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跟谁争霸(说说项羽其人)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结尾,分析了项羽经国的失败之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而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项羽跟谁争霸?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项羽跟谁争霸(说说项羽其人)

项羽跟谁争霸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结尾,分析了项羽经国的失败之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而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其实,司马迁对项羽失败之因的分析并不全面。下面,结合《项羽本纪》的具体内容,谈谈个人见解。

从总体上看,项羽确为人中英杰,这是早已被历史所承认的不争的事实。他性格耿介,粗旷豪放,行为大器,果敢勇毅,多能决断,赳赳勇武,名冠时人,在当时,绝没有第二个人可堪为俦。然而,在这些优点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致命的弱点,从而使之失去了执掌乾坤之资质,终于被人五分其尸。

那么,在项羽身上究竟存在着哪些致命的弱点呢?

第一、少心计,不任智慧。当项羽看到秦始皇游会稽时,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率直之情,跃然纸上;而刘邦在咸阳见到赢政时却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尽管“刘项原来不读书”,但其智识之优劣可见一斑。刘邦欲王关中而招致项羽愤怒,终因项伯斡旋而转危为安。当刘邦见项王时,只淡淡的几句话,就弄清了身边的异己为谁,项羽之胸无城府,暴露无遗。陈平为解荥阳之围,离间项羽与范增之计策,更见项羽之智不足。范增本为项羽军中智囊,忠心辅之,日月可鉴,羽亦尊之为亚父,后因陈平用计离间,羽遂疑之,终致范增愤然而去,郁郁而死。项羽从此失去了议决大事之擎天臂膀,其事业也随之夕阳西下,气息奄奄。而刘邦对萧何、张良、陈平,甚至无名小辈所提出的建议,都能纳谏如流,择善而从。至于强弩之末时,项羽要求与刘邦单挑,一决雌雄之说,就更显出其智识孤危矣。

第二、失公允,任人唯亲。钜鹿战后,项羽威震诸侯,名为上将军,各位将领在拜见他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但在入关后的利益分配中,项羽私其党羽,封赏不公,致使人心离散,使初步形成的有利于自己的统一局面迅速分崩离析,西楚霸王之威势也成过眼烟云。真个是一时之胜在于力啊!

第三、 果于杀戮,不施仁义。项羽迷信武力,以为强大的力量可以征服一切 ,因此,在与刘邦等人的一次又一次军事角逐中,不行仁义,对所战之地的军民,动辄就坑之(活埋)、屠之。特别是钜鹿战后,一次就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其嗜杀之性,可以想见。至于其杀义帝之举,就更是贻刘邦对之讨伐的口实。最后,终于在世人皆不以长者视之的唾骂声中丧尽人心,兵败垓下,身陷大泽,被汉军五分其尸。

第四、感情义气,意气用事,纵容内奸。项伯为羽之叔父,本应全力支持项羽,并为其挡风遮雨,支撑危局,然此人却首鼠两端,明火执仗充当刘邦的间谍和走狗,出卖项羽的高度军事机密。项羽对此,非但不予追究,采取断然措施,或予以诛杀,或予以驱逐流放,反而以妇人之仁,对项伯言听计从,从而使刘邦数次化险为夷,为项羽的最终失败增加了一筹重重的砝码。在对待刘邦本人及其父亲妻子儿女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优柔寡断,悬而不决,拖泥带水。而刘邦恰恰相反,只要时机成熟,就会毫不犹豫地实施自己的计谋。如对待自己内部的奸细另类毫不手软,当知道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后,即立诛杀之。

通观项羽其人,不以天下为公,不行仁义之道,妄称匹夫之勇,党同伐异,纵容奸邪,虽勇冠三军而不用智,终致国破身亡。如此结果,绝非天意使然,实为人谋所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