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

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1)

《楹联与楹联文化》序言

  庚子仲夏,防疫居家,未觉暑热,非关沉李浮瓜,缘于悦读《楹联与楹联文化》。  本书作者侯艳女史为文学博士、副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从事楹联创作十余年,并有多篇对联理论研究文章见诸报刊。承蒙传来电子版大作,先睹为快。今趁暇写出读书心得,以表敬意。  通阅全著,可见作者对楹联与楹联艺术研究的深度、广度、高度、厚度及新度,而作者研究楹联艺术的专心、细心和恒心亦由“五度”而体现,今分述之。  探究之深  《楹联与楹联文化》第一节“楹联的概念”中在谈到楹联的量词时,作者不是停留于一般的说法,而是作了进一步的探究。  楹联的量词是“副”,有学者这样解释“副”:“楹联的量词,古人用幅。由于'幅'的含义可为'一'(如一幅画,是单数),后来多用'副'则暗含'成双成对'的意思(如一副手镯,是两个)。”这里说“副”暗含成双成对的意思不够准确。平时常见的楹联多是由一句上联和一句下联两个句子组成的,说“副”表示“双”“对”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楹联还有三句构成一副的如“三柱联”和四句构成一副的如“扇面对”,这样的楹联用成双成对就解释不通了。“副”作为量词与“双”“对”的最大区别在于“副”表明需要配成套才能使用的意思,可以是两件,但不定是两件,强调的是成套。  作者如此细致地分析讲解,具体而缜密,既让楹联爱好者辨明“副”与“幅”的区别,又超出一般楹联理论者的高度,显现出学者型的论述严谨与周密。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本书如此之例不少,读者不妨细阅。  博采之广  与一般对联书籍不同之处是,《楹联与楹联文化》的作者既在古典著作中寻找名联巧对,又到实地进行考察记录,在名胜古迹处收集丰富的楹联资料。而且作者的目光不只是停留在国内,还放眼世界,搜集了不少海外楹联,可见博采之广。本书有专章介绍了楹联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概况,并论述了海外楹联景观的研究和应用,特别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景点的楹联。如日本万福寺楹联,朝鲜大同江名胜练光亭石柱上楹联,还有新加坡虎豹别墅,印度尼西亚三宝庙门联等。让读者了解到菲律宾的马尼拉,有个公墓叫华侨义山,刻石楹联成百上千,成为当地一大景观。在越南,有三种文字写的楹联。过去多用汉字和喃字写,现在用拼音文字的也时有所见。马来西亚华裔众多,华人所建的各类会馆、宗祠、店铺等都有楹联,富于中国文化特色,一些华侨民居也有贴春联的传统。  本书还述及楹联文化在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的踪迹,如美国的旧金山,澳大利亚的唐人街都可见楹联的身影。这些比较详细的介绍,拓宽了读者的眼界,增强了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宗旨之高  《楹联与楹联文化》是作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与楹联创作,在积累大量楹联素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倾注了许多汗水和心血。阅读本书,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立意之高。  这不仅仅因为作者在编写创作之时,考虑到本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文科类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教材,也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公共选修课或人文素质拓展类课程教材,更主要的是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民族的生命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楹联文化往往能反映出华夏人的理念、智慧、气度等等,因而我们看到本书作者除了讲解楹联的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还兼及楹联的鉴赏与创作,更进一步从楹联文化传播海外的实际情况中提升到汉语在国际教育教学的作用之高度。  “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一本书的质量与作者的才识、胸襟和情怀是分不开的。  积淀之厚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楹联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本书的书名即可看出需涉及的范围之广,需探究的深度之厚。作者不是局限于“楹联”,而是由此及彼,拓展到“楹联文化”这个“大楹联”中去思考、去研究、去论述。如果没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储备是难以胜任其事的。  楹联是一门综合型艺术,涉及到文学、书法、美术、雕刻,其内容有时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也密切相关,正因为作者文化积淀之厚,因而在论及相关内容时亦可侃侃而谈。如在论及楹联艺术与传统建筑之时,作者肯定了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指出历来的建筑研究成果中能完整述录联文者已不多见,对其文字内涵与艺术价值的评析则更少。针对目前古建筑中的匾额与楹联等文献资料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五条实施策略,即:⑴全面普查,多方收集。⑵准确释读,避免讹误。⑶厘清源流,恰当分类。⑷严谨编辑,加强出版。⑸积极修复,促进旅游。  这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是当代楹联人及文化工作者完全值得参考和实施的,颇有重要的指导性、实用性。  创意之新  商界有一句流行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写文著书与之相同,需要有个性特征,有创新之处。阅读本书,我们时常见其“新”意。语言之新、取材之新、思维之新、图片之新等等。如在第二章第三节“关于《楹联通则(修订稿)》”部分里,在肯定《联律通则(修订稿)》作用的同时,又坦率地指出其不足。书中说,作为楹联创作的理论指导,《联律通则》应当是一个经得起行家和历史检验的文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与精准的表达,会把初学者引入误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楹联通则(修订稿)》还有许多值得商榷、有待完善的地方。从宏观上说,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此处略去,读者可以细细读来)  在本书之中,我们更能读到一般对联书中几乎不会涉及的内容。如在第六章《楹联鉴赏》第三节“楹联在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部分里,作者总结其作用主要有:促进语音学习,拓展知识,辨析词汇,帮助学生掌握语法,提高写作水平。练习汉字,锻炼发散思维能力等。  提出这些新思考、新观点是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作为一位联坛老兵,我为之点赞,为之喝彩。  读罢全书,我们自然会想到《礼记·中庸》里的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书的字里行间显现出作者治学理念和人生态度,让读者油然而生敬意。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楹联与楹联文化》仿佛是一朵灿烂的花儿,专心、细心和恒心是金色的花蕊,深度、广度、高度、厚度与新度是粉红的花瓣。如今她绽放在联坛,芬芳于人间,一定会赢得无数人的观赏、喜爱和珍藏,我们由衷地祝福她色灿四时,香飘万里。 2020年仲夏于北京崇文门蜗居

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2)

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3)

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4)

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5)

灯光下所拍,为避免反射,光线明暗不匀。

关于楹联的小知识(楹联与楹联文化)(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