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

马鞍山这个名称似乎并不陌生,不就是安徽的一个地级市嘛?实则,江苏也有两座马鞍山,一座在南通,与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并称“五山”。一座在昆山,因形似马鞍得名,又称玉峰、玉山、鹿城山。此山呈东西走向,主峰高程80.8米,投影面积0.159平方公里①。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原是汪洋一片的昆山逐渐为了陆地,这座诞生于寒武纪②的山体得以重见天日,在平畴沃野中一峰独秀,成为历代人文雅士和群众百姓寻访游览的佳处。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1)

昆山马鞍山

江东之山良秀绝:风景殊胜的马鞍山

如果百里平畴中有一峰独秀堪称奇景,那么马鞍山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似乎生来就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质,虽没有北方山川与建筑那般恢弘磅礴、气势壮美,却蜿蜒多姿,山水交融,石径纵横,一步一景,精妙绝伦,自成天地。既有危崖险峰,如老人峰、擎云峰、蹲狮峰、东峰一线天等,各峰有形、形态各异;亦有怪石幽洞,如水帘洞、抱玉洞、桃园洞、蟹壳洞,各洞有貌,其趣无穷;还有龙池、莲溪、落星谭等,曲水环山,相得益彰。宋《咸淳玉峰续志》载“天将雨,辄有云来映此山,山亦出云应之,乃大雨”④,马鞍山四时美景,从中可窥一斑。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2)

[明]沈周《马鞍山图》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3)

东峰一线天

更奇绝的是,山中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昆石也称巧石、玲珑石,昆石与安徽的灵璧石、江苏的太湖石、广东的英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因其洁白如玉、晶莹透剔,颇似美玉,广受收藏家的珍爱。宋代就有“好事者甚贵之。他处者名之曰昆山石,亦争来售”⑦的记载,可谓一石难求。陆游也曾为昆石题诗“存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⑧。马鞍山因盛产此石被称为“玉山”。琼花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唐代经常与“玉树”对应,宋代成为扬州风物的代表⑨,被赞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后几经辗转沉沦,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马鞍山中的琼花原本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78年5月1日江苏省昆山中学教师徐俊良偶然中发现此花,经过不懈的研究,考证了这玉洁冰清、浑然天成的仙葩就是琼花,一时间赏花者纷至沓来,琼花也成为了昆山市的市花。并蒂莲是一种特殊的莲花,花开并蒂,并头或一柄多花,被视为吉祥的征兆,称之为“瑞莲”。昆山最早的并蒂莲可追溯到元代,由顾阿瑛从天竺引种在正仪东亭。马鞍山下的并蒂莲,是1957年昆山县政府从昆山正仪东亭移育而来,每到盛夏时节满池盛放美不胜收,1985年园林学家刘建华点数了一朵,竟有2601瓣之多,令人称奇。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4)

辞藻兹山不胜数:人文荟萃的马鞍山

马鞍山是被偏爱的,因其的秀美灵动,成为了历代名家骚客的登临佳处,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词句、即兴的游记......这些文字将名家登山观景的心境与情怀栩栩如生的定格了千百年。《玉峰标胜集》载:“唐孟、张题诗,宋盖屿《山图记》,皇祐中王荆公以舒倅被旨,来相水利,夜秉烛登山,阅孟、张诗,和之而去,遂为山中‘四绝’⑩。

唐代的大诗人孟郊、张祜都曾登临马鞍山并留下诗句,孟郊云“昨日到上方,片霞封石床。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晴磐无短韵,昼灯含永光。有时乞鹤归,还放逍遥场”,王安石和孟、张之韵作诗两首,和孟郊诗云:“僧蹊蟠青苍,莓苔上秋床。露翰饥更青,风花远亦香。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久游不忍还,迫迮冠盖场”。康熙第五次南巡游览马鞍山时感叹道,“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翰留题文笔峰”⑪。此外,顾炎武、林则徐、龚自珍、梁启超等蜚声海外的名人也都登临过此山并留下笔墨。或许是由于时代、心境不尽相同,虽同游一处,各位名家笔下的马鞍山却别具韵味,可谓“有万千游人就有万千玉山”,但共通和不变的是对马鞍山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这些词句镌刻着玉山的美景,在昆山文脉上勾勒出了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5)

亭林园碑廊

动人的不止有诗句。一方之有志,如国之有史,昆山自宋代始修志书,有宋淳祐《玉峰志》、宋咸淳《玉峰续志》、元至正《昆山郡志》、明嘉靖《昆山县志》、清康熙《昆山县志稿》、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昆山县志》、《昆山市志(1981-2010)》等13种县志,都记载了马鞍山,有的旧志中还绘有马鞍山图。

更为难得的是,马鞍山竟然还有专志,且数量可观!如,明代周复俊著《马鞍山志》、潘之恒撰《三吴杂志·马鞍山》,清代佚名辑《玉峰标胜集》、管柏辑《玉峰寄隐图诗文录》、周奕钫述潘道根补《马鞍山景物略·玉山景物略》、当代亭林园志编纂委员会编《亭林园志》等。旧志中《马鞍山景物略·玉山景物略》最为完备,分马鞍山景物略和玉山景物略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峰峦、洞谷、奇石等12类,分门别类的记录马鞍山的景物。第二部分以马鞍山形势为线索,详细介绍东山、前山、山中、山西、山后等八个方位的路线与景致。一本本志书从在不同年代、以不同手法、用不同角度记录了马鞍山,这是马鞍山盛景和魅力与文学家热爱和智慧交相辉映的硕果,是昆山方志乃至江苏方志史上珍贵的财富。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6)

昆山宋元三志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7)

《亭林园志》

古今旧迹几沧桑:铭刻历史的马鞍山

马鞍山是与昆山休戚与共的,它曾因昆山别号鹿城,被称为鹿城山。它是风景、是文化、更是无言的史书,虽昆山县治几经变化,它总在“西北三里”的地方,静静记录昆山的历史钩沉。山脚下,曾发现大量寒武纪三叶虫⑬,还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集中遗址,无声诉说着距今6000余年前昆山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图景。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8)

马鞍山虽方三里,面积不大,但风景秀美、游人不绝,多有营建,山中的寺庙祠观、亭台楼阁林立,相映成趣、独具特色。慧聚寺营建于梁天监十年(511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规模较大的佛寺。华藏寺从宋代开始营建,发源于慧聚寺的一隅,两寺随着朝代的更迭、政令的变迁几经兴废。园有夏家园(已废)、养馀园(已废)、遂园(元代为王氏园),清徐乾学重新修葺后与四方名士在此雅集。亭有宋代半山亭、春风亭(后毁),清代建林迹亭,林则徐曾再此手书亭联,民国建野鹤亭、方还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修建了春风亭(血防纪念亭)、保国亭、一览亭、梅花亭等。还有轩、阁等建筑错落山中,据统计已废园亭就有28座,足见其营造之胜。园林专家陈从周曾题词曰“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

马鞍山的美也曾被列强所觊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三十一年(1905年),英国人投资修筑沪宁铁路,英总工程师格林森故意歪曲线路,将昆山车站定在马鞍山车站东南麓,欲占有马鞍山荒地500余亩建私人别墅。一时间民愤四起,方还在亭林学会集结同人,议决电请南京两江总督制止此事,并号召集资在马鞍山南麓创立蚕桑场、树艺公司,迫使英人改变初衷。后树艺公司成立,马鞍山及其山阳部分定名为“马鞍山公园”,民国25年(1936年)改名为“亭林公园”。民国26年(1937年),11月15日昆山沦陷,马鞍山被日寇占领。两年后的12月27日,江抗后方医院在常熟横泾曹家浜遭昆山县城和巴城的日伪军警袭击,章立、许桂森等8人在昆山马鞍山麓被杀害,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青山绿水。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9)

亭林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懈努力,为亭林公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1956年,昆山烈士陵园迁至马鞍山东麓,百余名因解放昆山等战斗牺牲的烈士在此长眠。1980至1986年之间恢复昙华亭,重建翠微阁、重建遂园,修复顾亭林纪念馆、刘过墓和顾鼎臣祠堂。1993年,昆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落成,次年,昆曲博物馆落成。这几座馆的落成,为马鞍山增添了别样的风景与不凡意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这里传承、昆曲的前世今生在这里婉转回荡、烈士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在这里弘扬。从此,古老的马鞍山不仅仅是人民群众休闲赏玩的好去处,更是昆山文化的集中展示地、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念地。

以马鞍山为主体的亭林公园于2000年更名为亭林园,占地面积扩至850亩,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21年,亭林园西侧景观提升工程开工。古老的马鞍山正在紧随着历史的脚步、昆山的发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以更美的景致、更好的服务、更智慧的元素,更充分的展示独特的江南文化肌理,迎接八方来客。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10)

新场地方志(马鞍山紧邻上海)(11)

亭林公园夜景

百闻不如一见,短文道不尽玉山佳处、诉不完玉峰故事,“吴门四家”文徵明曾赞曰“东南第一山”,此山之美、此景之胜、此地之妙、此处之情怀,待诸君凭栏而望、依水而品、用心而感,定能自得其胜,不虚此行。

END

注释:

①江苏省昆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0页。

②黄金平、刘军著:《山水形胜》,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132页。

③图片采自“昆山亭林园”公众号。

④谢公应修、边实纂:《咸淳玉峰续志》,广陵书社,2010年,第6页。

⑤图片采自:亭林园志编纂委员会编:《亭林园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⑥图片采自:亭林园志编纂委员会编:《亭林园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⑦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实纂:《淳祐玉峰续志》,广陵书社,2010年,第40页。

⑧ 黄金平、刘军著:《山水形胜》,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152页。

⑨蒋少华.宋代琼花的人文发现以及文化意象演变[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20,(01):118-134。

⑩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昆山市档案馆)编,《昆山历代山水园林志》,广陵书社,2020年,第485页。

⑪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政府(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33页。

⑫图片采自:亭林园志编纂委员会编:《亭林园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⑬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科学技术志(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3页。

⑭图片采自:明杨逢春修,方鹏纂,政协昆山市委员会文史委、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嘉靖昆山县志》,广陵书社,2016年版。

作者:董姝懿,中共昆山市委党校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苏州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致力于党史、当代中国地方志研究,主研、在研多项省、市级社科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报纸、入选学术论坛。

审核、发布:张一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