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不亦说乎前面一句是什么(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孔子名言不亦说乎前面一句是什么(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

上面这张图片是我正在编写的《论语重读》的封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论语里没有单独金句!” ,这是我编写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本篇要论《宪问篇》里的这句:子曰: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就和这个观点有紧密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上下文:

1.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 “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2.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3.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4.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在这四段之前是孔子和弟子论齐国名相管仲和卫国大夫公叔文子,从基本脉络上看都是孔子对诸侯国的一些大夫及君主进行点评。那么在这四段中,我们先撇开第二段不谈,第一段里的“康子”是指“季康子”,和第三段里的“哀公”即鲁哀公是鲁国同一时期的“领导班子”。

第三段讲了孔子被鲁哀公、季康子请回鲁国后(没有具体官职,相当于做了个“顾问”),建议鲁哀公讨伐杀了齐国君主齐简公的大夫陈恒。而鲁哀公让孔子去征求以季康子为首把持朝纲的三桓的意见,孔子不得已只能去请求他们,自然也就碰了一鼻子灰。孔子连说两遍“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在体现他一向遵从的“礼仪规矩”外,从语境分析,自然是充满无奈,而且可以看出鲁哀公根本没有决策权,而是要按三桓的意见行事。·

第四段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但可以在言语上冒犯”,也就是直言劝谏的意思。这句话正好是对第三段这件事的注解:“不敢不告”当然就是“勿欺也”,要求讨伐陈恒就是“而犯之”。

所以按照文理逻辑,第一段和第二段必然是有联系的,那么“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里的“其”一定不是泛指,具体指谁就有分析的必要:在第一段里,除了孔子自己之外,这个“其”要么指卫灵公,要么指季康子。究竟是哪一个呢?

这句话的传统翻译是:“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实行这些话就很难。”又成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单独金句,我当然不能认可这种译法。“言之不怍”确实是“说了不觉得羞愧”的意思,至于是不是“大话”?我只能说这纯属学者们的“脑补”。在第一段中,卫灵公是被孔子评论的对象,唯一和孔子“言之”的对象只有季康子!但季康子只是反问了一句“夫如是,奚而不丧?”,似乎谈不上什么“说了不觉得羞愧”,会不会是点评卫灵公说大话呢?

我在上一篇《宪问篇》孔子评论的“子西”究竟是哪一个?一文中说过“细节很重要”。孔子为何要与季康子谈论卫灵公?前面刚讲过彼时的鲁国,鲁哀公是君主,季康子是三桓中权力最大的。哀公向孔子“问政”时,季康子几乎都陪在身边,但季康子的专权却让其余两桓很不满。季康子本来是受其父季桓子的遗言,将孔子请回鲁国做官,但在家臣的建议下把原本是他们家臣也是孔子弟子的冉求请回去做官,孔子对这件事也是心头有气的。而且在得知冉求居然还帮着富可敌国的季康子敛财,孔子气得拒绝承认这个弟子,让门下其他弟子“鸣鼓而击之”!(《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了解了上述背景后,我们再来看第一段的解释:

孔子说卫灵公不行正道,季康子说:“如此,为何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管外交,祝鮀管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如此,他怎会败亡呢?”

孔子因当初未被卫灵公重用,加上卫灵公的“生活作风”问题,对他一开始的评价自然是负面的。称其“无道”,就是希望鲁哀公和季康子能够治国有道,而季康子居然不以卫灵公的无道感到羞耻,反问一句:既然你孔子把卫灵公说得这么不堪,他不是也没有失去君主之位吗?孔子听后心头火起,立即反驳说这是因为卫灵公手下有三位“仁臣”力保卫国,这不就是反唇相讥鲁国的三桓只知内斗而不能治理好国家吗?

因此,“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其”指的就是季康子,“言之不怍”是指“谈及卫灵公的为政无道不感到羞愧”,“则为之也难”就是“则为政有道也难”。为什么这么解释最合理呢?我们来看看《颜渊篇》里季康子和孔子之间的“问政”对答吧: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你从孔子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孔子在劝季康子要自己为人正,才能要求别人正,自己不贪财才会杜绝偷盗,自己要善才能使民善。这就好比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但凡是写“希望学生如何如何”就是在指出他的“缺点”:这季康子在孔子眼里是既不够正直、又不够善良,而且还贪财。从其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观点来看,明显和孔子以“仁政”治国的理念相违背。一个表面谦虚实则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季康子是不是“跃然纸上”了?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从文法上讲,如果“言之”和“为之”的“之”是指同一具体事物,也应作“仁政”或“治国有道”来解读,即:“季康子大谈仁政而不自觉有愧,真要让他施行仁政却也很难。”

再次强调:《论语》中没有单独金句。

孔子名言不亦说乎前面一句是什么(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