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是谁是什么关系(二王的异同你知道吗)

书法这门艺术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感悟,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但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书学史上也是众说不一,褒啊贬啊从来就没消停过!那么王家这爷俩在书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二王是谁是什么关系(二王的异同你知道吗)(1)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1、“内恹”与“外拓”

“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恹”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正“内撅”,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撅、外拓”的意义,“内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筲窥》)。用“内撅”、“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计: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撅”也能'外拓”,但是“内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撅’,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2、技法来源不同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人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二王是谁是什么关系(二王的异同你知道吗)(2)

王羲之·初月帖

3、草书连绵不同

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连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二王是谁是什么关系(二王的异同你知道吗)(3)

王献之·鹅群帖

4、骨势不同

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撅、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二王是谁是什么关系(二王的异同你知道吗)(4)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

5、媚趣不同

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出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媚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二王是谁是什么关系(二王的异同你知道吗)(5)

来自 赛大家集字书法字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