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的三个原因(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

岳飞是何人所害?

世人皆知,大奸臣秦桧。

岳飞死的三个原因(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1)

实际上,罗织了冤案的不止秦桧一人,仅史料中出现的至少还有万俟卨、张俊及王氏三人。不过,明代才子文征明却对这起历史案件有不一样的看法,“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秦桧即便权势再大,凭他一人的能力足以成事吗?

文征明的看法非常明确,真正害死岳飞的,其实是坐在庙堂最高处的赵构。秦桧等人,不过是替皇帝干脏活的走狗罢了。虽说现代不少史学家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可,但却得到了主席的支持。上世纪五十年代,主席在一次与友人闲谈时,无意间提及此事,他表示大宋一味求和的过错不完全在秦桧,宋高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桧只是奉命行事罢了。

至于为何后世史学家会将黑锅扣在秦桧一人头上,是因为“为圣君讳耳”,说白了就是为了维持高宗的形象,将所有过错推卸给秦桧罢了。

岳飞死的三个原因(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2)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羁押,并于风波亭被害。当时不少明白内情的人站出来替岳飞鸣不平,然而庙堂之上佞臣当道,这些声音均被压制住了。

秦桧的际遇,就像是在印证那句“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的俗语,在岳飞离世后的十四年里,秦桧一如既往地享受着靠出卖国家利益所换来的荣华富贵,安享晚年。而且,岳飞死后也得到了赵构的恩宠,被追封为申王,准许在墓前树神道碑。最讽刺的是秦桧死后获得的谥号——“忠献”。

为什么真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掩盖,含冤而死的岳飞始终无法沉冤昭雪呢?这正是因为一切都有赵构作为幕后推手,所以任何为岳飞平反的人或群体都会遭到打压。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驾鹤西去,他的干儿子秦熺想要趁着老爹过世的机会,向高宗赵构讨个宰相当当,却被赵构严词拒绝了。秦熺没能当上宰相,预示着风光无限的秦家已经处于垮台的边缘了,饱受压抑的主战派似乎从这一点上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他们开始疏通关节,打算为死去的岳将军正名。

从拒绝秦熺这件事来看,高宗赵构还没糊涂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似乎有几分“亡羊补牢”的意味。然而,当文武群臣提出要给岳飞正名时,赵构的敏感神经立即被触动了,他非但用强硬的态度堵住了大臣们的嘴巴,还破罐子破摔般地启用了万俟卨。万俟卨虽非主谋,但他亦是杀害岳飞的帮凶之一。由他来担任宰相主导朝政,岳飞沉冤昭雪已遥遥无期。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公然撕毁条约,挥师南下,打算攻占杭州覆灭南宋。国家危如累卵,朝野上下一片震惊,文物群臣纷纷启奏高宗,想要为岳飞正名。有人提出,“要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也有人提出务必要“雪赵鼎、岳飞之冤”。

然而,在所有大臣的奏章里,没有任何人敢称赵构是当年的罪魁祸首,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黑锅扣在了秦桧等四人的头上。

岳飞死的三个原因(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3)

金人已经打到了长江,赵构没有办法,只能同意朝臣们的请愿,还岳飞的后人自由:“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

这里面有两处耐人寻味的地方:

一是赵构并没有替死去的岳飞正名,而只是迫于政治压力释放了岳飞被流放的后裔;

二是赵构在圣旨里将童贯蔡京等“六贼”相提并论,可见赵构根本没打算给岳飞案昭雪。

不过,赵构没想到这次不彻底的正名,对政治发展起到了反作用。

绍兴三十二年,赵构将烂摊子交给宋孝宗,走下了政坛。与宋高宗截然不同,孝宗赵昚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的理念更趋向于主战派。为了提振士气,赵昚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北伐,并为岳飞沉冤昭雪。“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没过多久,孝宗又追封岳飞为定国军节度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并赐给其后人食邑。

岳飞生前的官职比较高,甚至比《水浒传》里的太尉高俅还要显赫。放到现在来看,岳飞这样的人物相当于国家军委副主席。这样一位替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栋梁之材死得不明不白,孝宗有必要代表统治阶层给世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及一个迟来的道歉。

然而,在平反的圣旨中,孝宗的话有些欲盖弥彰:“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虽说赵昚以借喻的形式,用周亚夫的典故揭示了岳飞之死实属冤案。然而,在公文中以这种模糊不清的方式阐述问题,显然是有失严谨的。

后来,赵昚先后将岳飞生前的田产及被查抄的资产如数归还,但却并没有提及这起冤案。从这里来看,赵昚虽然有意替岳飞讨个公道,但他做的还不够充分。而且,赵昚给出的官方说法颇为模糊,仅说岳飞是“坐事以殁”,根本没有给这起无妄之灾定性为冤案。

更令人愤慨的是,即便是颇为英明的宋孝宗,也没有追究秦桧集团的责任。难道宋孝宗对当年的内情知之甚少,所以才做出这种不彻底的平反吗?并非如此,宋孝宗在召见岳飞的儿子岳霖时明确提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岳飞死的三个原因(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4)

既知其冤,为什么还要让他继续蒙冤呢?

其实,这依然是赵构在从中作梗。虽然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孝宗,但这位太上皇老而不死,退居幕后暗中监管着一切。直到孝宗二十五年,活成了人精的赵构这才撒手人寰。有这样一位太上皇在幕后指手画脚,赵昚的很多举措都难免捉襟见肘。

历史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皇帝罗织的冤案,即便世人皆知其冤情,其本人是绝不会拨乱反正的。而且,在未改朝换代的前提下,由统治者所制造的冤假错案,往往是在其死后才会有人重新查证。

赵构在孝宗在位期间活得好好的,他在朝廷的影响力尚在,而且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是他扶起来的,在这种背景下赵昚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替岳飞翻案。要知道,只需赵构一番“指点”,满朝文武都得和孝宗唱反调,这种情况引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岳飞真正地获得赵宋王朝的谥号,是在淳熙五年,也就是孝宗为他正名后的第十七年。谥号这种东西,虽然死者无缘得见,但对于讲究“身后名”的古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或耻辱。谥号是褒是贬,直接关系到死者的后世声誉。

所以,每次朝廷在追谥时,并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还要结合太常寺给出的死者生前履历。在对岳飞生前功过进行了平定后,太常寺拟了“忠愍”这个谥号,请求孝宗批准。不过,宋孝宗并不认可这个谥号,于是便将奏折退回,令太常寺重新拟定。

宋孝宗的意见,使太常寺不得不降低了谥号的标准,改为“武穆”。显然,相比于“武穆”,“忠愍”不但更能显示岳飞的赤诚忠心,还能证明被强加在他身上的罪状都是陷害。这样降低岳飞身后评价的做法,自然难以得到岳飞后人的理解。

岳飞死的三个原因(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5)

对于老百姓而言,在听到“武穆”这个谥号后,更是愤恨难填。岳将军究竟有没有谋反?他是忠臣还是佞臣?“武穆”两个字根本无法说明情况,所以老百姓对赵宋王朝的猜忌和不满愈发严重。

赵构、秦桧等一众凶手驾鹤西去,许多知道内情的人也已离世,虽然为岳飞平反的政治阻力减少了,但查明真相的难度也提高了。要知道,在岳飞被害死之后,手握重权的秦桧曾“监修国史”,所以后来人们看到的官史,里面有极其严重的篡改痕迹。

不但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史馆里面任职的官员大多是秦桧一党的亲信,他们自然会站在秦桧一方,为这位奸佞之臣抹除一些罪证。“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

《三朝北盟会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研究南宋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但这两部文献中关于岳飞的内容大多语焉不详,甚至自相矛盾。显然,这里面有绝大多数文字亦属“老秦笔也”。

直到嘉泰三年,岳飞的孙子从民间搜集了大量高宗时期的圣旨、手谕、奏章,从多个渠道获取了能够证明当年冤案的证据,并将这些为祖父拨乱反正的证据献给朝廷。这一年,距离岳飞含冤而死已经过了六十二年。

从岳霖到岳珂,在岳家两代人的努力下,岳飞终于得以沉冤昭雪。

参考资料:

【《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