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创业时光(从创业史到山海情)

当年创业时光(从创业史到山海情)(1)

《山海情》宣传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张均

1949年,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经验,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将“为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显著特征着重强调,使之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一大潮流。

在当代文学中,柳青的《创业史》就突出体现了“为人民”的特征,属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通过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艰苦创业的故事,反映出农业互助这一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完整过程。这本书在艺术层面上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力,在细节把握和心理刻画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同时代作品的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文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为人民”的创作始终是一股重要力量。近年来,《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的火爆,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文艺仍然在不断涌现新的优秀作品,并在多元化文艺格局中继续发挥主导力量。

在这些文艺作品中,电视连续剧《山海情》尤具代表性。剧作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可以说,《山海情》是新时代的《创业史》,既真实反映出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同时,地域风情的原生态呈现、生活细节的捕捉、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

从小说《创业史》到电视剧《山海情》,它们出现的时间跨越了半世纪,但主题都围绕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创业经历,这一题材深刻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三个特点。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有一句口号让人印象深刻:“不抛弃!不放弃!”这两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社会主义文艺的某些精神内核。

首先,“不抛弃”是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文艺的显著特点。所谓“不抛弃”,即真诚、细致地刻画小人物,无论财富多寡、权力大小,都不忽略各种处境下的同胞,尤其不抛弃那些弱势的人。这与社会主义“为人民”的本质要求互为表里,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和其他一切时代的文艺最根本不同的地方。

反映到文艺作品上也正是如此。《创业史》《山海情》这些作品都以“为人民”的深切情怀,叙述了主人公带领周围群众脱贫、共同致富的故事,并不回避中间人物、落后人物,而着眼于对他们的帮助与提升。不同于其他类型文艺中对劳动人民单纯的同情,而是书写主人公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与这种同情相结合,真正推动某种变革或进步,他们的“不抛弃”是一视同仁并且付诸实际行动的。

其次,“不放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特点,即作品充分展现了主体的本质力量,洋溢着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无论生活多么平凡或曲折,“依靠自己”总是主人公的精神底色,主动融入新时代的进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正如《平凡的世界》的主角孙少平,在辗转打工的10多年时间里,无论环境多恶劣,他都从未放弃学习,用坚持证明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奋斗不是《红与黑》所描述的于连式的个人主义,也不是宫斗剧中所描写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是与同胞命运相牵、血脉相连、历尽艰辛换来的自我实现。

社会主义文艺推崇的“奋斗”是心怀正气、热爱劳动、自强不息,是一首“青春的歌”。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从历经屈辱到奋起自强,再到走向复兴,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旋律离不开“奋斗”二字。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从《大江大河》到《山海情》,这些作品始终秉持着共同富裕、共同奋斗、共同眺望远方的精神。

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它通过展示宽广世界与高尚追求,能够给人丰富的精神营养。其中展示出广阔的、丰富的现实世界,使社会主义文艺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层的精神依靠,比当下很多流行的文艺作品创作更广泛、更可靠、更接地气。

例如,《山海情》涉及了马得福与水花、马德宝与麦苗的美好情感,但并无纠缠拉扯。这说明,在个人的生存欲望之上,爱可以更宽广,生活还可以更丰富,人生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种对于人生宽度的展示,可以帮助观众对人生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理解,愈加明白不同情境下的责任和追求。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南方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