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试题和答案(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1.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亲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阙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阂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B.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C.爵,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国君只要用行为合乎道义的标准选拔人才,抓住这个治国的关键,就会让国民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

B.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一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认为,依照能力选拔或罢免官员,是抛开私怨,出以公心。与古代贤君选拔人才的想法符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1.答案:

1.C;

2.A;

3.A;

4.(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

(2)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

5.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据此排除A、D两项“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结构对称,应在“高”“重”之前断开。“举”的宾语是“之”,语意完整,应在“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国,指诸侯国”错误。此处的“国”指国都。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只要……就”错误。原文“逮至远鄙郊外之臣……皆竞为义”的原因是国君选拔人才以义为标准,但不能说只要这样做了,国民就都会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说法过于绝对。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举:拿、把。授:授予。为:因为。(2)所以;用来……的。为:担任,做。承嗣:即丞司,属官。

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断予之令”,即圣王任用有德才的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则谋不困……则由得士也”,即总结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的士人的益处。由此可知,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参考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舍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量说,先前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亲疏,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我们先前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服役之人、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侍奉君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很高的墙和很大的屋子,墙已经修得很严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评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 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自己的治国谋略得以成功。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在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

2.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惠”是梁惠王的谥号。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周宣王的“宣”。

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答案:

1.B;

2.A;

3.A;

4.(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终生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5.①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周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据此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C项。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古人应是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都是空话”错。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宁:宁愿。污渎:浅而小的水沟。羁:束缚,牵制。快:使动用法,使……愉快。(2)其:代词,指神龟。贵:显贵。曳:拖,拉。涂:泥,泥巴。

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做此类题,应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读全文,可以得出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结论,之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著书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筐》,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采用他的学说。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郊祭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终生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金,到时候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生气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有斗升的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历吴、越两地,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节选自《庄子·外物》)

材料三: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节选自《庄子·秋水》)

3.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與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延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等。

B.刀笔之吏,文中指主管文书的小吏。古时记事用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C.乘舆,原指车子,后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对答,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作决定。

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5.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答案:

1.D;

2.C;

3.C;

4.(1)张释之已经朝见完毕,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

(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

5.上面的举措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影响,张释之担心提拔了啬夫,天下人都会纷纷效仿他,只学习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的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指的是皇上,是“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也”是表停顿的句末语气词,要与“一倾”断开;且“民”是“安所措其手足”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错误。“乘舆”在古代可用作皇帝的代称,不能用作诸侯的代称。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曲解文意。由原文“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可知,张释之追上去阻止了太子、梁王,使他们不能进入殿门。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因:趁机。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甚:过分。(2)……也:判断句式。重:形容词作动词,加重。信:名词作动词,取信。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抓住张释之对皇帝说的话中“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举错不可不审也”这几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孝文帝,十年没有得到名声也不为人所知。张释之说:“长久做官耗费兄长的财产,心里不安。”(他)想要自己辞官回去。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德行有才能,舍不得他离去,就奏请迁调张释之补谒者的缺职。张释之已经朝见完毕,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于是张释之谈论了秦、汉之间的事,谈了很长时间秦朝灭亡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汉文帝称好,就任命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文帝出行,登临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各种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看,都回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跟随在旁边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答得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他回答应对无穷无尽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命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竟都不善于言谈,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啬夫喋喋不休、能言善辩的样子吗?况且秦朝由于任用了刀笔吏,官吏们争着拿办事迅疾和苛刻审查来互比高低,然而这样做的弊病在于只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罢了,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朝国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益衰落,到秦二世时,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随此风气而倒,争着学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的内容。况且在下位的人效仿上面,比影子和回声来得还要快,(陛下您)制定措施不可不慎重啊。”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没有下车,在这个时候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于是检举揭发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上奏给朝廷。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冠冕赔罪说:“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这样以后他们才得以进入宫中。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了出来,皇上乘坐的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派骑兵捉住这个人,把他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廷尉上奏依法量刑应给予的处罚,(说)一个人冲犯皇帝的车驾,应处以罚金。文帝大怒,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公平判刑的象征,稍一偏失,天下应用法律就都会因此减轻或加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这件事。”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张释之侍奉汉景帝一年多,很久之后去世。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闻无表,惟有与密 启:报告 B.绩犹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C.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政事 知:知道 D.绩涕致辞 雪:擦试

2.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B.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D.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C.李绩深得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D.李绩善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4.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

(2)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3)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4.答案:

1.C;

2.C;

3.B;

4.(1)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

(2)不久,李绩被窦建德进攻,被建德打败了,又逃回来回到京师。

(3)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解析:

1.知:主持。

2.纯臣:指忠心事主,毫无个人打算的臣子。CD两项都表对太宗的感激,但C项不能表现其忠心事主。

3.“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错。

4.【参考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绩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绩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绩被窦建德打败,又逃回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都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绩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B.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C.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D.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权势颇重,隋、唐以后,重要性减弱。B.屯田:军队为取得给养由政府组织经营的农业集体耕作制度,产生于两宋时。C.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D.棺敛:即棺殓,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为官一任,全心为民。他担任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B.辛弃疾精通军事,才能卓越。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却遭台臣弹劾。C.辛弃疾善做伯乐,识拔人才。有人状告考官胡乱录取,他去查明,通过对《春秋》答卷与《礼记》答卷的审阅,爱憎分明地表明了其态度。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他与朱熹是朋友,在朱熹学说不被朝廷认可、门生朋友无人送葬的情况下,他写祭文前往凭吊,肯定其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5.答案:

1.B;

2.B;

3.B;

4.(1)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办?

(2)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其中,“闽中土狭民稠”是“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入仓请米”是“宗室及军人”的谓语,而“出即粜之”则是辛弃疾的做法,“出”字不能与上句相连,排除D项。故选B。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产生于两宋”错。“屯田”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可见从“汉代”就有屯田制度。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错。注意原文有“事未行”,粮食、铠甲、士兵之事未及施行。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有:枕,枕着、面临;渊,深渊,这里指盗贼藏身之所;急缓,偏义副词,偏重于“急”,情况紧急;奈何,怎么办。

(2)得分点有:所,所字结构,与后面的“不朽”构成名词结构,不朽的;垂,流传;孰谓,谁说;凛凛,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他担任掌书记,于是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带奏表归顺南宋,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战火毁坏,村落城池破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议定军队屯垦。受聘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绍熙二年,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曾经代任主帅,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他致力于安抚百姓,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写“备安库”三个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像泥沙,杀人像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出了一个赵鼎!”他把考卷扔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可失去。” 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亲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阙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阂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B.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C.爵,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国君只要用行为合乎道义的标准选拔人才,抓住这个治国的关键,就会让国民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

B.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一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认为,依照能力选拔或罢免官员,是抛开私怨,出以公心。与古代贤君选拔人才的想法符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1.答案:

1.C;

2.A;

3.A;

4.(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

(2)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

5.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据此排除A、D两项“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结构对称,应在“高”“重”之前断开。“举”的宾语是“之”,语意完整,应在“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国,指诸侯国”错误。此处的“国”指国都。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只要……就”错误。原文“逮至远鄙郊外之臣……皆竞为义”的原因是国君选拔人才以义为标准,但不能说只要这样做了,国民就都会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说法过于绝对。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举:拿、把。授:授予。为:因为。(2)所以;用来……的。为:担任,做。承嗣:即丞司,属官。

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断予之令”,即圣王任用有德才的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则谋不困……则由得士也”,即总结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的士人的益处。由此可知,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参考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舍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量说,先前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亲疏,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我们先前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服役之人、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侍奉君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很高的墙和很大的屋子,墙已经修得很严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评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 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自己的治国谋略得以成功。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在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

2.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惠”是梁惠王的谥号。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周宣王的“宣”。

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答案:

1.B;

2.A;

3.A;

4.(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终生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5.①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周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据此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C项。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古人应是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都是空话”错。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宁:宁愿。污渎:浅而小的水沟。羁:束缚,牵制。快:使动用法,使……愉快。(2)其:代词,指神龟。贵:显贵。曳:拖,拉。涂:泥,泥巴。

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做此类题,应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读全文,可以得出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结论,之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著书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筐》,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采用他的学说。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郊祭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终生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金,到时候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生气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有斗升的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历吴、越两地,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节选自《庄子·外物》)

材料三: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节选自《庄子·秋水》)

3.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與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延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等。

B.刀笔之吏,文中指主管文书的小吏。古时记事用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C.乘舆,原指车子,后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对答,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作决定。

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5.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答案:

1.D;

2.C;

3.C;

4.(1)张释之已经朝见完毕,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

(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

5.上面的举措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影响,张释之担心提拔了啬夫,天下人都会纷纷效仿他,只学习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的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指的是皇上,是“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也”是表停顿的句末语气词,要与“一倾”断开;且“民”是“安所措其手足”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错误。“乘舆”在古代可用作皇帝的代称,不能用作诸侯的代称。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曲解文意。由原文“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可知,张释之追上去阻止了太子、梁王,使他们不能进入殿门。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因:趁机。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甚:过分。(2)……也:判断句式。重:形容词作动词,加重。信:名词作动词,取信。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抓住张释之对皇帝说的话中“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举错不可不审也”这几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孝文帝,十年没有得到名声也不为人所知。张释之说:“长久做官耗费兄长的财产,心里不安。”(他)想要自己辞官回去。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德行有才能,舍不得他离去,就奏请迁调张释之补谒者的缺职。张释之已经朝见完毕,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于是张释之谈论了秦、汉之间的事,谈了很长时间秦朝灭亡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汉文帝称好,就任命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文帝出行,登临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各种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看,都回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跟随在旁边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答得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他回答应对无穷无尽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命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竟都不善于言谈,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啬夫喋喋不休、能言善辩的样子吗?况且秦朝由于任用了刀笔吏,官吏们争着拿办事迅疾和苛刻审查来互比高低,然而这样做的弊病在于只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罢了,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朝国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益衰落,到秦二世时,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随此风气而倒,争着学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的内容。况且在下位的人效仿上面,比影子和回声来得还要快,(陛下您)制定措施不可不慎重啊。”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没有下车,在这个时候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于是检举揭发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上奏给朝廷。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冠冕赔罪说:“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这样以后他们才得以进入宫中。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了出来,皇上乘坐的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派骑兵捉住这个人,把他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廷尉上奏依法量刑应给予的处罚,(说)一个人冲犯皇帝的车驾,应处以罚金。文帝大怒,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公平判刑的象征,稍一偏失,天下应用法律就都会因此减轻或加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这件事。”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张释之侍奉汉景帝一年多,很久之后去世。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闻无表,惟有与密 启:报告 B.绩犹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C.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政事 知:知道 D.绩涕致辞 雪:擦试

2.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B.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D.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C.李绩深得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D.李绩善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4.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

(2)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3)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4.答案:

1.C;

2.C;

3.B;

4.(1)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

(2)不久,李绩被窦建德进攻,被建德打败了,又逃回来回到京师。

(3)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解析:

1.知:主持。

2.纯臣:指忠心事主,毫无个人打算的臣子。CD两项都表对太宗的感激,但C项不能表现其忠心事主。

3.“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错。

4.【参考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绩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绩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绩被窦建德打败,又逃回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都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绩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B.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C.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D.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权势颇重,隋、唐以后,重要性减弱。B.屯田:军队为取得给养由政府组织经营的农业集体耕作制度,产生于两宋时。C.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D.棺敛:即棺殓,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为官一任,全心为民。他担任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B.辛弃疾精通军事,才能卓越。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却遭台臣弹劾。C.辛弃疾善做伯乐,识拔人才。有人状告考官胡乱录取,他去查明,通过对《春秋》答卷与《礼记》答卷的审阅,爱憎分明地表明了其态度。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他与朱熹是朋友,在朱熹学说不被朝廷认可、门生朋友无人送葬的情况下,他写祭文前往凭吊,肯定其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5.答案:

1.B;

2.B;

3.B;

4.(1)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办?

(2)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其中,“闽中土狭民稠”是“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入仓请米”是“宗室及军人”的谓语,而“出即粜之”则是辛弃疾的做法,“出”字不能与上句相连,排除D项。故选B。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产生于两宋”错。“屯田”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可见从“汉代”就有屯田制度。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错。注意原文有“事未行”,粮食、铠甲、士兵之事未及施行。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有:枕,枕着、面临;渊,深渊,这里指盗贼藏身之所;急缓,偏义副词,偏重于“急”,情况紧急;奈何,怎么办。

(2)得分点有:所,所字结构,与后面的“不朽”构成名词结构,不朽的;垂,流传;孰谓,谁说;凛凛,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他担任掌书记,于是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带奏表归顺南宋,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战火毁坏,村落城池破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议定军队屯垦。受聘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绍熙二年,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曾经代任主帅,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他致力于安抚百姓,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写“备安库”三个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像泥沙,杀人像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出了一个赵鼎!”他把考卷扔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可失去。” 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高考文言文试题和答案(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