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趣味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引发一阵舆论旋风,入选语文考卷文学类阅读理解的作家作品,也会遭遇作家本人的各种有趣回应。

高考语文趣味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1)

绘图|刘阳

湖北考生考过哪些作家的作品?作家如何看待自己作品被选入?命题参与者和阅卷参与者又是怎样理解文学类阅读文本的呢?今年高考到来之前,楚天都市报记者梳理了近10年来的文学类阅读理解文本。

这些年我们考过的作家作品

湖北2016年回归高考全国卷,在此之前,湖北有十多年的高考独立命题权。对比此前湖北卷和全国卷,湖北卷文学类阅读理解基本上以散文为主,而全国卷以小说为主,分值25分左右。湖北卷和全国卷所选入的文章,以国内作家作品为主。入选文章既有如老舍、孙犁、季羡林、徐志摩、汪曾祺、贾平凹、熊召政、刘震云、阿城、李锐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非知名作者的作品。

2007年-2016年,近10年湖北考生考过的作家作品,依次节选自——杨闻宇《日月行色》季羡林《雾》杨振声《书房的窗子》熊召政《烟花三月下扬州》汪曾祺《才子赵树理》罗琅《耳边杜鹃啼》徐志摩《罗曼·罗兰》墨中白《六指猴》彭程《头脑中的旅行》李锐《锄》(2016年为全国新课标I卷)

2012-2016年全国卷近5年来入选的作家作品

2016全国新课标I卷 李锐《锄》

2016全国新课标Ⅱ卷(美国)迈尔尼《战争》

2016全国新课标III卷 贾平凹《玻璃》

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 李德霞《马兰花》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刘震云《塾师老汪》

2014年全国新课标I卷 叶紫《古渡头》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刘庆邦《鞋》

2013年全国新课标1卷(阿根廷)莱·巴尔莱塔《喂自己

影子吃饭的人》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阿城《峡谷》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老舍《马裤先生》

2012年全国大纲卷 孙犁《听朗诵》

还有哪些文学作品适合 入选考题

武汉二中语文教师付鹏图畅想推荐

1、[加拿大]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及其他

2、莫言《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4、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著名作家神回应“被选中”

不光是湖北卷、全国卷,还有此前各个有独立命题权省份的高考卷,都选入了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对“被选入”,看看作家们怎么说。

刘震云:把我这样的作品分析好,能得25分

刘震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部分内容《塾师老汪》入选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值为25分。刘震云听到这个消息后,发挥他一贯的“段子手”话风说:“证明中国高考的卷子确实在不断进步,把我这样的作品分析好,能得25分。”

迟子建:觉得很讽刺,当年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

去年底,迟子建来武汉讲学曾回应过作品入选高考试题一事。她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讽刺啊!当年我的作文只考了5分的!”她还笑说,有一年她看到一名考生的微博这样写:“迟子建,你把我害死了,我今天高考,要归纳你文章的中心思想,你那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嘛!”迟子建认为,选入高考语文卷的阅读材料是她作品的摘选,原文美感会被破坏,她更希望大家去读她的散文和小说原著。

余华:害得一批可以进北大清华的学生进了北师大

今年4月,余华来武汉讲学,同样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说,《18岁出门远行》不知怎么进了广东省有一年的高考语文题,结果让一批可以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只进了北师大。这话把当时同样受邀前来讲学、坐在台下的北师大教授张清华惹得大笑。余华说,他后来去搜广东一些高三语文老师的教案,对《18岁出门远行》一步一步分析,“但让我考,肯定不及格,因为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审美体验不存在标准答案

根据历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语文)》的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是考查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它对应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

不同于客观题,这类主观题如何评判一直都有争议。作家周国平在新书《对标准答案说不》中,收集了55篇被收入到中小学课本和考题的周国平文章,自己对作品进行了解答,大意是阅读理解不能靠标准答案。

记者为此采访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诗人剑男,他过去曾多次参加高考命题。剑男说,严格意义上说,在高考的文学文本阅读中只有客观题是强调标准答案的,其它主观题只是提供参考答案。“考生有参考答案之外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予分数。”

剑男认为,一个作家写完他的作品后,这篇作品的命运并不是作家自己能够左右的。任何人对这篇作品理解都是对其意义的一个不断丰富,世界上所有名著的经典化都是依赖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不同解读,或同一时代、不同人的不同解读来完成的。比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作者本意是讽刺当时的英国议会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却被全世界人民读成一部儿童文学名著,即使斯威夫特能复生,恐怕也是无能为力了。

但为何大家会对文学文本阅读提出诸多质疑呢?剑男说,有考题就有答案,且中学的备考过程,老师会针对阅读理解来拆分考点进行训练,比如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本结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和概括文本主题等。他觉得这种拆分考点的命题方式,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是目前文学文本阅读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最理想的题型就是给出一个文本,让学生写一篇赏析文章。”学生可从形式到内容的任意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赏析。这样,一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思想情感态度、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体现出来。

武汉二中语文教师付鹏图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他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一个好的作家、一篇(部)好的作品,其生活百态,灵动不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是很丰富的,好比一个原始森林,是非常宏阔的立体的景观;而在三四个题目的方框里,基于答案条理性和规范化的需要,可能将如原始森林般宏阔的作品,当做一片规范简洁的人工林。但阅卷时会设计一定补救的办法。比如,参考答案之外,答出其他合理观点的可以酌情给分,尽量避免扼杀冤杀的情况,给学生创造分数上升途径。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