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人物形象类(现代文阅读理解之人物形象分析)

现代文阅读人物形象类(现代文阅读理解之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人物/事物形象

1. 人物形象分析:这类题型通常是小说阅读或者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考的题型,常见的问法有:试分析XX这一人物形象,这类题型主要让我们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解题思路:

(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

(2)从他人对于该人物的评价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侧面描写入手: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从关于该人物的主要情节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时注意结合其身份或者地位。比如父亲的身份,那他可能是一位教子有方、爱护孩子的人,一线工人的职业身份,那他可能是一位爱岗敬业、工作娴熟的形象。

例文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⑪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⑫“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⑬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示例:文中题目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案】农民(职业)是一个勤劳朴素、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如农民的言行与动作描写的句子,然后来作具体的分析:第①段中“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第⑤段中“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可知:他勤劳、朴素;第②段描写“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可知:他宽厚友善;第⑩段中“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第⑪段“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可知: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第⑬段“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可知: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可以归纳出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配套练习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

①___→ 议种瘪种→②___→ 给儿新生

【答案】①挑种种地;②种下瘪种。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然后根据提示找到需要概括的故事情节,按照题干给出的情节归纳的方法,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即可。“议种瘪种”在文章的④——⑥;“给儿新生”在文章⑩——⑬段,找出对应的段落,用四个字词语概括即可。

2、读第⑨段划线句,分析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案】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前文可以知道,农民之所以会播下瘪种子,是城里父子的请求;从后文他决定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可以看出此时他的心已受到了城里父子的触动,所以农民这么做可以理解为答案内容。

3、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其中的“弱种子”用来比喻什么,怎样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答案】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中两对父子的描写,可以看出“弱种子”在文中比喻有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是想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

4、发挥合理想象,扩写第⑬段农民告诉儿子要“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这个决定时的情景,不少于60字。

【答案】示例:农民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发呆的儿子,笑着说:“儿子,明天我就带你进城,为你安假肢,你就可以自由的走动,还可以续继去上学啦!”儿子眼里噙着泪水,不相信地说:“爸,是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安假肢…”话未说完,他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农民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事情发生时的情景.比如父亲说话时的表情,儿子当时惊喜的反应,注意人物的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5、美国作家海伦·觊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 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解析】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例文母 亲

莫 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一阵阵地紧缩。 (文章以一个母亲捶打野菜的特写镜头开篇,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苦涩的气味、沉闷潮湿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作者还以盛开的梨花这一优美的背景,反衬这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为下文的叙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 愁容满面的母亲 , 在辛苦地劳作时 , 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苦难的岁月里生计的艰难烘托出生命的顽强。“愁容满面”“哼唱小曲”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细腻地体现出母亲既为家人的生活忧愁,又不向命运低头的复杂心理。)我母亲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苦难是一所大学,因为淬火,所以坚强。母亲在艰难岁月里表现出的坚韧与乐观是我精神发育的养料与人格铸炼的炉火。)

③ 有一段时间 , 村子里几个女人连续自杀了 , 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坊、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父亲与爷爷对我的教育与母亲给予我的良好示范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厚重。)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文学是人学。”文学关心人,关怀人的命运和处境,从根本上说,就是关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母亲的示范与父祖的教导是莫言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这样的濡染与积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莫言文学作品的面貌和特质。)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答案】(1) 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3)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母亲乐观坚强,有责任感,爱孩子。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的人物的外貌、 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文章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做赏析。

【答案】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个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画面。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进行赏析,“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这是视觉描写,“绿色的”是野菜的颜色,“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这是嗅觉描写,写野菜汁的气味;“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 沉闷而潮湿”是听觉描写,写听到的感受。联系下文作者写到“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

2、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答案】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

【解析】“嘴里竟然哼唱着一 支小曲”“竟然”表示意外,“哼唱着一支小曲”说明母亲的乐观顽强,勇敢去面对苦难和不幸。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答案】语言描写;面对苦难要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抓住画线句子前后的这几句话来理解:“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母亲那样说是为了不让儿子担忧,从中可以看出母亲面对苦难活下的顽强精神,还有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理解含义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3.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几个女人连续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答案】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生命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解析】前文说“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出现这么多女人自杀,正说明了那个岁月的艰难,这是照应前文,正因为有这么多人自杀,所以我更担心母亲。这么多人自杀,也说明了人性的脆弱。写其他人自杀,母亲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这也是一个反衬, 以突出母亲的顽强。

4.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80字)

【答案】示例 孩子,咱“人穷志不短”!穷不可怕,饥饿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人,要堂堂正正地活着,不能因为一块豆饼就放弃做人的尊严,丧失男儿的骨气!

【解析】结合第④段:“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 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进行分析,父亲批评我,应该是从人要活得有尊严、有骨气这个角度展开。

5.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从内容上,更好、更全面地揭示了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两者互为补充,使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做人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解析】结合文章最后一段“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来理解。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爷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宝贵的品质,他们都在做人方面,给我巨大的影响,这样写文章内容就丰富了许多。母亲给我的教育主要是面对苦难,要坚强乐那的生活着,而父亲和爷爷主要是教育我有骨气、有尊严的活着,这样文章内容就厚重了许多。

6.文章记叙了“我”和母亲的哪几件事?

【答案】:母亲捣野菜,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哼唱歌曲,母亲对我作出承诺。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 事物形象分析

该类题型主要是概括事物的特点。

答题思路:

(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神韵。

答题技巧:(见前面《古藤》阅读)

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例文坐在老槐树的怀里

艾晓雨

①槐树是从什么时候站在那里的,我不知道,我出生时,它已经在那里。

②低矮的小草房前面,小院一边,一棵老槐树,枝虬叶茂,树冠几乎盖住了小院的半边。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伸出双臂,抱住槐树粗糙皲裂的树干。但我抱不过老槐树,老槐树却以它宽敞的怀抱将我拥入怀里,在我的整个幼年,甚至童年里。

③最初发现老槐树可以做保姆的,是母亲。一岁多的孩子,正缠人,会撒着两只小手到处摇摇晃晃地逛荡了。不知凉热,也不知高低。为此,母亲找了根软布绳,哄我乖巧地伸出一条胖乎乎的小腿儿。绳子的一端拴住了我的脚脖儿,另一端就交给了老槐树。那时年纪尚小,自是无法记得当时的情境,只能根据母亲的讲述加上自己的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

④一棵绿荫如盖的老槐树底下,一个被拴了一只脚脖儿的小女孩儿,新鲜又好奇地打量着脚上忽然多岀来的那圈儿东西,软软的布绳儿拴得脚脖肉痒酥酥的,小女孩儿便“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⑤也有来看稀奇的孩子,看过将小牛、小羊拴在树上的,却头一次看到那样子拴小孩。他们站在离槐树不远的地方,逗弄小女孩儿,或扔一块小瓦片,或扔一朵鲜亮的月季花,让小女孩儿去拿。

⑥我真的就蹒跚着走过去,却在离那些东西不到一尺远的地方被老槐树牵住了。我才知道,自己的自由天地,已被绳子限制。我抱住脚,拼命去解绳子,小脸憋得通红,眼泪也急得掉下来,那个结实的扣儿却纹丝不动。我遂坐在地上,两脚蹬地,大哭起来。

⑦哭了几天,我终于明白,再怎么哭也拉不回大人远去的背影,索性不再哭,开始慢慢将槐树下的日子当成一种享受,每天早晨,吃饱喝足,我开始主动拉着母亲的手,往槐树下走。走至树下,拾起地上的绳头,交给母亲,又去搬自己的小脚:“拴,拴……”母亲三下两下,将我交给老槐树,就走了。她已经很放心地把我交给这个稳重又沉默的老保姆。

⑧的确,老槐树是一个称职的老保姆。她知道如何逗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让我不哭也不闹。夏日毒辣的阳光,伤害不到我,老槐树替我撑起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树上偶尔会有鸟雀降临,叽叽喳喳地躲在浓密的叶底说个不停。我抬起头,支着小嘴儿跟它们说话。树下有蚂蚁,其中一只发现了我弄碎的饼渣儿,赶紧回头去呼朋引伴。一会儿工夫,大队人马驾到,肩推头扛,齐心协力把一块小饼渣儿运走了。

⑨一队蚂蚁,可以让我兴致勃勃地看上半天,看着看着,我就在树下睡着了……

⑩“姐弟三个,就数你跟老槐树投缘。”母亲如是说。

⑪是吗,老槐树独独青睐于我吗?

⑫我自己尝试着做玩具,老槐树给了我一树的果实——槐果,一串串,黄绿,晶莹,拿石头把那一串串的果实捣碎,挤掉绿色的汁液,把果肉团成一个黏黏的团,放到阳光下晒干,一个黑黑的小球儿就做成了,外面缠上白色的棉线,一层一层,想要多大缠多大,最后拿线绷住,一个漂亮的小球就做成了。那时,乡下孩子买不起皮球,多用这个代替,一个小球,有多种玩法,单打、双打、混合打,可以玩上一两年。

⑬后来,上学了,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老槐树下写作业。一块青石方桌,放在那里好多年,表面都已被磨得光滑如镜了。我就是在那张小小的青石方桌上学会了写“人、口、手”,学会了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⑭春看老槐树抽枝发新芽,夏听老槐树在风雨里唠叨,秋从老槐树的身上摘下一串串晶莹的槐果,冬在老槐树下的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支起一只筛子,静等贪食的小麻雀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拴在老槐树下的小女孩儿就长大了。

⑮老槐树依然,苍老、劲绿。

⑯家里生活好了,旧房子要拆,新房子要建。新房子的地基就挖在老槐树站着的地方,老槐树在劫难逃。

⑰没有人会为一棵树伤心哭泣,除了当年曾无数次坐在老槐树怀里的我。砍树的那天,我站在树下,轻轻抚摸老槐树的寸寸树干,仰头,看茂密的枝叶仍然旁若无人地绿着,它似乎丝毫也没有嗅到空气中的危险气息。

⑱父亲下电锯时,我没敢待在家。等我回到家,老槐树已经躺倒在地上了,一院子的残枝碎叶,一院子涩涩的苦香。倒下的老槐树,被父亲做成了新房的门,那是老槐树在这个世上给我的最后馈赠——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了。(有删改)

作者眼中的老槐树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老槐树稳重、沉默、称职。通过母亲放心地将一岁多的“我”拴在老槐树上可以看出。(2分)②老槐树无私、宽厚。从“老槐树给了我一树的果实”、倒下的老槐树被做成新房的门可以看出。(2分)

【解析】首先找文中描写老槐树品质或特征的句子,如宽敞的怀抱“稳重又沉默”“称职”;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分析老槐树的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文本, 切忌空洞无物。

1、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与老槐树有关的哪几件事。(4分)

【答案】①“我”一岁多时被拴在老槐树下,老槐树成了“我”的保姆;②“我”用老槐树的槐果做成小球;③放学后,“我”在老槐树下写作业;④老槐树被父亲锯掉,做成了新房子的门。(每点1分,共4分)

【解析】分析文章结构。第③~⑨段主要讲述了老槐树当保姆的故事;第②段主要讲述了“我用槐树荚做小球玩的故事;第3段主要描绘了我在老槐树下写作业的场景;第⑥~8段,主要交代了因建新房子,老槐树被锯的命运。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分条表述。

2、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我开始主动拉着母亲的手,往槐树下走。走至树下,拾起地上的绳头,交给母亲,又去搬自己的小脚:“拴,拴……”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1分)“拉”“走”“拾起”“交”“搬”等一系列动词和“我”说的话,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对被拴在老槐树上的期待和享受,(1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充满童真的孩童形象,(1分)也侧面反映了老槐树在“我”幼年时给予“我”的保护和快乐。(1分)

【解析】首先,分析句子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描写方法;然后,明确这两种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准确传神地写出人物....特点或情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从而反映....最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本文的结构安排详略得当,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5分)

【答案】示例:详写“我”一岁多时,老槐树给“我”当保姆,略写“我”用槐果做小球、“我”在老槐树下写作业、老槐树被锯掉等。(2分)好处:内容上,突出了老槐树给予“我”的保护和快乐,能很好地凸显文章的主旨;(1分)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1分)表达效果上,老槐树给“我”当保姆这一情节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分)

【解析】详写,是指用较多的笔里和篇幅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详写细写;略写,是指用少量的字数对与主题联系不太紧密的次要材料略写粗写。明白了详写、略写的区别,从篇幅上不难判断本文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哪些事。

4、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5分)

倒下的老槐树,被父亲做成了新房的门,那是老槐树在这个世上给我的最后馈赠——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了。

【答案】老槐树虽然难逃被锯的命运,却以另外一种形式(新房的门)陪伴着“我”,在“我”伤心难过之余,给“我”一丝慰藉。(3分)表达了“我”对老槐树的怀念和感激之情。(2分)

【解析】首先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最后馈赠”指的是倒下的老槐树被做成新房的门,继续陪伴着“我”;然后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情感。“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表达了“我感伤之余的一丝欣慰之情,写出了“我”对老槐树的怀念与感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