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车间寄语(幸福车间里的那些幸福事)

“幸福车间”,原来并不叫这个名,而是叫“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战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党委以“把扶贫车间建到贫困户家门口”的方式,大力发展扶贫车间,以产业发展倒逼技术下乡改变贫困村的生产生活。如今的甘南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3月,泰来县的“扶贫车间”统一“升级”为“幸福车间”。现在,江桥镇有6个幸福车间,吸纳了192名群众稳岗就业,其中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5人,年人均增收都在5000元以上。

小柳编,编出希望和幸福

一旁是成堆的处理得直溜儿的、摆放整齐的柳树条,不远处是20来个编好的柳条筐。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常水,背靠着墙,坐在特制的“凳子”上,残疾的左腿下架着小折凳。取条,上条……只见他双手熟练地编着柳条筐,一会儿功夫,筐就要拧沿儿收口了。

幸福车间寄语(幸福车间里的那些幸福事)(1)

今年59岁的常水,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幸福车间里的一名柳编工人。熟悉老常的人都知道,他每天都特别忙——

早上4点多起床,5点开始清扫公益岗划定片区的村屯卫生。吃完早饭,7点前赶到幸福车间上班。忙活儿一上午,中午到自个儿的修鞋店溜一圈,有活儿就接下来。下午1点, 继续回到幸福车间上工。到了晚上6点,下班回家。

这样的日子,老常已经过了两年多了。“有时候还加班呢,昨天就加班到晚上9点多。”记者问他,累不累?“不累!挣钱能累吗?”又抽出一根柳条编到筐上的老常笑着说。

来这儿上工之前,老常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穿着工作服,天天准点上下班。

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独自一人生活。因为腿部有残疾,行走不便,他仅靠着5.5亩口粮田的外包和一家小小的修鞋店维持生计。

2019年,柳编车间的成立,让老常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老常家离车间有点远,腿脚不好的他要是走下来,怎么也得2个小时。江桥镇党委副书记刘亚东便给他买了辆电动三轮车。“看,我还有手机呢,这也是镇里给买的。”车间有啥活儿就通过手机告诉他。

别看老常现在编筐麻利得很,可最开始,“学了半个月才学会,开始都不合格,全整秃噜皮了。”

现在,老常已经是车间里的版样师傅,编的筐质量是最好的。“编柳编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来块钱;公益岗每个月500元;修鞋店里,有生意时,一天也能挣个一二十块钱……”听着江桥镇幸福车间负责人李艳文帮他算的账,老常的嘴角忍不住往上翘了翘。

和老常一样,被柳编改变生活的,还有霍鸿飞。

霍鸿飞是柳编车间主任,家住江桥镇先进村的她,曾常年在吉林打工。2019年,柳编车间成立时,一次不经意的参观,让她把心彻底留在了村儿里。

她说:“每天和工友们说说笑笑间,就把手上的活儿编完了。家里农活儿忙时,还能回去帮忙。明天还得请假回去,家里刚插完秧。”

柳编自由度高,工作时间都由自己掌握,这一点让霍鸿飞很是满意。她算了算,最多的一个月挣了2800元。

幸福车间寄语(幸福车间里的那些幸福事)(2)

“务农、顾家、挣钱”“托起稳稳的幸福”,霍鸿飞背后墙上的红字,仿佛也道出了幸福车间里所有人向往的生活。

李艳文说,之所以选中柳编作为产业之一,是因为江桥镇以前就有柳编厂,很多年岁大的老人都会编点东西。另外,江桥周边还有天然的、丰厚的柳条资源。

幸福车间寄语(幸福车间里的那些幸福事)(3)

沐全园艺制品有限公司就是看好这里的柳条资源来这里投资的。总经理焦提勇是山东人,在吉林省白城市做了多年的柳编生意。企业落户先进村后,形势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国内订单有50多万元。今年,产品将出口英、德、澳、美等16个国家,订单预计在35万美金。”

柳编企业的带动,不仅让技术、资源转化为产品,还让当地闲置、弱半能力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焦提勇告诉记者,现在的柳编车间里,弱半劳动能力人员占60%以上。

乡村产业旺幸福在不远处

今年5月1日,先进村的幸福车间里又新增了冰棍杆项目。镇直及周边100多户居民都参与其中,在家灵活就业。

幸福车间寄语(幸福车间里的那些幸福事)(4)

胡勒村的80后陪读妈妈刘丽和刘玲玲,就是冰棍杆项目的受益者。白天孩子上学,她们在车间封箱打包;快到放学点了,就回家给孩子做饭;晚上孩子学习,她们在一旁把原材料分解、包装。

“啥也不耽误,手头也宽裕了。孩子看我干活赚钱,他想法也不一样了,更懂事了不说,学习也更认真了。”刘丽说,这活儿干得“真值”。

爱伦村的凌慧玲,给两个孩子陪读的同时,也选择了通过车间劳动创收,因其党员身份,在周围居民中还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现在,全县有36个幸福车间,分布在30个村,安置1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从项目上看,在柳编、汽车坐垫编织的基础上,新增了羊绒大衣项目。”泰来县妇联副主席、幸福车间办公室主任顾秋菊说,幸福车间在巩固原有稳就业、保民生的功能的基础上,还成为各项政策的宣传阵地、拓展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矛盾调解的基地、爱心互助的驿站。

从“扶贫车间”到“幸福车间”,两个字的变化,映射出“志”“智”双扶所结下的累累硕果,折射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朴实无华的真理。

乡村振兴,唯有奋斗,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蕴育新的希望、新的幸福。(记者 吴旋 通讯员 孙志伟 王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