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经常谈什么(老生常谈无人再谈)

老生经常谈什么(老生常谈无人再谈)(1)

黑夜之后必是黎明,这是真理。人类文明可以永存,这是梦想。

每一次科技巨变都会引起新的讨论,“人何以谓之人,以及人如何适应新科技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对于科技产品的好奇心好似永不会匮乏、殆尽,最多不过是从十年前对智能手机的热爱痴迷转变为如今对电动汽车、无人机、VR等新科技领域的移情别恋。但不难看出,我们的取向,永远都在大科技领域,这份难得的专一与长期,真叫我等文字爱好者羡慕、嫉妒、不解和无奈。

忽然意识到,在我可触及的世界、可接受的信息圆圈中,几乎已难以看见人文社科领域出现什么“惊为天人”“空无绝后”的“更新升级”。无论如何主观降低对人文社科领域新生产物生产周期和频率的预期,也不难发现,好似在近20年并没有什么新兴的重大理论、重要观点,可以对人类社会产生震荡,甚至一阵涟漪。

在这个世纪,作为人类两大文明的“科技”与“人文”,显然已严重失衡,“并腿走路”早已是一句梦话。我们好似愈发开始接受或是认定“科技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一客观真理,或者换句话说,好似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作为人类的我和你,好似生理反射已经被驯化成“不过是技术还有局限性罢了,相信下一代优化升级就可以hold了”。

相信你也不难发现,各行各业无不在倡导数字化发展建设,好似只要全社会、各要素实现了数字化,我们便可以顺利步入人类终极社会。未曾料到,原来“乌托邦”里,除了人类,皆可代码,甚至人类也可以部分代码化。

我对这一想法感到恐慌,但又好似无能为力。毕竟仔细想想,现如今连平民百姓可以发声的平台也不过是代码组成,书籍、杂志、报刊等“旧东西”,只不过就像我这等文字爱好者一般,残忍地苟活而已。我想说的是,我以为,如果大科技领域想要彻底垄断或者泯灭这些“旧东西”,相信那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挂饰”仍可有一丝生存空间,不过是大科技们一心只顾着自身的迭代升级,不得空顾虑我们这等“残羹剩饭”。或许它也认定,无须亲自出手,人文终会自然消亡。

我天真地以为,人文与科技本应是对“孪生子”,相生相长。却忘却了,“孪生子”本身就是一对天然的“竞争者”。为了自身可以健康茁壮,抢占另一半的资源和养料,就是“孪生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赋”。

我感到困惑,好似常常听闻社会呼吁“人文社科要去适应科技发展,人民群众要持续提高技术素养”,却从未听闻“科技要符合人文规律,不得野蛮生长”。或许过去我们常提起,但不可置否,如今已寥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