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诗三百首其十二送朱大入秦)

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唐诗三百首咸阳城西楼晚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三百首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诗三百首其十二送朱大入秦)

唐诗三百首咸阳城西楼晚眺

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有一则故事,在唐玄宗时代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早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举进士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20] ,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虽是杰出的诗人才子,但却不是适合从政的人。因此后来就索性纵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山水田园的风光和仕途的机会渺茫也使他有豁达人生,生死看淡的想法。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但还是纵情宴饮,因为吃了海鲜引发旧疾就去世了。

【词语解释】

1、朱大:人名,孟浩然的好友。

2、秦:秦朝时的都城,唐朝时称长安,现在的西安市。

3、游子:旅客,这里指朱大。

4、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 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地点在长安(今西安),唐朝时期贵族们的聚居地。

5、脱:解下来。

【全诗释译】朋友要到长安去,我身无长物,只有一把宝剑价值千金,我不是属于长安的人,而希望你能在长安闯出名堂来。送别的时候我解下宝剑送给他,以寄托我平生的一片心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孟浩然豪放慷慨的一面。

【个人感悟】从孟浩然的诗作来看,这只是一首小诗,但诗中的“赠宝剑”、“一片心”又有着浓厚的江湖侠客气息,激发人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仗义执言的想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