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

前段时间

宛平南路600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成功出圈

“600号月饼”一饼难求

患者画展冲上热搜

“600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国庆长假

作为全市唯一开放急诊的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

这里也24小时运转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1)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2)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24小时运转

长假里

急诊科高年资医生江学锋值班

病人络绎不绝

冲动伤人的、折磨自己的……

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在这里真实上演

江学锋说,很多精神疾病患者

只有在医院才得到尊重

他们病了,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3)

急诊科高年资医生江学锋值班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4)

坚称“没病”的阿婆被送来看病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5)

昨天凌晨0时许,一辆私家车开到600号门口,家属送来一位大声喊叫的83岁阿婆。阿婆嗓门特别大:“我没有病,送我到这里来做什么?瞎搞,你们应该把家里打扫干净!”和许多被送来这里的人一样,阿婆坚称自己“没病”。

把家打扫干净是什么意思?

家属说,阿婆长期有高血压,这段时间突然睡眠不好,总产生幻觉,觉得家里出现了奇怪的动物,鸟飞来飞去,猫狗在地上跑,虫子四处乱爬……很多次,她让子女把家里打扫干净,把动物赶走,子女反复告诉她,“这是你的幻觉”。2日深夜,阿婆发病更严重了,家人不得已只能将其送来急诊。

江学锋开了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让她先把情绪稳定下来,并告知家属,可能老太太的幻觉还是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建议白天送去综合性医院做全面检查。“诸如脑部器质性疾病也会引发精神症状,完善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检查能够帮助鉴别,精神科医生也会参与会诊。”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6)

正在候诊的患者

凌晨5时,天已经亮了,一对父母焦急地送来15岁的儿子。男孩瘦瘦小小,是一名中学生,也是600号的患者,曾因抑郁症在这里治疗过一段时间。

近年来

青少年抑郁症呈现患病率上升趋势

有研究认为

约30%的青春期孩子

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

这位男孩在疾病稳定后便回家了,但这两天,他一改往日的沉闷,仿佛变了个人,情绪高涨,精力特别充沛,大晚上不睡觉,不断和家人闹矛盾。父母急坏了,将他强行送到医院。江学锋说,临床上的确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抑郁症转变成了躁狂症。“其实,孩子患的是双相障碍,只是刚发病时是以抑郁为首发表现。”

在治疗时,男孩父母抱怨:“病情起起伏伏、时好时坏,到底看得好吗?”他告诉男孩父母,精神疾病的治疗是急不来的,甚至要做好终身治疗的准备,不同阶段用药方案也是不同的。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家庭的支持尤为关键。显然,家长、学校和社会目前还缺乏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7)

来沪旅游的他却把拳头砸向警察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8)

在600号

常常有患者是坐警车来的

下午,一辆警车驶入医院,下来一位衣着邋遢、眼神迟滞的微胖男子。江学锋根据经验判断,这是独自来沪旅游的外地人,在马路上发病了。

果不其然,警察告诉他,这位北方游客在陆家嘴游玩时突然冲入快车道,非常危险,经劝阻无效,他猛挥铁拳砸向交警。袭警?警察立即将其带入附近派出所询问,发现这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来沪旅游却没带药,谁料突然发病。好在,这位患者是经过治疗的,江学锋询问他病程、服用药物品种及剂量,他都答得上来,于是给他开了一些药,送走了。

节假日里

由警察“护送”来的精神病患者不少

好些是没有控制好病情、行为异常

被警察送来的外地游客

而2号这一个班

警车就来了两三趟

一个是不肯吃药后发病对抗父母的,无奈之下,父母报警了。在民警的陪同下,患者来到医院就诊。“这个患者20多岁,躁狂症很严重,2位警察陪同着来看病,从上午一直陪到傍晚。”江学锋感慨,节日里还那么忙的,医生、警察绝对排得上前三。

这些年,江学锋没有少跟警察打交道。“轨道、机场、铁路来得最多,有时一晚上接待七八辆警车呢。”一些患者会在这些场所漫无目的游荡,警察巡逻发现对方异常;还有些发病时不断骚扰别人,被当成“变态”,报警后发现其实是精神病患者,再和家里人联系,确认后直接送到医院。

被警察送来的患者,特别严重的要住院治疗。江学锋说,疫情期间,医生和警方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比如需要核酸报告才可以住院,很多警察带人来的时候,材料都准备好了。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9)

“患者需要我们”

家属要警惕老人“变坏”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10)

在急诊,江学锋最大的感受便是:“患者需要我们。”他经常遇到反复发作的患者,每次发作后状况更差了。“一个电话打回去,家属说,我们放弃他了,你们想怎样就怎样吧!”江学锋总是感到内心沉重。作为医生,他只能尽力为患者看好病。好在,经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控制得不错,甚至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曾说:“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实际上精神科医生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小。他们有时要面对不能控制自己,采取自伤甚至带有攻击性行为的患者。“有一次,患者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指着我骂,并拿桌上的东西扔我,甚至冲到我身边要打我,家属都拖不住,后来还是保安来拉开的。”江学锋回忆道,事后家属道歉,他也选择了原谅。做精神科医生护士工作的,都有过类似的恐惧经历。“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患者,他们需要我们,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11)

家属陪同患者进行预检

他曾接诊过一位大学生,光天化日在学校里突然脱掉衣服奔到台上;还有一名某重点中学的男老师,老是盯着比自己年龄大十几岁的女老师,做出出格行为。

江学锋说:“其实,他们是病了,与故意犯事的‘坏人’不一样,这样做并不是他们的本意。都说精神病患者是疯子,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笑话或唾弃对象,如果我们都弃之不顾,那他们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我们常说,这个时代的坏人变老了

在江学锋看来

“坏人”中的一部分其实是“病了”

大脑功能异常或衰老退化

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受控制

他认为这个社会

还需要对精神病患者更多关注

家属承担更多管理责任

急诊室的故事共度余生(宛平南路600号急诊室)(12)

如果发现自家的老人突然“变坏”了,子女亲属应该特别当心,请医生看看老人是不是生病了。比如一些颅内肿瘤会影响老年人性格,一些精神科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老年抑郁症等,都有可能让老人“变坏”。

“这个纹身女孩是躁狂症,亢奋、好斗,因滋事被警方拘留了一晚;这个阿姨是精神分裂症,疑神疑鬼;这个是抑郁症的家属,她的孩子说不想活了……”一晚上,进进出出急诊的人很多,江学锋说,作为节日期间唯一有急诊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这也是他们节假日和晚上忙碌的原因之一。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精神问题日趋凸显,尤其是低龄化的发展不可忽视,但我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还是太少了。”江学锋说,即将迎来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希望大家都可以关注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健康。精神障碍可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精神卫生问题需要与躯体疾病一样受到重视。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左 妍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梁 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