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山炮师长(家脉国魂告翁书)

有3位少将从东北中学走出,张英是其中之一。还有两人是:金振钟,辽宁海城人,考入北平东北中学初八级,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营房部部长;徐明,黑龙江阿城人,1932年考入北平东北中学,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1937年8月,经东中民先队介绍,张英和8名同学离开鸡公山,参加了八路军学兵队,从此张英与炮兵结缘。他曾在沈阳工作12年,是沈阳炮校的创建者之一。

长征山炮师长(家脉国魂告翁书)(1)

东中学子张英简介:

张英,原名张元礼,1916年生,辽宁盖县(今盖州市)人。1932年考入东北中学。1936年11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8月经东中民先队介绍,与8名同学赴临汾八路军学兵大队,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延安炮兵学校第二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二团政委、第四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炮兵1师副政委、政委。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19日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1师政委。1952年6月回国后,历任沈阳高射炮兵学校政委、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政委、沈阳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委、宣化炮兵学院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1970年起任吉林省军区政委,1985年离休。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告翁书

“明知夕阳时光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亲爱的父亲:

您离开我们已有7个年头,但您留下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想您时,我就会翻看一下。

您在书的前面写道:“回忆往事,仍历历在目,尽管我走的路是崎岖的,也是艰险的,但我既认准了目标,就奋不顾身、百折不挠、坚定地走下去。”您以“明知夕阳时光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您的勤奋也对得起您光荣的一生。

您对爷爷奶奶怀有深深的愧疚。1945年12月30日,您率延安炮兵学校第二大队来到抚顺,忙着搜集日伪军留下来的28门大口径高射炮和50余万发炮弹,您协调各方力量将这些物资抢运到牡丹江,没给国民党军队留下机会,您的东中同学、时任抚顺县委第一书记张澍和新宾县委组织部长庞然都帮了大忙。这些军事物资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大作用,甚至还用在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您感到很欣慰,这些从东中走出、跟着党走上革命道路的同学,已经成为新的东北力量。在途经辽阳时,您的学友、辽阳市副市长谷正荣还盛情接待了您,而当时的抚顺市市长李涛也曾在东中就读过。

直到辽沈战役结束,您才有机会回到老家,此时您已经阔别家乡有16个年头了。当您见到白发苍苍的爷爷时,他已经不认识您了。大爷向您解释:“自从你去了关内,咱爹就被汉奸向日本特务机关告密,说你进关去反满抗日了。以后伪满洲政府就把咱爹抓去了,逼着咱爹非把你交出来。咱爹一口咬定没有去北平的儿子,他就被关进监狱,受了不少折磨,花不少钱才托人把他保出来。打那儿以后,他的精神就不正常了。”奶奶则抱着您的头大哭了一场。您只在家待了七八个小时,就回到沈阳,投入平津战役的准备中。

您临走前告诉父母,您要随部队去解放全中国,等全国解放了再回家看望父母。1950年8月,您突然接到家中急电,告知爷爷病故。您当时正在丹东组织部队做入朝前的准备工作,无法抽身。您只能忍痛复电:“有军令在身,难以分身返里治丧,请家兄代办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只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奋勇杀敌,算是尽了大孝。

您节俭朴素了一辈子。1963年,我们一家老小都患了浮肿病。我们是因为在沈阳八一小学上学,学校伙食很差,家里又缺少营养补充,患上了这种病。您当时虽然已经是炮校政委,但也没搞特殊化,结果也因营养不良患病。而您持证买了一副猪肝,送给您的秘书的爱人,说是她刚生完孩子,需要下奶。而学员们则能吃上从黑龙江运来的粮食和狍子肉。

您在沈阳工作了12年,接触了很多在沈阳的东中校友,您曾对我说过:“我们部队从朝鲜回来以后,驻在东陵,看不到电影,我就去找文菲(与张英是东中同学)。他专管电影,他给我们拨来电影看,净看好片子。”

您甚至和东中的二代都有接触。2011年10月29日,薛明侄子薛光辉来拜访您,你们拿着一张照片回忆东中往事。那时您患脑出血刚出院,怕激动,但您还是亲切地与他会面。您对东中是有感情的,对东中后代同样有感情。在您的回忆录中,有很多篇章是对东中的回忆。

您给我们起的名字都是您战斗过的地方,湖北、松江、沈河、沈东、宁生,尽管长大后我们有的改了名字,但您尊重我们的选择。正如您自主选择了一条跟党走的革命道路,您也相信我们的选择。

您的儿子:张强

2022年9月17日

人物志

同学情谊,有时感人催泪

1932年7月,张英从老家来到北平,经同学赵春澧帮忙,入东北中学。赵春澧领他见了代校长王化一。王校长问他为什么不在老家继续读书?他说:“县立中学已经停课半年多了,就是复了课,我也不愿继续留在那里上学。我是不愿当亡国奴才跑到关里的,我愿意在东北中学读书。”王校长说:“好吧,你到何老师那里接受考试,再根据实际水平编入适当的班级。”

长征山炮师长(家脉国魂告翁书)(2)

全家福。

考试时,何老师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和一道代数题,张英都答对了。还有一道作文题,题目是《东北知识青年的前途》,张英写道:“东北知识青年仇恨帝国主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立志勤奋学习,锻炼一身文武才,将打回老家去,收复国土,驱逐日寇。我们永远要民主,要自由,坚决不做亡国奴。”何老师批阅考卷后表示满意,把他分配到初中二年级班。

在这个大集体里,同学们同为东北流亡青年,抗日热情都很高。同班同学程式兰非常热心于抗日救亡活动,是东中女同学中威信较高的一个。她思维敏捷,善于辞令,宣传抗日救亡,令人感动、信服。她向同学们说:“打内战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给日本人造成可乘之机,打了几年内战丢了东三省,再不停止内战将会丢掉华北,甚至有亡国的危险!”她后来成为东北中学民族解放先锋队领导人之一。她于1937年到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担任晋东南黎城县委书记,在日寇进攻太行山根据地时牺牲,年仅25岁。

还有他的同桌程琪,大他六七岁,是班上最大的学生,向他宣传了不少进步思想,对他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启蒙作用,后来他才知道,程琪是中共地下党员。1933年8月,程琪被国民党宪兵三团逮捕,关押在南京的中央军人监狱,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我党保释出狱,后到延安中央党校任组织科副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国家计委副主任,名字改为杨英杰。

同学们因远离家乡,患难相助,终日学习、生活在一起,互相间关系密切。特别是在抗日救亡中志同道合者,更是亲如兄弟姐妹。

1934年夏天,因饮食不卫生,学校流行痢疾。张英患痢疾一个多月,体重大减,骨瘦如柴。同学们对他多方照顾,还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为他买药。有同学为他讨了一个治痢疾的民间偏方,买了一些北平南口出的柿饼,到食堂用香油煎好,他一次吃一个,一天吃三次,连续吃三天。这个偏方对他的病疗效显著,他吃了十几个油煎柿饼后就痊愈了。同学们对张英和其他重病号,经常打水送饭,嘘寒问暖,等他们身体恢复后,还帮助补习功课,情谊之深,有时感人催泪。

抗战宣传,联络各方力量

1935年暑假,东北中学迁校到鸡公山。经历“二·一九”学潮后,东中的政治环境大为改善,抗日救亡宣传进入高潮。1936年下半年,张英所在的高六班升入三年级,成了全校最高的班,也是最有政治影响的班,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加入了“民先”,张英也在其中。

长征山炮师长(家脉国魂告翁书)(3)

1949年4月,炮一师参加太原战役作战。在战役发动前夕,张英在炮一师全师连以上干部会上宣布作战动员令。

除了在校内宣传抗战,在高六班同学带动下,全校还组织了若干个抗日救亡宣传小组,到外地深入到群众中广为宣传抗日思想。有一个宣传小组由张英带领,他和同学们沿平汉线铁路南下,到广水铁路小学和信阳师范学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在广水镇宣传时第一次登台演讲:“父老兄弟姐妹们,我们是东北中学的流亡学生,我们已经失去家乡5年了,日本鬼子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悲惨和痛苦,请让我借这个机会讲一讲我对抗日救亡的感受……”由于广水铁路小学、信阳师范学校紧密协同东北中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使平汉线南段直到江岸的广大地区的政治空气日趋活跃,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青年的抗日爱国热情日益高涨。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部队到学校收缴了枪支,并密谋抓捕进步师生,学校决定让部分进步师生暂时离校躲避。张英回到北平,入东北大学补习班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同学丛润滋(又名丁丹),通过丛润滋,他和北平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接上了头。

1936年12月26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声浪日益高涨的时刻,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决定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我党力量和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的南方,加强民先队的组织建设。

1937年四五月间,丛润滋向张英传达民先总队部的意图,叫他迅速回东北中学加强东中民先队的工作,把鸡公山、广水镇、信阳城等地的抗日救亡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并把进步的爱国青年吸收到民先队组织中来。丛润滋说,他随后也要回到东北中学去。

回到东北中学后,张英积极传达民先总队部指示,并备战全国高中毕业会考。七七事变后,丛润滋从北平来到东北中学,传达北平民先总队部关于动员爱国知识青年踊跃参军的号召。经过民先队队员们酝酿和积极做工作,在东北中学出现了投笔从戎的热潮。

参加八路军,成为炮兵少将

1937年8月中旬,张英、丛润滋等9名同学离开了鸡公山,去山西太原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经过千辛万苦,他们在临汾城找到了组织。进城后,他们首先找到了当地的东北救亡总会,总会负责人恰是同学李快的哥哥李华春。李华春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们,听到他们介绍的沿途经历,李华春笑着说:“你们有志气,行动不凡,富有戏剧性,是很好的小说题材。”在李华春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民先总队部负责人李昌,随后找到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1937年9月,张英在临汾城西刘村镇参加了刚刚组建的八路军学兵大队,并于当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从学兵队结业后,张英被分配到新成立的炮兵团,从此开始了30余年的炮兵生涯。抗日战争时期,张英历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延安炮兵学校第二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二团政委、第四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炮兵1师副政委、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解放太原、衡宝等战役。

1950年10月19日,张英任志愿军炮兵1师政委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6月回国后,张英历任沈阳高射炮兵学校政委、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政委、沈阳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委、宣化炮兵学院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1970年起,张英任吉林省军区政委,1985年离休。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