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重点(礼记的思想内容)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弟子共撰,西汉戴圣编纂成书,是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选集,共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儒家的哲学理论、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处世之道、生活规范等等,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礼记的重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礼记的重点(礼记的思想内容)

礼记的重点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弟子共撰,西汉戴圣编纂成书,是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选集,共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儒家的哲学理论、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处世之道、生活规范等等,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018年春、夏,我阅读了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的《礼记》(中华书局2016年版),又阅读了该书未收入的篇目。现将读后印象深、感悟多的内容归纳为七个方面,予以简述。

一、礼乐文化

《礼记》中,有多篇论述礼乐文化。

《曲礼》提出:

(一)礼的定义、本质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二)礼的重要性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懾。”(懾,怯也)

《经解》中,强调礼的社会功能。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徏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简明深刻地阐述了乐、礼乐之别及礼乐的社会功能。

(一)乐之起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方:曲调。比音:排列组合音节。干戚羽旄:跳舞时的舞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噍:急促。杀:衰微。啴:宽舒。发以散:开朗而自由。)

“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这些说明:乐来自现实生活;音乐、诗歌、舞蹈三者合称为乐。现在央视热播的“经典咏流传”正是诗歌、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其实,古已有之。

(二)乐的作用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乖:不和谐。)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律:规范。小大:音高低。称:合宜。比:排列组合。)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

“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三)礼乐之别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曲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文:文饰,文采。易:平易。)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不失:不失本性。)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伦:伦理道德。官:功能。)

“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象:表现。缀:止。)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反其所自始:追念先祖。)

(四)礼乐的社会功能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节:节制。)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也。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罚。)

“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情:精神。)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官:发挥职能。)

《祭义》强调礼乐的社会功能。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斯须:须臾。易:平易。直:正直。子:慈爱。谅:诚信。)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顔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面众不生慢易焉。故德煇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面众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煇:同“辉”。理:合礼的行为。塞:充满。错:通“措。”)

《仲尼燕居》强调: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治:做事的办法。加:施及。)

子曰:“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礼、乐,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会赋于时代内容,不断地创新、发展、传承。

二、教育思想

《礼记》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意义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知道:知晓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知至:知识充实。)

(二)办学方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三)教育制度

“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记》)(古代的教育,每二十五家的“闾”有塾,每五百家的“党”有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遂”有序,天子、诸候的国都有大学。每年招生,隔年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核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考核是否专心学习和合群交友,第五年考核是否精专广博和尊敬师长,第七年考核讲论学问及识别朋友的能力,完成这一阶段学业,叫“小成”。第九年能触类旁通,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完成这一段学业,叫“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顺。这就是大学之道。)

(四)教学原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自反;反省自己。)

(五)教学方法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学记》)(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在邪念未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在可以接受教诲时加以教导,叫适时;不跨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叫顺序;相互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叫观摩。这四种方法,是教育兴盛的原因。豫:预防。孙:通“逊”,顺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所以君子教育学生时,引导而不强制,策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代替学生说出答案。)

(六)学习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七)学习精神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这句话,曾被提练为“甘肃精神”,相信读者并不陌生。)

(八)课外学习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记》)(大学的教学,按照时间或季节安排正课的教学,课外休息时间必须有各种在居所的学习。不操琴弦,就不能把琴弹好;不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就不能深刻理解《诗经》;不学习服饰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执行礼仪;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就不能有兴趣地乐于学习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时刻想着学习,上课时专心学习,休息时不忘学习,游乐时也不忘学习。)现在,小学生上各种兴趣班学习,古已有之。

(九)教育之弊病

“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学记》)(今天的教师,只知照本宣科,不等学生领会就告诉答案,只赶进度,而不顾学生是否通晓,教授学生不是诚心诚意,传授知识有所保留。老师教课违背教学规律,学生求学也不能有所进步。这样,学生厌恶学习而且痛恨老师,感到学习痛苦而不懂得学习的好处,虽完成了学业,很快就会忘掉。教育不能成功,就是这个原因。佛:通“拂”,乖戾。刑:成功。)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此种现象,至今还有。

教育是个大问题。西方经验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也应借鉴。

三、法律制度

《礼记》记载了奴隶制时代的礼治思想和法律制度。

礼治,是奴隶主治国的理论基础。

《曲礼》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决:判断。)

《礼运》中指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纪:纲纪,根本大法。正:加深。笃:亲密。)

周代,在提倡礼治的同时,还强调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乐记》所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道:引导。极一:目标一致。)这是最早的综治思想。

《大传》中说:“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人道:人的天性。亲亲:爱父母。宗:祖庙。收族:团结族人。宗庙严:祭祖严肃。刑罚中:刑罚不滥、公正。礼俗刑:礼俗一致,刑犹成也。乐:普天同乐,天下太平。)从个人到家庭、家族、社会,讲礼、俗、刑的一致性。

西周时期,奴隶制法制也形成了完备体系。《礼记》中记载的刑事犯罪与惩罚就有以下九种:

1、破律乱政罪。《王制》记载:“析言破律,乱民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凡以歪门邪道扰乱国政者,杀无赦。

2、变改制度罪。《王制》记载:“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流:流放。畔:通叛。讨:讨伐。)凡擅自改变礼仪、改变制度者,予以严惩。

3、言行惑众罪:《王制》载:“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凡属言行虚伪,迷惑、煽动群众的一律处以极刑。

4、淫声、异服、奇技、奇器罪。《王制》载:“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凡以淫声邪乐、奇装异服等扰乱社会治安的,都要严惩。

5、装神弄鬼罪。《王制》载:“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假借鬼神时日、卜筮以迷惑大众、扰乱治安的,一律严惩。

6、侵夺财物罪。《月令·仲冬之月》载:“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凡拾遗不问、应当收获而不收获的要给以教育,互相侵夺,则罪罚不赦。

7、失农时罪。《月令·仲秋之月》载:“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者,行罪无疑。”农民违误农时,要追究刑事责任,决不宽赦。

8、侵削众庶罪。《月令·孟冬之月》载:“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对于收税官吏依仗权势、敲诈勒索百姓者,一律治罪,不得宽大。这是渎职罪。

9、功有不当罪。《月令·孟冬之月》载:“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工师:百工之长。效:呈。勒:刻。穷其情:追究诈伪之情。)考核工匠所做器物是否合格。失职者,一律追究责任。

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罪名。则记载于《周礼》《尚书》《国语》等书中。

《王制》记载了西周时期法官的职责和诉讼程序。

“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邮罚丽于事。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认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司寇:法官。辟:罪。三刺:再三调查侦讯。有旨无简:有主观意图,无犯罪事实。听:起诉、审理。附:判刑。天论:天伦,论通伦。丽:相符。比:比照以前案例。棘木:朝臣之位。三又:三宥,考虑有无宽宥情节。侀:成形。)

《曲礼》提出了礼刑并施的刑法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百姓。大夫:贵族。)对此,有不同理解。主要是:(甲) 礼,不为下等的庶民定规矩;刑,不为上等的大夫定条法。(乙)礼的适用不能下及庶人,刑的适用不能上及大夫。(丙)庶人没有资格享受礼仪,大夫犯罪可以不受刑罚。(丁)礼不以庶人为下,刑不以大夫为上,提倡在礼仪和刑罚上人人平等。(午)庶民忙于生产,不必搞烦琐礼仪,大夫犯罪给点面子,让其自裁,不公开行刑。孰是孰非,至今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不要脱离奴隶社会的时代背景。

四、中庸之道

“中庸”语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中:不偏。庸:不变。)

中庸之道,成语。道:道理,处世态度。

《礼记·中庸》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多角度阐释了中庸的内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节:合乎节度。大本:最大的根本。达道:普遍的准则。)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时时合于中道。)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智者。不肖:没有道行。)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帝是最聪明的人吧,他好请教别人,也好考察亲近的人说的话。表扬别人的善行,不说别人的坏处。他度量‘过’与‘不及’两种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引导人民。这就是舜成为舜的缘故啊!)

“大哉圣人之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倍:同背,违背。容:不遭祸患。)

《经解》在讲《诗》《书》《乐》《易》《礼》《春秋》六经教化功能时,指出过度强调某一种功能,便会有所缺失,走向反面。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如果把《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如果把《书》学过了头,就会狂妄;如果把《乐》学过了头,就会过分;如果学《易》过了头,就会迷信;如果学《礼》过了头,就会烦琐;如果学《春秋》过了头,就会作乱。)

《仲尼燕居》中强调“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孔子说:“师,你做事往往过火,而商往往做得不到位。”)

读了这些论述,“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就清楚了。

文革中批孔。当时的主要观点是:(1)孔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一生为维护和挽救奴隶制奔走卖命。(2)孔子为要挽救奴隶制的危亡,妄图阻止人民的反抗,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抹煞阶级斗争。”(3)“反辩证法的‘合二而一’论——‘中庸之道’。”这些观点,已成历史。

现在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理解和借鉴“中庸之道”的积极意义。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五、尊老敬老

《礼记》明确地提出了尊老敬老的思想,并作出了一些具体而实际的规定。

《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某国则称名。”(大夫七十岁退休,如无法辞官,就一定要赐他凭几与柱杖,出差要带陪护的妇人。出使四方,乘安稳的小车。可以称老夫,在国内仍然称名。)甘肃武威出土《王杖十简》及《王杖诏令册》证实了这一史实。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谋:议事。从:往。对:回答。)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凊:凉。丑:众人。夷:平辈。)(凡儿子之礼,要使父母冬天温暖而夏天清凉,晚上为父母铺床面早上向父母请安,在众人与同辈中不争斗。)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反:返。常:规律。)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奥:西南角,最尊之位。)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父母在世,不向朋友承诺以死献身,不背着父母私存钱财。)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栉:妆饰。翔:自在轻松。惰:开玩笑。笑不矧:不大笑,矧,齿也。詈:骂人。)

《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养老:招待老人的宴会。燕礼:设于家。飨礼:设于朝。食礼:以饭为主。养于乡:在乡学中举行宴会。养于国:在王宫小学举行宴会。养于学:在大学举行宴会。达于诸侯:诸侯国也如此。)

“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游可也。”(异粻:不吃粗粮而只吃细粮,粻,粮食。宿肉:隔天吃一次肉。贰膳:佐以佳肴。)

“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死而后制。”(制:准备后事、丧葬用品。时:季节。绞、紟、衾、冒:敛尸物品。)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杖于家:可以在家柱杖。以珍从:带珍贵物品前往。)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不俟朝:可以提前退朝。月告存:君王每月派人问候。日有秩:君王每天派人送食。)

“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力政:劳役。齐丧:祭祀丧葬。)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三王:夏商周三代。引年:核定年龄。从政:服徭役。政:通“征”。)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饩:粮食。)对这四种弱势群体,要定期供应粮食。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年老的贵族不徒步走路,年老的庶人吃饭要有肉。)

《月令·仲秋之月》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行:赐。)强调顺时养老。

《曲礼》中还说:“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耄:年老。悼:七岁称为悼。)这体现了对老年和未成年人的关爱。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如今,养老院、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疗养所、公交车的敬老卡,许多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力助老年人安度晚年,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六、生态意识

《礼记》多处提到保护野生动植物,反映当时人们已经有比较清醒的生态意识。

《曲礼》提出:“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为:建造。丘:坟丘。)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春天,国君打猎不合围湖泽山林,大夫打猎不包围成群的野兽,士不捕幼鹿,不掏鸟蛋。田:通“畋”,打猎。麛:幼鹿。)

《王制》制定了巡狩制度。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天子、诸侯在平安无事时,每年狩猎三次。一是为了祭祀供品,二是为了招待宾客,三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厨房食品。平安无事而不狩猎就是不敬,狩猎而不遵守有关规定就是残害上天所生之物。天子狩猎不四面合围,诸侯狩猎不杀尽成群的野兽。天子猎获时放下指挥的大旗,诸侯猎获时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猎获时停下助猎的佐车,佐车停下后百姓开始田猎。正月,水獭将捕获的鱼如祭品陈列后,山泽管理人员进入湖泽设鱼梁捕鱼;九月,豺兽如祭祀般围猎后,才开始狩猎;八月,鸠化为鹰后,才罗网捕鸟;草木凋零后,才能进山伐木。昆虫未蛰居时,不能放火焚草肥田。不捕取幼兽,不掏鸟卵,不钉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干豆:将干肉盛放于祭器以供祭祀。)

《王制》还规定了商品交易的规则。其中说:“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树木小,达不到砍伐标准的,不得在市场买卖。禽兽鱼鳖小,不合捕捉标准的,不得在市场交易。)

《祭义》中,把保护野生动植物提到“孝”的高度。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生态问题认识愈来愈深刻。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同志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谈治国理政》第二卷393页)我们要学习、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自觉地贯彻落实,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七、理想社会

《礼记·礼运》描绘了一幅古人心目中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图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有贤德的人,举荐有才能的人,讲求诚信,修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壮年人发挥所能,幼年儿童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或无后者,有残疾的和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都有职业,女人都有夫家。财货,只恨它丢弃在地上,却不必自己收藏;力气,只恨它没有使出来,却不必只为自己。因此,阴谋被阻塞而搞不起来,盗窃的、造反的、害人的就不会发生,所以,家家大门可以不用关闭。这就叫大同社会。)

这是研究我国古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珍贵资料。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对当时残暴统治的不满,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的向往,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人人平等、热爱劳动、酷爱自由、忠于传统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康有为、孙中山,都把“大同”思想看成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

在欧洲,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理想国》,提出正义、美德、贤人政体。主题是国家管理,其内容丰富,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十九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我们要信仰、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以上就是我对《礼记》主要思想内容的归纳和理解。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唤起读者学习经典的兴趣,认识经典的魅力。不当之处,恳祈指正。

二0一八年八月六日于兰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