个,并装有离合器、前后行进两个档位、转向爪等,人坐在尾部掌握离合及档位,多用于拖拉犁子、耙、架子车、小马车等。

小飞彩——说的是一种机动三轮车,多为许昌禹县车辆机械厂生产。比如今的电动三轮及三轮摩托车稍大一点,柴油机作动力,速度快如飞虎,也有称“小飞虎”,多用于载物或农闲经营之用。后来,各地机械厂又有了升级版,如五征三轮、时风三轮等都是新一代农用机动车。

小四轮——即四轮拖拉机,河南省内多是洛阳生产的四轮拖拉机。一个17匹左右的柴油机,一个车架、前端两个小轱辘、后端两个大轱辘,配有变数箱,1——6档位及快慢两个倒挡,尾部另配升降架,安装犁子、铁耙后用于耕作。

四轮斗——是继四轮拖拉机问世后的产物,形似汽车拖挂,多用于拖拉庄稼、运送土肥。

水“棒儿”——即水泵,抽水浇地用的农具,太康县内多使用板桥镇生产的水泵头,接上一根黑色橡胶管放到机井内,配以柴油机带动涡轮旋转,将水从机井里抽吸上来。

拢(luen)沟——在田地里拢起窄窄的一道高于田块的水沟,便于引水浇地。

浇地管子——是一种白塑料或其它塑料制成的筒状浇地用具,一般多是采用聚乙烯复合材料制成软管,便于卷缩在一起。

喷灌机——水泵抽出的水,接上适当长度的软管,软管末端装上能喷射水雾的喷枪头,下方支起三根脚架供旋转或转换方向喷射,灌溉浇地。如今多是新型潜水泵替代了过去的水泵,喷灌机也大有改进。

剪割台——最初时是一次收三拢,供手扶拖拉机配装,后来增加了一次收六拢,供四轮拖拉机配装的收割机雏形,功能是将麦子或稻子剪割下来,不能脱粒。直至如今改为了大型收割机,剪割台部件仍保留,但已改为一次收十多拢或更多拢的先进器械。

糠麦铟——或糠麦芯,即联合收割机,是集剪割粉碎、脱粒分离于一体的先进机具,目前农村仍以收割机作业为主。

由于过去手工制作的农具种类繁多,加之如今的农业机械机具更是举不胜举,所以很多农具、农机具未尽收录进来。另外农村方言土语发音方面确实很难掌握,有些字词纯属农民朋友在生活劳作中创造出来的,也有些字词是模拟普通话时发音出现偏差,即“叫转了”。有些字词若按实际读音标注的话,恐怕只能选择拼音标注的方式,这些方言土语多流行于河南沿黄一带、安徽涡河流域、山东部分地区及其它省份的少数地区,各地之间还是稍有差异之处的,诸多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多加谅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