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有智慧的人(生活很苦很难吗)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明朝最有智慧的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最有智慧的人(生活很苦很难吗)

明朝最有智慧的人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2021年终将成为过往,过去的一年里,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我们似乎再度开启了“困难模式”。

尤其是年末的时候,一条条的新闻纷至沓来,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般的黑色幽默,普罗大众拼尽全力过的小日子,在明星面前显得更加微不足道。这边厢的王力宏,为亿万豪宅的归属而左右踟蹰;那边厢的薇娅,被重罚13亿元——王天王的那点破事儿,转眼间就变得不值一提。

离元旦只剩2天了,疫情再度蔓延,年龄超过3100岁的十三朝古都,突然变得沉寂起来。

没有人会清楚,明年又会怎样,迷茫或者光明。

但是,生活不就是该起起落落吗?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百姓,谁又能提前预料明天的生活呢?

苏东坡有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你我所谓的低谷,恐怕未必就是。退一万步讲,哪怕生活虐我千百遍,是非成败又岂能由生活说了算?

少年英气

《明史》中的《文苑传》,郑重地记载了一个叫徐渭的落魄书生。用世俗的目光看,他的人生就是从低谷走向低谷,与之形成对比,从他去世之后,徐渭的名气却越来越盛。

别的姑且不说,按照正史为庙堂立言的传统,那些潦倒的书生,往往不配拥有姓名。徐渭一生九次科举而不中,他的大名在276年的明朝历史中,却能拥有一席之地。

徐渭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中小官僚家庭。他自己亦曾写诗,追忆起先祖的苦难时光:

高皇得大物,创始日不暇。

草草约三章,未及详误诖。

明朝初年,刑法处于草创阶段,不能对误会与欺诈的案件,及时作出很明确的规范。这四句诗前面两句,徐渭表面的意思是,我主朱元璋刚刚“得大物”,还没有空闲处理这些小事情呢。潜台词则是,隐隐约约对朱元璋制定的军籍制度,表现出不满。

朱元璋何许人也?一个穷书生竟敢对大明王朝创始人,表达不满,发出吐槽。徐渭之狂傲,在此处已然初见端倪。

终年苦肩臂,幸不死戎马。

迩来二百年,子孙袭罔赦。

徐渭发牢骚,似乎也可以理解。他的祖先被发配到贵州充军,从事驿站的苦役,终年辛苦劳顿。索性没有战死,二百年以来,徐家子子孙孙一直世袭军籍。

到了他的父辈,徐家人总算是出人头地,徐渭的父亲中了举人,他的叔叔一辈,“或为州郡,或自部郎”,都算得上大夫之职位。“子孙亦繁多,大其门户,美其衣食”、“气概雄视一方”,徐渭在回忆文章中,沾沾自喜地写道。

美好的生活总是稍纵即逝。父亲去世后,他们的家庭境况竟大不如从前。

一朝桑海换,不能保子孙。

负薪冢上道,养鸭水边村。

如徐渭的回忆诗中所言,他们家渐渐变成了普通的劳动者家庭。饶是如此,在如此的一个家族中,徐渭依旧没有什么发言权。

遥想当年,父亲从夔州任上退休回乡时,与一个普通的婢女通房,这才生下了徐渭。生下他一百天左右,父亲即撒手人寰。

徐渭并非嫡出,在他之上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徐淮年长其约29岁。父亲去世后,徐淮想当然地当起了整个家族的家长。怎奈何,大哥不善于经营,醉心于炼丹,徐渭十岁时,家庭已然败落。

家族破落,自然也就雇不起奴仆。嫡母几乎遣散掉所有的仆人——徐渭的亲生母亲,同样在被遣散的名单里。

高光时刻

与整个家族走下坡路不同,徐渭少年的人生是昂扬向上的。

幼时的他,才智过人,勤奋异常,六岁时便能日诵千余言,10余岁左右,徐渭就能模仿汉朝辞赋大家杨雄的作品,写出华丽的文章。

除了精通文学,作为军籍的后代,徐渭从小就喜谈兵,好奇计,可谓文武兼备。

徐渭长得好,“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鹤唳”。

总而言之,他就是所谓的“天选之子”。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徐渭)磨墨理纸。”换言之,作最最保守的估计,此等人物,三五百年才能出一位。

与其卓绝的才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渭的出身并不怎么优渥,在整个家族里,他的存在感其实很低。

经验告诉我们,愈是聪明之人,其内心愈是敏感、偏激,甚至于孤傲。徐渭便是如此,极具才情的他,从小就怀着改变命运的情怀,常常流露出强烈的功利之心;另一方面,孤傲的徐渭,能看得起的人也不多。

比徐渭年长14岁,同样也是其姐夫的沈炼,便是徐渭“看得起的人”。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就像电影《绣春刀》表现的那般,他出身军籍,剑术超群,后人回忆说,“沈炼其人拔剑起舞,有黄布如盖,从空飞来。”

沈炼此人同样狂傲,却唯独喜爱、尊重徐渭,沈炼评价徐渭曰:“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

两人经常性讨论用兵方略。沈炼将《兵说》写进了《沈青霞集》(《青霞集》由后人汇编而成),徐渭则更加直接,他曾多次换上短衣,随着地方武装赶赴前线。

彼时的大明东南,遭受倭寇的侵扰,朝廷不厌其烦,却又奈何不得。徐渭不避箭矢前往战场,了解战事的过程,并且向官方提出用兵建议。

久而久之,有个叫胡宗宪的封疆大吏注意到徐渭,随即将他招至麾下为幕僚。

人生处处都是巧合,胡宗宪和姐夫沈炼还是同科的进士,两个年长一些的哥哥,不约而同的将赞许的目光,投向这个30余岁失意的“中年人”。

虽然只是一个幕僚,徐渭并没有让胡宗宪失望,“一切疏计,皆出其手”,他不止一次设下奇计,击破倭寇首领徐海、汪直等人。——没错,所谓的“倭寇首领”,其实也还是中国人。

那段军中的经历,是徐渭一生的高光时刻。

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

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将热血洒在战场,对一个军人后代而言,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晚年悲凉

人生总是起起伏伏,聪敏如徐渭者也未曾预料到,高光会消失的如此之快。

公元1562年左右,胡宗宪遭受弹劾,随即被捕,不久之后,在狱中的他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之诗,其后便引刃自杀。主帅死后,其幕府可想而知也被解散。

政治上的斗争,讲究连根拔起,从来不以主要人物的去世而结束,不少胡的幕僚因此而受到牵连。徐渭毫无政治头脑,在最风口浪尖的时候,他为胡宗宪作《十白赋》哀之。

桓桓抚臣,敢告世宗,谢山海之苹食,仰刍豢于上宫,谅遭遇之有时,胡人与物而匪同?

“世宗”就是嘉靖帝,徐渭其实在质问当今万岁,国家如果遭遇不幸,倭寇再犯,“桓桓抚臣”在哪里呢?

朝廷决定严查胡宗宪案,徐渭终于感到害怕,一度还因此疯癫。精神失常的他,竟然想到了轻生,拿大锥子刺向耳朵,深达几寸;又以短木棒击碎肾囊。经历种种苦痛,万幸,徐渭没有死成。

失意之时,他内心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徐渭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不忠。

后世的冯梦龙,在《情史类略》一书中消遣徐渭,说在胡宗宪部下时,徐渭收获万千宠爱,便有些骄横。他去杭州出游,某寺院的和尚未曾礼遇之,徐渭怀恨在心。夜宿妓女之家,徐偷了妓女的鞋子,向胡宗宪举报,嫁祸给寺院的和尚。胡总督觉得有失风化,一怒之下杀了好几个僧人。

徐渭妻子过世,娶了小老婆,某日他从外处回家,隐约听到窗内传来欢笑之声,隔窗斜视,见到有一个俊俏的和尚,怀抱他的妻子相拥而坐。愤怒的徐渭,飞奔到屋里时候,小僧却已消失不见。

事情三番五次发生,徐渭终于忍无可忍,愤怒的他取来身边的灯架,随手掷向妻子,妻子张氏当场致死。

徐渭杀妻是事实,晚年的他回忆说,自己因为犯了头风而误杀之。不论哪个朝代,杀人都要偿命,徐渭因此被革去生员资格,被关进监狱。

七年之后的除夕,皇帝大赦天下,当时的状元一再向朝廷陈说,徐渭终于可以出狱。

悲催的是,出狱后的徐渭,变得更加古怪,他视达官贵人为敌人,哪怕是面对救他的状元,徐渭也没有半点感激之情:“我杀人当死,不过颈上一刀;你现在对我的种种要求,无异于将我剁成肉糜!”

潦倒而孤独的徐渭,开始浪迹天涯,他的步履到达过金陵、宣辽、北京,甚至远赴塞外之地。晚年的他,回到绍兴居住,生活愈发穷苦,甚至以卖画为生。古代的文人们,常常认为卖画是耻辱,把丹青易米,向来是无奈之举。

饶是如此,徐渭坚持一个原则,从不卖画给达官贵人。

公元1593年,七十三岁的徐渭,在病老贫愁中,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临死之前,他寄居在小儿子徐枳的岳翁王家,床上连席子也没有,身边唯有一犬与之为伴。

“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徐渭如此安慰自己。

光芒万丈

从狱中出来,游历南京之时,徐渭曾特意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老年的他,再度描绘这位伟大的皇帝时,已然少了几许牢骚,但心中那一丝追求功名的决心,却从未消弭。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杯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

当时事业难身遇,冯仗中官说与听。

但是,坦率地说,从传统角度分析,这位“二百年来一老生”,终其一生,从未实现自己的心志,他的人生不可谓不失败。

真正的猛士,哪怕肉身去世,犹然不惧怕生活;哪怕他的一生,已然是盖棺定论,其结局依然能够反转。

游历塞外时,徐渭被请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府邸,亲自教授其二位公子兵书战策。

公元1592年,日本攻打朝鲜,朝鲜宗主国大明随即派兵救援之。明朝的将领叫李如松——他就是徐渭的关门弟子。

四十余年前,在中国的土地上,徐渭保家卫国、驱逐倭寇;四十年之后,即公元1593年——徐渭在简陋的病榻身死的那一年,他的学生,在朝鲜的土地上,做了同样的事情。

所以说,徐渭的人生,从他去世的那天开始,重新走向高光,再次光芒万丈。

徐渭此生九次科举不中,八次自杀不成,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再度巧合,在今天的北京,所谓的“798艺术区”,是首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而徐渭的诗、书、绘画、戏剧,同样令后世人侧目。他去世几百年后,清朝的郑板桥有机会瞻仰到其作品,伟大的郑板桥由衷地说道: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哪怕给徐渭当条狗,我都心甘情愿。

今天的人,习惯拿徐渭与梵高对比,两人的确有很多共同点,但用梵高的一生去概括徐渭,笔者觉得还是浅薄了。

早在明朝,当时之人就问他该如何评价自己,徐渭轻描淡写地说道: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徐渭的一辈子,潦倒至极,几乎就是从一个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但他的大名,也从一个领域响彻到另外一个领域。

如今的你我,所面对的“苦难”,不足前人万分之一,在新的一年里,唯有砥砺前行,方能不负韶华。

参考资料:

1,骆玉明、贺圣遂:《徐渭家世考略》

2,《徐渭:站在才华之巅》

3,张廷玉、万斯同等:《明史》

4,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