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讲解(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三十六计第五篇并战计之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孙子兵法十三篇讲解?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孙子兵法十三篇讲解(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三十六计第五篇并战计之树上开花)

孙子兵法十三篇讲解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

  注释

  ①【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即使兵力弱小,但可以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这句话是出自语《易经·渐》卦,意思是指:鸿雁走到山头时,它丰满的羽翼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

  寓意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十分复杂,指挥战争的人很容易受到假象的迷惑,这时候如果能利用外界环境,巧妙布置假情况,迷惑对手,就能在战争中威震敌人,甚至击败敌人。

  【计谋解析】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转化而来的,原意是指不可能开花的树居然开起花来了,比喻很难实现的事情。也指树上本没有花,但是用彩色的绸缎剪一些和花形状一样的东西贴在树上,就好像树木开花了一样,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很难辨别出真假。这是一种以假乱真的欺骗术。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时,要善于借助各种外界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许多人只知道他勇猛无比,却不知他谋略也极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他在当阳桥上,喝退了曹操百万雄兵,为世人所称颂。殊不知,若没有他在桥后的树林中设下疑兵计,那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曹操的虎狼之师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田单,也善于利用各种外部因素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有名的火牛阵就是他的独创。

  计名故事>>>

  张飞独退曹操百万兵

三国时,曹操率几十万大军进攻樊城,刘备抵挡不住,被迫弃城向南逃走,当时刘军为了保护随军一起行进的百姓,行军速度相当缓慢。到了当阳时,被曹军追上,乱军之中,刘备的妻儿走失,刘备的猛将赵云单骑在曹军中杀进杀出,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往当阳桥方向奔走。他的背后紧跟着的是一队喊杀声冲天的曹军,这是曹将文聘引军追来。

  赵子龙回头观望的时候,只听见背后传来一声大吼:“子龙你先走,我来对付他们。”原来是大将张飞在此断后,他见赵云疲惫不堪,便急匆匆地从远处过来。

  实际上,张飞只带了二十几个骑兵,哪里有实力和曹军百万大军对抗呢。但是,当张飞看到曹军方向尘土冲天时,便心生一计,他命令所有的士兵在桥后的树林里砍下树枝,并绑在各自的马后,然后骑着战马在树林后面往返奔跑,好像树林中有大量的军队在移动。张飞则一人骑马,手持蛇矛,怒气冲天地立在桥上,看着飞奔而来的曹军。

  文聘率军追子龙追到桥前时,只看到张飞倒立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于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过了一会儿,曹仁、李典、夏侯渊、乐进、张辽、许褚等都率兵追到桥前,他们见张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都担心是诸葛孔明使的计谋,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一面稳住阵脚,一面派人火速报告给在后军的曹操。

  曹操听了,急忙从阵后赶来。张飞远远地看见曹军后军中的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猜到是曹操心里怀疑,要亲自来看看情况。张飞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音像巨雷一般,曹军兵将听了,都吓得腿肚子打战。

曹操急忙命令去掉青罗伞盖,转头对身边的将领说:“我以前听关云长说,他兄弟张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的头颅,犹如探囊取物。今天相逢,大家不可轻敌。”话音刚落,又是一声炸雷。桥上的张飞瞪着大眼睛又喊起来了:“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曹操见张飞这般英雄气概,怀疑是张飞背后埋伏着大量伏兵,心里开始发虚,准备撤退。张飞见曹操后军阵脚在移动,于是挺矛又喊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还没有喊完,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一头栽在马下,死了。曹操见状,回马便逃。曹军将领见曹操逃了,也跟着一齐向西奔逃。曹军一路上丢盔弃甲,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踩踏,死伤无数。张飞看到曹军仓皇而退,也不追敢,于是赶快召回骑兵,把当阳桥拆去,回头与刘备会合去了。

  张飞用“树上开花”一计,吓退百万曹兵。可以说,他把这一计用的是淋漓尽致。

  计名故事>>>

  郭敬循环洗马计

  公元330年,后赵国荆州将军郭敬奉命去攻打东晋的襄阳城。但是,在襄阳城防守的是骁勇异常的周抚统领的精兵强将,郭敬去攻打襄阳,敌众我寡。于是,郭敬只好向后赵主石勒请求救援,但是石勒却说军队都派出去了,一时派不出援军,要求郭敬只防不攻,等过七八天再派出援兵。郭敬接到命令,满脸愁容,敌众我寡,万一周抚杀将出来,我们这么点兵力怎么顶得住啊!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妙计,先造声势,镇住周抚,让他不敢有攻出来的想法。但是怎么样做呢?“骑兵、战马,对,就来个循环洗马计!”

  于是第二天,郭敬传令一对士兵手持马鞭,把马成群成群地赶到河边,让马在河边喝水,在河里洗澡。时间差不多了就赶回去,过一会又赶出来,就这样循环,黑夜白天几乎都没有停过,同时郭敬又加强部队的纪律,防止有士兵叛变。周抚的哨兵发现了,赶忙一路狂奔向周抚禀报:“将军,不好了,郭敬的援军到了,而且数目十分巨大,他们不管白天黑夜都在给马洗澡,都没有停止过。马匹多得数不清。”

  这周抚虽然骁勇异常,但却很是多疑。听了报告,他心里开始不安起来:“援军到了?而且数量那么巨大,我怎么守得住?”于是携带家眷连夜出逃,直奔武昌而去,一些没有走的守城部队看到守将都走了,也都逃的逃、降的降,郭敬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地攻下了襄阳,回去向后赵主领赏去了。

  计名故事>>>

  忽必烈智擒纳颜

  纳颜是元朝的一个辽东守将,在公元1287年举兵反叛。

  忽必烈亲自带领蒙、汉骑兵三十六万,步兵十万由大都(今北京市)出发征讨叛军,忽必烈一路过关斩将,平叛到了一个叫撒儿都鲁(今内蒙古奈曼旗南)的地方,纳颜也亲自率四十万大军布阵在忽必烈部队驻扎地的附近,准备一举将忽必烈消灭。

由于当时忽必烈想加快行军速度,便将主力留在后面,自己只率一部分骑兵前来,没想到与纳颜的主力碰上。而且,纳颜的部将金嘉努等又率十万大军逼近忽必烈。他们和纳颜一道,将忽必烈的部队团团围住,只守不攻,想把忽必烈活活拖死。忽必烈的左丞相叫李庭,是一个汉人,精通兵法。于是忽必烈让李庭用汉军的战法进行防御。

  忽必烈的司农卿特尔格献计说:“敌我悬殊太大,硬拼肯定只有死路一条,现在敌军还没有发现我们到底有多少部队,我们可以用计虚张声势,这样,敌军很有可能自动撤退。”于是特尔格撑起天子伞盖,忽必烈稳坐帐中,与众臣饮酒谈笑,全然不像在打仗。而且还故意虚张声势,让敌军的哨兵发现。哨兵向纳颜报告后,纳颜亲自出来反复观察,看到忽必烈果然十分轻松,全然没有战斗前的紧张气氛。于是纳颜料定,忽必烈定然是有十分强大的主力埋伏,他坐帐中饮酒是诱敌之计。纳颜为了不上当,同时也怕忽必烈突然率兵杀出,连夜领兵逃走了。

  忽必烈的部将们早就有准备,一路虚张声势地追出来。同时李庭派出上千个火炮手偷偷潜入纳颜部队,出其不意地偷袭纳颜的部队,将纳颜的部队搅得更乱。忽必烈带领将士对叛军穷追猛打,一直杀到了失列门林(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这个地方,把纳颜抓住,并处死了纳颜。忽必烈成功地运用“树上开花”一计,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计名故事>>>

  田单即墨破燕军

  战国中期,燕、齐两国交战。燕国大将乐毅率领大军攻打齐国,一路势如破竹,半年时间,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齐国只剩下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这两座城了。乐毅乘胜追击,围困莒和即墨。

  莒和即墨各有一个人指挥。莒城是齐襄王;即墨城里的守将叫作田单,是齐王的一个远房亲戚,因为带过兵,所以大家推选他带领大家守城。亡国关头,莒城的齐襄王率领军民,上下一心,拼死抵抗,燕军一时间也没办法攻下来。

  乐毅领着燕军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三年之久,还没有攻下来。这时,燕国有人妒忌乐毅,抓住这个把柄,开始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一时间谣言四起,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因为乐毅不是燕国人,当然不会真心为了燕国,他这样做是想笼络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却非常信任乐毅。他对造谣的大臣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要做齐王,也是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这样说他的坏话呢?”

  燕昭王还特地派使者到临淄去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心里十分感激燕昭王对自己的信任,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齐王”这个封号。这样一来,燕昭王更加相信乐毅了。乐毅在军队中的威信也更高了。

  不久,燕昭王死了。燕国进入燕惠王时代。燕惠王做太子时跟乐毅有疙瘩,不喜欢乐毅。田单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个好机会,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先前是为了讨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没接受称号。

  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就要留在齐国做王了。要是燕国另派一个大将来,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燕惠王听了这个谣言,马上派自己的亲信,一个名叫骑劫的大将去取代乐毅。乐毅知道骑劫来了,对自己肯定没什么好处,就一个人逃回赵国老家去了。

  齐国守将田单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让自己的家属上前线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兵士的士气也很旺盛。田单深知骑劫根本不是将才,指挥不了燕军。虽然现在燕军强大,只要计谋得当,一定可以击败他。

  当时,两国的士兵都信神,田单利用这一点,要求即墨城里的军民每天饭前要挤出一点食物到门前空地上祭祀祖先。这样,成群的鸟雀赶来争食。城外燕军一看,觉得奇怪。接着,田单又让城里人传出话来,说齐国有天神相助,现在连飞鸟每天都定时朝拜。弄得燕军人心惶惶,非常害怕天神怪罪。

  紧接着,田单又派人放风出去。燕国兵将听到一些议论,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很仁慈,抓了俘虏还好好对待,齐人当然不用怕他。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有的说:“我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刨起坟来,可怎么办呢?”

  这些议论传到骑劫耳朵里,骑劫就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即墨城外齐人的祖坟都刨了。燕军这种残暴的行为点燃了即墨军民的怒火。他们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要跟燕国人拼死一战。

  田单还命人送信给骑劫,大夸骑劫治军的才能,表示愿意投降。又派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说:“城里的粮食已经用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将军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骑劫高兴地接受了财物,满口答应。

  这样一来,骑劫确信齐国已无作战能力了,燕军也认为用不着再打仗了,只等田单出城投降。

田单这时却在积极地做好战斗准备,他认为齐军人数太少,即使进攻,也难取胜。于是他想到一个冲乱敌军的法子,把城中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块画着稀奇古怪花样的被子,上面大红大绿。在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另外,选了五千名精壮士兵,穿上五色花衣,脸上绘上五颜六色,手持兵器,命他们跟在牛的后面。

  半夜里,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又惊又躁,低着头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勇士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城里,无数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他们在睡眼蒙眬中,只见火光闪耀,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一个个吓得魂飞天外,腿都软了,哪里还能抵抗?齐军五千勇士接着冲杀进来,一时间,燕军死伤无数。

  燕将骑劫坐着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哪儿冲得出去?结果被齐兵围住,丢了性命。齐军乘胜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起来了,那些被燕国占领地方的将士百姓,都纷纷起兵,杀了燕国的守将,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儿,那儿的百姓就群起响应。不到几个月工夫就收复了被占领的七十多座城,使齐国转危为安。田军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

  田单这一仗,善于运用各种因素壮大自己的声势,出其不意击败燕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