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性训练方法(不懂生理原理的训)

什么是训练原理?别说普通运动者了,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一头雾水,能够把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等训练原则当成原理的还算是好的,更多的人甚至把动作结构、组数次数间歇这些训练方法当做是训练原理。

循环性训练方法(不懂生理原理的训)(1)

这些早该被更新的运动训练早期发展表象认识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更新,反而随着运动人群数量的增长被更广泛地传播。

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体的秘密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运动作为一个以人体为根本的非自然现象,其原理根本不是所谓的发展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或者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这些被行业从业人员人常常挂在嘴边、外行听着专业看着高大上的名词,被视为训练原理的核心组成,却不知这些名词本身就是应该被重新定义的概念。

目前,在训练领域被广泛运用的许多基础概念定义,其实只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现归纳,和运动训练尤其是运动成绩之间还存在并不直接的因果练习,所以在运动本身发展到如今的高度时,这些概念的运用总是磕磕绊绊,似是而非。

训练原理一定是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特征的系统归纳,这才是引导训练的基石。

也许啊,我是说也许,那些成天说这上述名词的“专业人士”,知道这些名词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的比例绝不会超过1%,所以这百里挑一或者千里挑一的佼佼者成为体坛长青教头(也许这个猜测和结论恰恰解释了为何国内的某些顶尖运动员总是去国外某几个固定场所外训,而很少听见国外运动员来国内训练的消息),这还是以专业著称的专业队伍领域。

循环性训练方法(不懂生理原理的训)(2)

而面对社会大众,这种满口术语实则照猫画虎的情况可能更加普遍,这也导致了整个社会体育都处于一个低层级的运动技术和动作的模仿和重复气氛中。

诚然,动作和技术是运动的必然过程,是体育活动的必然表现,但对于大部分并不是为了争金夺银的运动锻炼者而言,原理的缺失导致整个运动过程都变成了训练模式,出现了运动表现(模糊化的运动成绩表达)和运动健康混为一谈的大环境。尽管从概率上看,运动锻炼身体是个大概率事件,但由于追求突破而导致伤病累累甚至威胁生命健康时,这概率不也也罢。而且如果认识到运动伤病在运动中的如影随形,还会有多少人去坚持运动呢?

回到文初提到的那几个名词: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协调、灵敏。这些随着近代体育发展而传承了近百年的“专业名词”,随着科学认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被深度解读,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运动的两个终点(运动健康和运动表现)中,这几个名词恰恰是支点,一方面延伸为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表现(运动成绩、技术发挥、体能储备),一方面是健康基础,即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更高能力体现。

然而,相比这些名词和运动表现的直接关联,和运动健康之间的关联则总是觉得让人雾里看花,其原因即使这些早期来自视觉效果及其衍生的归纳,缺乏与人体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变成了横亘在科学运动坦途上的海市蜃楼。

人体运动的奥秘来自人体解剖系统生理功能的综合性。同样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为什么会发展为不同的运动结果,表现为爆发型、耐力型、综合型等不同的运动能力以满足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同样的运动项目里,同样的训练方法和类似的运动能力,为什么就会有运动成绩(名次)的差异?同样的运动员,为什么在不同的教练手上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竞赛结果?

循环性训练方法(不懂生理原理的训)(3)

这些竞技体育中的谜团,不断地揭示当前占主流的运动素质理论(训练原理核心之一)存在瓶颈,亟需用生命科学的内容重新解读和构建。

动作结构、动作效果这些关乎训练的最基本出发点,从生物学的视野去看就非常清晰了:肌肉形态改变(训练手段)的根本是肌细胞结构的改变;肌肉做功能力的突破取决于能量代谢能力的限制;动作结构来源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协同;比赛是一个个人生理能力和信息处理的综合过程……

这些训练原理不仅适用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劲的技体育,对于目标是健康促进的社会锻炼人群而言,其指导意义可能更大。毕竟,相比发展成熟的竞技体育,普通运动者在训练方法、训练理念、训练条件、训练辅助、科医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的匮乏才是限制运动人群持续运动的主要原因。

现在一提起锻炼身体,就和运动挂上了勾,孰不知锻炼身体也有许多不同的分支,靠时间、运动量的堆积尽管能实现,但中途各种突发伤病或意外情况并不少见,科学运动并不是简单的距离、速度、心率等指标就能代表的。

申明:本文并不是反对当前的运动技术训练,仅仅是对基础训练部分提一些个人看法;对于运动项目而言,技战术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经验是不可或缺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