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真正思想(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

论语中真正思想(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1)

高山仰止——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高山仰止”这一章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内涵解读]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遵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牛刀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4.墙

子贡在针对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一说发表言论时把自己比作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面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相关成语]

1.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斐然成章:比喻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也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3.用行舍藏:被任用时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4.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也比喻果敢勇猛。

5.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6.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

7.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8.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动用大的力量去做。

9.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气。

10.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11.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

12.欲罢不能:想停下来也停不住。

13.门墙桃李:尊称他人培养出的学生。

14.卓尔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15.博闻约礼: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

[论语摘译]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

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那手瑟,怎么能在我这里弹呢?”学生们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有地位的人学礼乐之道就会爱人,卑贱的人学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跟他开玩笑罢了。”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6.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去哭他,哭得异常哀痛。跟随的人说:“先生过哀了。”孔子说:“真的过哀吗?不为这样的人过哀还为谁呢?”

下列各项是对孔门师生融洽相处情形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论语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孔子十分欣赏颜渊,他的对出仕与退隐的人生态度的话,一方面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颜渊的高度评价。(  )

B.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  )

C.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有不足就指出,有成绩就表扬。(  )

参考答案:A项,1;B项,3、5;C项,2。    

[即时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材料二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材料一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孔子探望患病学生时痛苦和无奈的心情。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人就要没了,真是命啊!这个人竟得了这种病!这个人竟得了这种病!”

材料二 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