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1)

幼儿数学启蒙,“数感”的建立尤为重要。

什么是“数感”?

引用《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110版)》: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简单的说,数感是理解数,理解抽象和具象之间关系的能力。所以,即便是能从1数到100,但是不能理解什么是”1“,什么是”100“,那也不能叫做有”数感“,只能叫做会数数,这对数学思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数感是数学启蒙的基础。只需要一套自制的手写数字卡片和一盒某宝20元一盒的雪花片就能搞定。

我把盘铭哥时设计的雪花片玩法总结了一下,这些方法,对刚开始启蒙,或在四则运算中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有帮助。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2)

一 数与量的对应

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是进行四则运算的基础,孩子对数量关系理解不透彻,可能会出现以下N种问题。

1 能认数字,能数数,但无法对应数字和数量

比如,看到“123”都能认,但让他数“5个苹果”却不会。

练习方法:

在数字卡片下摆放对应数量的雪花片。如果孩子一开始不会摆放,由大人带着,熟悉之后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

常规模式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3)

△在数字下方摆放对应数量的雪花片

找茬模式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4)

△故意摆错,让孩子来纠正错误

一眼识数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5)

△按5以内、10以内、20以内进阶练习

2 能流畅的数数,但无法从某一个数开始数,或者无法完成“2、3、()、5”这类数序推理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理解数的递增关系。

练习方法:

数字下方摆放对应数量雪花片,摆放形式如下,引导孩子观察相邻数“ 1”的规律,这一结论最好是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6)

数序推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正序到倒序,从连续数字到间隔数字的关系来设计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7)

3 能比较两堆实物的多少,但无法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

两个原因

一是“数”与“量”的对应关系理解不透彻;

二是“多少”和“大小”的概念模糊。

对孩子来说,“大小”是形态上的具像概念,例如“大象大,蚂蚁小”,而数字的“大小”与实物的“多少”对应起来,这其实已经是抽象化的概念。如果孩子的数量对应掌握得很好,那么数字大小的比较不用着急。

练习方法:

估算两堆雪花片的多少,再通过数数去验证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8)

3堆以上雪花片,先估算,按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排序,最后通过点数验证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9)

以上练习方法,是基础玩法,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玩游戏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个性来设计游戏。

例如,比较多少,可以设计成幼儿园给小动物发饼干,可是老师发错了,有的小朋友多,有的小朋友少,你来看看哪个多,哪个少呢?少的小朋友我们要给他多发一些。

数与量的对应非常重要!在开始一切计算之前,一定把这个基础打牢,所谓的“数感”,就是靠这类看起来简单的练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10)

二 加、减法

感知加、减法,一定要借助实物。对思维还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来说,借助实物非常重要,不要过早刷题,用练习题来代替实际操作,得不偿失。在实际操作中,孩子得到的感受是具体的,有利于构建最直观的数学模型,操作的过程还会运用到推理等数学思维。

加、减法这部分包含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实物感知数量的增、减;第二步,引入数学运算符号。

1 通过实物感知数量增减

基础版(两两相加、两两相减):

场景演示:小兔子现在有5块饼干,我现在又给他了2块饼干,小熊现在有几块了呢?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11)

进阶版(3个及3个以上的数字连续加、减):

场景演示:小松鼠的仓库里有10块饼干,早上被一只老鼠偷走了3块(让娃拿走,清点剩下的数量,再说下一步),下午又被老鼠偷走了2块(让娃拿走,清点剩下的数量,再说下一步),晚上老鼠又来偷走1块饼干,那仓库里还剩几块饼干?

逆向思维版(让孩子根据实物变化来描述过程):

场景演示:我给小猫发了3块饼干,接下来小猫的饼干数量要发生变化了,看好咯(不再语言描述,动手给小猫加上2个饼干)。好了,刚才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孩子描述过程:小猫本来有3块饼干,后来又给了它2块饼干,现在它一共有5块饼干)

2 数字的分解与组成

将10以内的数字拆分成2个或2个以上的数字,能进一步理解数的构成,建立基础的加减法模型。

场景演示:这里有4朵花,我们把他们分到2个篮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拆分完之后总结成图示的样子,并提问孩子:4可以分成几和几?练习熟练,引入加减法概念之后,孩子能够快速提取模型,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水到渠成。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12)

3 引入加减运算符号

通过实物感知加减法之后,引入加减运算符号,让孩子理解运算符的含义,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一过程水到渠成,只是记忆和熟练的过程。

一次计算:

场景演示:地上有1朵花,一阵风吹过,掉下来了3朵花,现在有几朵?我们用算式怎么表达呢?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13)

多次计算:

场景演示:池塘里有5片荷叶,早上被人摘走了1片,下午被人摘走了2片,现在还剩下几片?我们用算式怎么表达呢?

三 乘、除法

乘法表当然需要背,但不是现在,幼儿数学启蒙,一定不要脱离实物感知。

除法(平均分):

场景演示:

下午茶时间到了,我们有6块饼干,现在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呢?(解释“平均”的含义:每个小朋友的饼干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雪花片的最好玩法(培养数感)(14)

乘法:

最基础的玩法就是每N个摆一排,摆N排,让娃数一共多少。可以编个小故事来引导。

这两个练习做了之后,铭哥也是会自己总结,“3个2就是9,6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跟加减法类似,实物感知够了,剩下的只是引入运算符号的含义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