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滋味的句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温暖的记忆)

风,吹醒了冬眠的花朵,唤起了打鼾的蝴蝶。小鸭子“嘎嘎”叫着游下水,仿佛在对低垂的柳枝说:“你好,你好。”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孩子们纵然戴着口罩,无法相聚,仍能敏锐地感受到盎然春意,收获小小的惊喜。隔楼相望的朋友,微信传递的笔记和期盼已久终于绽放的山茶花,都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温暖的回忆。

关于成长的滋味的句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温暖的记忆)(1)

归来·花开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1)班石嘉禾

关于成长的滋味的句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温暖的记忆)(2)

打开窗子,一阵夹杂着花香的暖风扑面而来。院子里的迎春花早已绽放,满眼都是属于春天的勃勃生机。可就在这么一个美丽而舒适的春天,我们因为一场疫情的突袭,无法相聚。

周六偶然得空,全家游览了一次凤凰岭。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台阶往上爬,把明媚的阳光披在身上,把随风纷纷飘落的杏花瓣戴在头上,把山上突兀的岩石踩在脚下。只是,人人都戴着口罩,无法看到脸上的微笑。

春天,本不该是这样。春天的盎然生机不该只有蓝天、碧草和绵绵的细雨花香。我站在山水之间,眼前满是人们蒙在脸上的、五颜六色的口罩。在疫情阴霾之下,人们虽然无法尽情享受春天,但也不愿辜负这春天。

雾笼云归,转眼间,当我沉浸于春天的无限美好之时,当我感叹于人们对美的执着追求之时,太阳,已在默默地西沉。她将片片金黄洒在山巅,为人们留下明媚。我看着山尖上那簇光亮,看着山坳间盛开的杏花,好像突然明白了。

春天每年都会归来,繁花适时便会盛开。我想,这漫山遍野的盎然春意,也在等着我们归来吧!草长莺飞,嫩柳刚抽了新芽,杨树刚长出枝丫,几只苍鹰在蓝天白云间翱翔,大自然的春天需要的只是我们去发现它,走近它。伴着每一个金黄的日落,伴着每一个浪漫的日出,我们总会等到春日归来,等到繁花盛开,等到一切带着美好和希望,归来。

联想到在抗疫一线奋斗的人们,北京市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圆满完成任务,伴着满城春花归来。打开关闭已久的窗子,偶然出游,便发现春日如此美好。我们期待这场疫情能早日过去,盼望阳光能透过云层照下来,直照进人们的心里。

春天,有舞姿婆娑的细雨,有默默伫立的青山,有跳跃欢腾的山涧,有你我在一片繁花似锦中归来,再走向郁郁葱葱的未来。

指导教师 王爱红

隔楼相望

171中学怀柔三中初二(10)班王博琛

关于成长的滋味的句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温暖的记忆)(3)

上完网课,走到窗边向外眺望。楼下,几棵柏树泛着绿,土地上也有了绿色,充满生机,好像在暗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接近胜利。这时,阳光斜斜地射入对面楼房的一扇窗,一个身影跃然出现。他扭扭脖子,伸伸胳膊,伸伸腿。那也是一位学生吗?他也刚上完网课?

我默默地望着他,充满了好奇。我的手抬起来,想和他打招呼,但很快又放下。我知道他没看到我,我们交流不了。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这是我为了让自己养成好习惯而设置的铃声。我又看了一眼对面,人影没有了,准是也回去上“课”了。

40分钟的答疑,大家讨论得热烈而投入。

下“课”了,我又望向对面,他没有出现。

第二天,天阴沉沉的。一天的网课结束后,我又走到窗前,这时我看到的不是他的身影,而是他的头。他似乎也看见了我,把头伸到窗口,用手围成大喇叭的形状,仿佛在大声喊着什么。

他似乎在喊:“你上完课了吗?这几天过得怎么样?在家里无聊不无聊?”我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反正激动地点着头,用力地点着头。他又指指手机,仿佛要和我交朋友。我的头如捣蒜一样点着,在窗前站了很久。当晚,我拜托妈妈去要他的联系方式。

第三天,妈妈上班回来,递给我一张纸条,她说:“这就是你昨天说的那个新朋友的电话。”我一步跨入房间,走到窗前,看到他正在等我!我掏出手机,拨通号码,里边响起浑厚的声音:“哥们儿,还好吧?”我不知道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内心还有一点儿想哭的冲动。或许是很久没有和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了吧,现在即使隔楼对话,也让人如此激动。

我太怀念学校了!怀念老师和课堂,怀念和同学、朋友一起打闹的日子。现在即使被老师批评一顿,我也觉得幸福。

或许,在家学习,我的自律可以让我学到同样的知识,但是不能消泯我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宅家两个月,竟然隔楼交到一个朋友,真是太幸运了!我单调而枯燥的日子顿时被友情渲染成的彩虹照亮。

我们相约每天下午同时在家运动。只要时间一到,两扇窗前就会各有一个锻炼的身影,他们和着手机里相同的音乐节奏,一起律动着。

指导教师 王桂云

湖边遐想

北京市第171中学初一(4)班 张睿清

读书不觉春已到。我已经两个月待在家里没有出门了,假期前制定的跑步计划也泡了汤。随着疫情好转,我决定尝试恢复锻炼,戴上口罩去公园跑步。

一出门,清风扑面而来。我竟从枯枝败叶的冬天,一下子进入了嫩芽初出的暖春。行人多了不少,大家仍然戴着口罩,但人们的步伐不再匆匆,走在春天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啊!

进入公园,柳树已经完全绿了,那微微发黄的嫩绿给人一种清新透亮的感觉。杨树还没有被春天染上翠色,只在向阳的树梢,星星点点地有一些嫩叶。沿着湖边跑,不时听到喇叭里播放“请各位游客戴好口罩,保持三米以上安全距离”等提示。我不由得捏捏鼻子上的口罩,生怕一个没留神,就让病毒乘虚而入。

湖边种着一排玉兰树,玉兰花还没开,只能看见枝头大大小小倔强的花骨朵,白中泛着棕色。此时的玉兰花没有树荫里盛开的迎春花那样灿烂,更没有蜜蜂、蝴蝶围着它团团转,好像不太引人注意。玉兰花的花期不过一个星期。但我知道,在好多花朵之中,玉兰含苞待放的时间最长,似乎是在积蓄能量,等着春天最需要它们的时候再尽情开放。想到这儿,我的脚步慢了下来,不禁多看了几眼这矗立在树群中的玉兰。

终于跑到了湖心,这里热闹了很多。人们虽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都在运动。有人在打羽毛球,有人在踢毽子,还有人在跳绳,大家其乐融融。我仰望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远眺波光粼粼的湖面,尽情享受暖暖的春光。

站在桥上,只见湖中一群鸭子缓缓游过,不时“嘎嘎”叫上几声,再扑腾扑腾翅膀,弄出层层涟漪。我猜,看到寂静了两个月的公园有了人气,它们也很开心吧。

万物已然复苏,希望正向我们走来。我相信,抗疫胜利之日已经不远了。

指导教师 洪晔

人间清欢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二(8)班付高畅

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闲暇时,再次打开那本翻了许多遍的《人生最美是清欢》,不由得心生感慨:我曾经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有许多时间,放下课业,过过“清欢”的生活;可当我真正在家日复一日地品茗赏花时,却很不适应,甚至开始烦躁、情绪低落。幸好,还有那人、那花和那狗陪伴我,让我慢慢打开心结,在这被新冠疫情笼罩的“柳暗”中,看到一片耀眼的“花明”。

那人,温暖心田

那天,正当我为无法回学校而伤感时,手机里突然传来一条消息,是一位同学提醒我该交作业了。我拿着手机,心里很感动。虽然疫情让我们不能见面,但同学之间的情谊没有改变。

自那以后,我们每天都通过微信沟通。每天下课,我们都会谈论课上未理解的问题,课后互相给对方发笔记。笔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同学情谊。每收到一篇笔记,我心里都暖暖的。一天晚上,那位同学发来了自己的画,还邀请我一起画。于是,此后每一个写完作业的晚上,我们都一起画画,互相切磋画技。虽隔着屏幕,隔着距离,我也从那位同学身上感受到了温暖。

那花,绽满枝头

暖春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山茶树。一夜之间,干枯的枝条上钻出许多粉红色的花苞。小院里的这棵山茶树已经连续两年只结花苞不开花了。今年却不一样。清晨醒来,我望向墙角,一朵山茶花竟然悄然开放。我惊叹:这花怎么开了?!姥爷告诉我,万物皆有灵,她可能是看今年这场疫情让我们有些消沉,就把积蓄的力量展示出来,开出漂亮的花来鼓舞我们了!

一天又一天,山茶花越开越多。那天中午,我走出屋门的一刹那便嗅到浓郁的香气,不禁向墙角望去:山茶花开满枝头,开得那么灿烂,香得那么沁人心脾。我心中的烦闷顿时被浓郁的花香赶跑了。凝视着花瓣,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抗疫胜利的希望。

那狗,依旧活泼

每天下课,走出屋门,踏入院子,迎上来的便是我家的两只狗狗。它们不论严寒酷暑,总会陪在我身边,用轻柔的毛发蹭我的腿。而我每每看到它们,就会忘掉心中的苦闷,陪它们玩耍。疫情期间,出不了门,两只狗狗就是我在家最好的伙伴。它们陪着我,让我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过得快乐而充实。

那人,那花,那狗,是这个春天陪伴我的精灵。我知道,我们波澜不惊的日子背后,是无数抗疫战士的悉心守护。正因为有了他们和这一切,今年的春天变得格外温暖。

指导教师 付红

校园里的梧桐树

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五(4)班王馨懿

关于成长的滋味的句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温暖的记忆)(4)

往年此时,每当夕阳西下,校园里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从食堂飘来的阵阵饭香。此时,同学们正在那棵大梧桐树下谈天说地,追逐嬉戏。

想念你,校园里的大梧桐树,因为你见证了我的成长。

一年级时,懵懵懂懂的我踏入这座美丽而温暖的学校,第一次见到这棵梧桐树,它还不像现在这么茂盛,它的枝丫还都那么稚嫩。

五年了,梧桐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照料下,变成校园里独特的风景。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子,叶片在阳光照耀下像翡翠一样透亮。夏天,它像一把大伞,将跑得满头大汗的我们轻轻笼罩,生怕我们中暑。秋天,它累了,叶子飘落下来,像是让我们拾起夏天的记忆。冬天,有雪的日子里,它会披上洁白的衣裳,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

梧桐树,你还好吗?我想你了⋯⋯

2020年,本想过一个放飞自我的寒假,殊不知病毒悄然来犯,让我们的假期如此奢侈而漫长。已过开学季,校园便成了我梦中常常想起的地方。妈妈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常常梦见那棵梧桐树,梦见自己在梧桐树下,和同学们谈天说地,嬉戏打闹。

听,耳畔传来梧桐树叶轻轻的摇摆声,它仿佛在告诉我: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

指导教师 聂拥军

“微”生活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3)班黄鑫瑞

近年来,社会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生活已经无处不在。

人们的工作日益繁忙,完成公事的时间尚且不够,很难将大块时间分给私事。于是微博、微信等“微社交”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增进了人们的感情。人们只要在完成工作、学习之余花上几十秒,便可与人交流,获取信息。以前动辄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见面的人,现在随时想聊就聊。“微社交”增进了远隔万里的人们的感情。

微小说和微电影也是“微”时代的产物。一些短小精悍的剧情可以迅速打动人心,也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与道理。作品的好坏无需用长度去评价,历史上不也有很多精彩的短篇小说打动人心吗?既不占用大量时间,又能使人从中获益的作品是“微”时代的积极产物。

有人认为,“微”时代让我们思想变浅、语言变短、眼界变窄。我认为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些偏颇。

我们欣赏和使用“微”,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了愚公移山的执着精神,忘记了厚积薄发的工匠精神,忘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我们只是希望很好地利用“微”的长处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微”可以让有价值的事情更加凸显出来,这有助于人们总结经验,获得新思想。“微”也让语言更加凝练,人们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情感。“微”还可以让媒体生产出更加短小精悍的新闻产品,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海量信息。“微”这么有用,不用岂不可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