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文化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宗师胡适)

早在美国留学时,胡适就想到白话文运动,并感觉以新文化运动救国的重要性。虽然当时同道者很少,他感觉一个人独行的寂寞,但对这条路坚信不移。

为提倡白话文运动,胡适尝试写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今天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有万钧之力。他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有了初步的设想。

1917年,25岁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即后来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滥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模仿古人;八、不避俗话俗字。胡适极力主张要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情感”这两种因素,认为“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轰动,在陈独秀的大力支持下,在鲁迅《狂人日记》的有力响应下,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由此拉开全民白话写作的序幕。

就职北大后,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编辑和作者,他与陈独秀等人一道,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人物。

胡适的文化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宗师胡适)(1)

新文化运动,为老大之中国文化输入一股新活力,唤起国人的文化改革意识,开一代文化新风。

随后,“五四”运动爆发。胡适坚持思想文化领域革命,反对参加政治运动,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与陈独秀、李大钊等走上政治革命道路的新文化运动人士在思想上产生分歧。胡适甚至反对“五四”运动,认为他让新文化运动走向歧途。胡适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醒和远见。

他总结自己在“五四”中作用:“如果我做过什么斗争,我打的是骈文律诗古文,是死的文字,是某种混沌的思想,是某些不科学的信仰,是某个不人道的制度。”胡适是温和的,反对暴力革命;胡适是斗争的,与一切反真理做斗争。

胡适的文化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宗师胡适)(2)

1921年胡适在北平

后来,由于胡适信奉实验主义,以新眼光和科学方法研究一切问题,主张科学的人生观,与梁启超等人展开“科玄论战”。胡适又主张重新看待国学,“整理国故”,以新眼光和新方法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分出“国粹”与“国渣”,从而掀起一轮研究“国学”的热潮。在学术研究上,胡适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也是实验主义的,主张科学和创造精神,他本人在治学上自觉开拓新思路、新方法、重考证,为中国哲学研究,新“红学”等研究方法提供了新范式。

胡适所做的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具有开拓意义,开一时新风,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胡适的文化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宗师胡适)(3)

1958年中研院在台湾重建,胡适任院长

所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宗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