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十九章(道德经注释二十九)

道德经四十九章(道德经注释二十九)(1)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①,吾见其不得已②。天下神器③,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注释】

①取:治理。《广雅.释诂》:“取,为也。”河上公本四十八章注:“取,治也。”

②不得已:达不到目的。不得,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已,同矣,语气词。

③神器:神圣的东西,指天下。

【译文】

要想治理天下并有所作为,我将会看到他达不到目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是不能随意人为的。谁想有所作为,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想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

道德经四十九章(道德经注释二十九)(2)

【原文】

故物或行或随①,或嘘或吹②,或强或

羸③,或挫或隳④。是以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⑤。

【注释】

①或:可能,也许。行:与“随”相对,表示前行。

②嘘(噓):慢慢地吹。吹,急吹。

③贏( lei ):瘦弱。

④挫:此处与“隳”相对,表示减损一点儿。隳( hui ):毁坏。

⑤泰:过分。

【译文】

所以事情往往如此:本意也许是想走在前面,结果可能反而落后了;本意也许是想轻吹,结果可能是急吹;本意也许是想强壮,结果可能反而瘦弱了;本意也许是想稍微减损一点儿,结果可能是全部毁坏了。所以圣人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主观想法。

【赏析】

这一章主要论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意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方式,而不能人为地强加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会违背大道,受到大道的惩罚,从而注定失败。用在治国方面,即要求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实施不言之教,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统治地位才会长久。天下的百姓众多,个人秉性、爱好不一,世间万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所以圣人在处事的时候,总是守着无为的原则,不去采取那些极端奢侈、过度的做法。从圣人的思想中去体会立身处世的原理,老子便是在指导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去甚”、“去奢”、“去泰”,这样才能顺从自然的规律而不会产生坏的结果。事实也的确如此,面对生活,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选择斗、选择争,结果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只要你选择了这,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放弃了那。在高度强调经济建设的今天,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必然将导致资源枯竭,所以,老子的这种“无为”、“无执”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具有警示意义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