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火灾灭火用什么灭火器最好(电气火灾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电气火灾是电路短路、过负荷、接触电阻增大、设备绝缘老化、电路产生火花或电弧,以及操作人员或维护人员违反规程而造成的它会造成严重的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事故,给国家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在电气设备管理和电气操作中严格遵守电气防火规程,是每一个从事电气工作的人员必须时刻谨记之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电气火灾灭火用什么灭火器最好?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电气火灾灭火用什么灭火器最好(电气火灾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电气火灾灭火用什么灭火器最好

电气火灾是电路短路、过负荷、接触电阻增大、设备绝缘老化、电路产生火花或电弧,以及操作人员或维护人员违反规程而造成的。它会造成严重的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事故,给国家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在电气设备管理和电气操作中严格遵守电气防火规程,是每一个从事电气工作的人员必须时刻谨记之事。

一、发生电气火灾时的消防方法

1.电气设备发生火灾,首先要立刻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并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向公安消防部门求助。扑救电气火灾时应注意触电危险,为此要及时切断电源,通知电力部门派人到现场指导和监护扑救工作。

2.正确选择使用电气灭火器,在扑救尚未确定断电的电气火灾时,应选择适当的灭火器和灭火装置,否则,有可能造成触电事故和更大危害,如使用普通水枪射出的直流水柱或泡沫灭火器射出的导电泡沫会破坏绝缘,导致触电。

3.若无法切断电源,应立即采取带电灭火的方法,选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1211、干粉灭火剂等不导电的灭火剂灭火。灭火器和人体与lOkV及以下的带电体要保持0.7m以上的安全距离;与35kV及以下的带电体保持1m以上的安全距离。灭火中要同时确保安全和防止火势蔓延。

4.用水枪灭火时应使用喷雾水枪,同时要采取安全措施,要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水枪喷嘴应作可靠接地。带电灭火时使用喷雾水枪比较安全,原因是这种水枪通过水柱的泄漏电流较小。用喷雾水枪灭电气火灾时水枪喷嘴与带电体的距离可参考的数据:lOkV及以下者不小于0.7m;35kV以下者不小于lm;1lOkV及以下者不小于3m;220kV不应小于5m。

5.带电灭火必须有人监护。

6.用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时,灭火人员应站在上风侧,以防中毒;灭火后空间要注意通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时,当其浓度达85%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要注意防止窒息。灭火人员应站在上风位置进行灭火,当发现有毒烟雾时,应马上戴上防毒面罩。凡工厂转动设备和电气设备或器件着火,不准使用泡沫灭火器和砂土灭火。

7.若火灾发生在夜间,应准备足够的照明和消防用电。

8.室内着火时,千万不要急于打开门窗,以防止空气流通而加大火势,只有做好充分灭火准备后,才可有选择地打开门窗。

9.当灭火人员身上着火时,灭火人员可就地打滚或撕脱衣服;不能用灭火器直接向灭火人员身上喷射,而应使用湿麻袋、石棉布或湿棉被将灭火人员覆盖。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

由燃烧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可以得知,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1.冷却灭火

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终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2.窒息灭火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3.隔离灭火

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引到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4.化学抑制灭火

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三、常用灭火器

各种场合根据灭火的需要,必须配置相应种类、数量的消防器材、设备、设施,如消防桶、消防梯、铁锹、安全钩、沙箱(池)、消防水池(缸)、消防栓和灭火器。灭火器是一种可由人力移动的轻便灭火器具。它能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用来扑灭火灾。由于它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面广,对扑灭初起火灾有一定效果,因此,在工厂、企业、机关、商店、仓库,以及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几乎到处可见,已成为群众性的常规灭火武器。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贮气瓶式、贮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清水、卤代烷灭火器。目前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酸碱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1211灭火器等五种灭火器。灭火剂种类的不同,灭火器性能、使用方法和保管检查方法也有差异,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清水

水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最廉价的灭火剂,由于水具有较高的比热(4.186J/g℃)和潜化热(2260J/ g),因此在灭火中其冷却作用十分明显,其灭火机理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水灭火剂的主要缺点是产生水渍损失和造成污染,不能用于带电火灾的扑救。火灾时常将喷雾水枪接上消防栓,可用来扑灭油类、变压器和多油开关等电气设备的火灾。使用时,打开消防栓的门,卸下消防栓出水口上的堵头,接上水带,再接上喷雾水枪,最后打开消防栓的水闸即可使用,如图3-1所示。

2.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利用其内部充装的液态二氧化碳的蒸气压将二氧化碳喷出灭火。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剂具有灭火不留痕迹,并有一定的电绝缘性能等特点,可扑救600v以下的带电电器、贵重设备、图书资料、仪器仪表等场所的初起火灾,以及一般可燃液体的火灾;不能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的火灾。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如图3-2所示。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以防止手被冻伤。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应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在可燃液面上,以防止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

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一般由两个人操作,使用时由两人一起将灭火器推或拉到燃烧处,在离燃烧物10m左右停下,一人快速取下喇叭筒并展开喷射软管后,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人快速旋动手轮,并开到最大位置。灭火方法与手提式的方法一样。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注意,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体积分数)达到10%时,会使人感到窒息,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一定要打开门窗,保证通风,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3.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以液态二氧化碳或氮气作动力,将灭火器内干粉灭火剂喷出进行灭火。它适用于扑救石油及其制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可燃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等。由于干粉有50kV以上的电绝缘性能,因此也能扑救带电设备火灾,但不宜扑救旋转电动机的火灾。这种灭火器广泛应用于工厂、矿山、油库及交通等场所。

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除可用于上述几类火灾外,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但都不能扑救轻金属燃烧的火灾。

在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气瓶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开启提环。如果储气瓶的开启是手轮式的,则按逆时方向旋开,并旋到最高位置,随即提起灭火器。当干粉喷出后,迅速对准火焰的根部扫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内置式储气瓶的或者是储压式的,操作者应先将开启把上的保险销拔下,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根部,另一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进行喷射灭火,如图3-3所示。有喷射软管的灭火器或储压式灭火器,在使用时,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

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根部扫射。如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干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应注意不能将喷嘴直接对准液体表面喷射,防止喷流的冲击力使可燃液体喷出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如果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内燃烧时间过长,容器壁温已高于被扑救可燃液体的自燃点,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后复燃的现象,可与泡沫类灭火器联用,则灭火效果更佳。

4.卤代烷灭火器

凡内部充装卤代烷灭火剂的灭火器统称为卤代烷灭火器。常用的有1211灭火器。1211灭火器利用装在筒体内的氮气压力将121l灭火剂喷出灭火。由于1211灭火剂是化学抑制灭火,其灭火效率很高,具有无污染、绝缘等优点,可适用于除金属火灾外的所有火灾,尤其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计算机、珍贵文物及贵重物资仓库等的初起火灾。

1211灭火器在使用时,应手提灭火器的提把或肩扛灭火器将灭火器带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先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握在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处,如灭火器无喷射软管,可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扶住灭火器底部的底圈部分。先将喷嘴对准燃烧处,用力握紧开启压把,使灭火器喷射,如图3-4所示。当被扑救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应对准火点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向前快速推进,直至火焰全部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中燃烧,应对准火焰左右晃动扫射,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喷射流跟着火焰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但应注意不能将喷流直接喷射在燃烧液面上以防止灭火剂的冲力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如果扑救可燃固体物质的初起表面火灾时,则将喷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当火焰被扑灭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不让其复燃。12ll灭火器使用时不能颠倒,也不能横卧,否则灭火剂不会喷出。另外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窄小空间的室内灭火时,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撤离,因1211灭火剂也有一定毒性,以防对人体的伤害。

5.泡沫式灭火器

灭火器内充装泡沫灭火剂,可分为化学泡沫灭火器和空气泡沫灭火器。化学泡沫灭火器内装硫酸铝(酸性)和碳酸氢钠(碱性)两种化学药剂。使用时,两种溶液混合引起化学反应产生泡沫,并在压力作用下喷射出去进行灭火。空气泡沫灭火器充装的是空气泡沫灭火剂,它的性能优良,保存期长,灭火效力高,使用方便,是化学泡沫灭火器的更新换代产品。它可根据不同需要充装蛋白泡沫、氟蛋白泡沫、聚合物泡沫、轻水(水成膜)泡沫和抗溶性泡沫等。这种灭火剂可用于扑救油类或其他易燃液体的火灾;不能扑救忌水和带电物体的火灾。

化学泡沫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靠近火场,在距着火点10m左右,将筒体颠倒过来,稍加摇动,一只手握紧提环,另一只手握住筒体的底圈,将射流对准燃烧物,如图3-5所示。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远及近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内壁,使泡沫沿容器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将燃烧的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进行灭火。在使用过程中,灭火器应当始终处于倒置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

四、使用灭火器扑灭电气火灾的注意事项

1.对于初起的电气火灾,可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等。这些灭火器中的灭火剂是非导电物质,可用于带电灭火。不能直接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因水和泡沫都是导电物质,且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有腐蚀作用,不宜带电灭火。

2.用喷雾水枪带电灭火时,通过水柱的泄漏电流较小,比较安全,若用直流水枪灭火,通过水柱的泄漏电流会威胁人身安全,为此,直流水枪的喷嘴应接地,灭火人员应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或均压服。

3.带电灭火时,灭火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4.对转动着的电动机等的火灾,为防止设备的轴承、轴等变形,可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1211或喷雾水流扑救,但不能用砂子和干粉扑救,以防砂、粉落入电动机内。

5.绝缘油是可燃液体,受热气化还可能形成很大的压力造成充油设备爆炸。因此,充油设备着火有更大危险性。对配电装置如变压器、油浸式互感器等的火灾,宜使用干式灭火机(器)扑救。如果充油设备内部故障起火,则必须立即切断电源,用冷却灭火法和窒息灭火法使火焰熄灭,即使在火焰熄灭后,还应持续喷洒冷却剂直到设备温度降至绝缘油闪点以下,以防止高温使油气重燃造成重大事故。如果油箱已经爆裂,燃油外泄,可用泡沫灭火器或黄沙扑灭地面和贮油池内的燃油,注意采取措施防止燃油蔓延。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可使用干砂直接投向电气设备。

6.对地面上变压器油等燃料的灭火,可使用干砂或泡沫灭火器喷射,但不可用消防水龙的水冲浇。

7.当溢出变压器盖顶上的变压器油着火时,应开启变压器下部的放油阀排油,使油面下降至低于燃火处。

8.对于电力电缆的火灾,可使用干砂和干土覆盖,但不能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扑救。

9.对架空线路等空中设施灭火时,要注意人体与带电体之间的仰角不宜超过45°,防止导线跌落时伤人。

五、灭火器材的保管

灭火器在不使用时,应注意对它的保管与检查:

1.灭火器应放在便于取用处。

2.注意有效期限,保证随时可正常使用。

3.防止喷嘴堵塞;冬季应防冻、夏季要防晒;防止受潮、摔碰。

4.定期检查,保证完好。如对二氧化碳灭火器,应该每月测量一次,当重量低于原来的1/10时,应充气;对四氯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应检查压力情况,少于规定压力时(压力表指针到红色刻度)应及时充气、检修及更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