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转自云大经济史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1)

12月13日下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民生教授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第11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2)会议室为历史系师生作“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学术讲座。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田晓忠副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葛金芳先生点评,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张锦鹏教授、薛政超教授进行与谈,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50余人现场聆听。

讲座伊始,程教授介绍了他对耕读文化研究的缘起,表示讲座内容是他对宋人文化水平进行整体考察和评估认识的一个阶段性结果。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孕育的农业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农业、农村、农民色彩。传统中国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在农民中诞生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耕与读结合形成的耕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影响深远。耕读文化有生长、确立的过程,但学界从历史学角度对此进行阐述论证的研究尚不多见。随后,他从“耕读文化的渊源和在宋代的确立”、“‘耕读’词汇在宋代的出现”、“耕读理念的确立与实践”和“宋代耕读文化的效应”四个方面对此进行系统阐述。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3)

首先,何为“耕读”,起源于何时?程教授认为耕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个人的耕读,耕作者和读书者是同一人,躬耕躬读,半耕半读;二是家庭的“耕读”,即家庭的一部分人从事耕作养家,一部分人读书,通常是长辈耕作养家,子孙读书。耕读一体的形态在先秦就已存在,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式、程度和普及情况有所区别。孔子和孟子将“耕”“读”分离,形成“士农对立”模式,但是社会生活中仍有耕而读、读而耕的情况。汉代以后,耕读的事例开始多了起来。整体上看,宋以前的“耕读者”成分比较简单,数量也有限,主要为隐士和学生;从耕读的目的看,以读为主,以耕为辅,耕只是读的辅助形式,二者没有水乳交融,缺乏以耕为主的读,从耕出发的读。

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发达,以及大量士子、落榜考生沉淀在家乡,以新的面貌务农,边耕边读、半耕半读成为常态,“耕读”二字联合,成为专词在宋代出现。程教授考证指出“耕读”一词在北宋中期孔延之的墓志中首次出现,但真正将“耕读”作为一个词语和概念使用的是北宋后期唐庚所拟的科考策论题目。唐庚策论对孔孟将耕读分开的追问,实际为当时流行的耕读模式扫清理论障碍,为耕读一词和耕读理念登台鸣锣开道,大造舆论。到了南宋,“耕读”一词进一步扩展,将“耕读”名之于室额、堂号,都已非常普遍。表明耕读理念在宋代已形成,并进入到文化层面。

程教授接着论述了耕读理念的确立和宋人的实践。他认为宋代的耕读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宋代士人的耕读具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一是“耕隐”现象更为普遍;二是将耕读作为事业和一种生活方式;三是“耕读”作为士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是“鲤鱼跳龙门”式的拼搏方式。程教授指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确立,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混乱,士大夫阶层失去了世爵世禄,在官俸之外,还必须兼顾农商以养家润身。相比之下,普通农民的耕读更为重要,农民的耕读是宋代以来耕读的新主题,也是宋以来耕读的基础。普通农民的耕读是为了生活的必需,而非是为了参加科举,把耕读作为人生之乐事,是耕读文化普及的前提之一和内在因素,尤具价值内涵。宋人耕读理念的形成和实践的深刻意义,在于证明了孔孟“耕读分离”的主张不符合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耕读合一理念和习俗的形成是对孔孟“耕读分离”的公然反叛与不屑,确属宋人思想解放的表现。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4)

再者,耕读文化有何效应?程教授指出,对知识分子和文化发展而言,耕读文化的实践有利于思维与学问的创新,有利于创作题材和创作水平的提升;其次知识分子大量进入了农业生产领域,增添了农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了农业发展;再者促进了文化在农家的普及。总之,耕读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程教授认为耕读文化经历了由零星的隐士行为扩大为广大的士人行为,再发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的历史进程,从一个特殊现象变为普遍的人生信念、生活模式、价值取向的发展模式。耕读文化提倡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模式既是生产模式也是生活模式,使文化与农业较好地结合,对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且深远的作用,直接造就了明清的“乡绅”阶层。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其评价过高,它对政治并未产生积极影响,它没有使传统政治上下垂直的动态产生质的变化,顺从、固化了农耕思维并强化了君主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政治的进步。农民的地位并未因此提高,士农的地位仍然是天壤之别。他还认为“耕读文化”的理论意义,或许能够填补李治安教授提出的“耕战模式”在宋代社会的“空缺”,认为虽然政治现象变为了文化现象,但是其实质和目标都是一样的,且更有生命力。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5)

葛金芳教授对讲座进行精彩点评。他认为程民生教授的演讲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解剖麻雀”的实例,以具体课题研究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开展学术研究。演讲内容的论证建立在非常丰富的史料、实例基础之上,在讲求实证、史源出发、搜集史料和重视史料上给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他还对程教授的问题意识来源进行了探究和追问。张锦鹏教授、薛政超教授与田晓忠副教授就“耕读文化”对宋代商业商人发展的影响、“耕读文化”在宋代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宋代普通民众的识字率等问题向程教授求教。同学们也就一些具体学习和思考问题向程教授请教。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6)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7)

程教授在对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后表示,个人爱好广泛是问题意识产生的重要来源,精读史料是学习思考的根本,鼓励大家在学习思考之余,还要学会享受学问、享受学术。

宋代经济发展的讲课稿(纪要程民生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8)

讲座最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幕。

(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研究生 杨万鹏 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