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历史背景(粮食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只有读懂了中华大地上的粮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中国古代历史……

粮食历史背景(粮食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1)

01 狗 尾 巴 草

说粮食就说粮食,扯狗尾巴草干啥?

其实狗尾巴草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农作物“”的祖本植物。中国人驯化狗尾巴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反过来说,狗尾巴草是粟的野生种,也叫“莠”,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粟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有个成语叫“良莠不分”。

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农作物,它们的现代叫法分别是小米、黄米和大豆。这三种作物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耐旱和耐贫瘠的植物,而且生长期又比较短,适合中国北方旱地种植。而且先秦时期农业技术还很原始,所以这三种皮实的作物就率先从百草中脱颖而出,被古代中国人筛选出来,作为当时的主要食物。

夏朝和商朝曾被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可见粟的重要地位。不过当时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低,尚有大量原始森林没有开发,人们可以获得的食物来源相对丰富。在《诗经》的305首诗歌中,有141篇提到动物,144篇提到植物,许多动植物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物。

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荒地,用来种植那些产量大的作物,以满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

根据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人口是以1、2、4、8、16这样的几何数增长的,而从环境中获得的食物和其他生活物资的数量则是以1、2、3、4、5这样的算术级上升的,因此这位英国经济学家悲观的认为,只有战争和疾病才能干掉多余的人口,解决人口和资源增长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那如果无法通过战争夺取更大的地盘,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瘟疫的话,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土地私有化之后,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了,这时人们必须琢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粮食。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的上限其实是掌握在农作物手中,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人口数量的多寡。而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粟这种产量较低的农作物已经愈发变得力不从心了。

02 小 麦 登 场

就在这时,小麦闪亮登场,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稳定的产量,席卷中国北方地区,各地农民纷纷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

然而,小麦并不是我国驯化的作物,它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那里也是人类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大约一万年前,那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种植小麦和大麦,在山坡上放牧山羊和绵羊。此后,小麦的种子开始从西亚向四周蔓延。

小麦到达中国的具体时间不详,不过我国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发现的,一个草编的篓子里装着小麦作为陪葬品,距今已经3800年历史,当地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的磨麦器,这说明小麦很可能是从西亚经过新疆传入我国北方的。

在商周时期,小麦的地位是不如粟的,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以粟为尊贵之物。当时小麦的种植受制于气候的制约,小麦的老家西亚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降雨主要在冬季和春季;而黄河流域则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而春季普遍缺少雨水,因此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而小麦是冬播夏收,春季是生长时期,最需要水。所以,要想大规模种植小麦,必须先解决灌溉问题,灌溉系统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大规模地种植小麦。

自秦国开始,小麦在关中平原能够稳定高产,还得益于郑国渠的贡献;而郑国渠的修建,本来是韩国策划一场搞笑的阴谋……

战国七雄之中,韩国实力最弱,却紧挨着秦国,随时有被秦国吞并的危险。打,肯定是打不过秦国,只能智取,于是韩国想出了一条妙计……派遣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前往秦国,想办法说服秦王嬴政在渭河流域开凿一条水渠,用来灌溉关中平原的广袤田地。兴修水利可是特大工程,此计如果成功,秦国短时间内就没有财力、物力来进攻韩国了。

粮食历史背景(粮食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2)

而秦国虽强,水利人才却很匮乏,郑国的到来,把秦王给高兴坏了,立即让他主持修建这项特大工程。秦国的资源和人力被这项大工程吸了进去,确实没有能力对韩国开战了。没想到5年后,韩国阴谋暴露,秦王大怒,要杀了郑国。

郑国在生死关头对秦王说:我确实是间谍,但是如果水渠建好了,对秦国极为有利!我只不过让韩国多苟了几年,但是却会让秦国万年受益。

秦王一听,耶喝?说的好像有道理……于是继续让郑国主持修建水渠。十几年后,水渠建成,名为郑国渠。郑国这位大卧底不但没被治罪,还能名垂千古,完全是因为秦王广阔的胸襟和远见。

而郑国渠除了灌溉关中平原,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用水冲掉田地里积攒的盐卤。前面说过黄河流域的农业区都是季风性气候,每当季风来的时候就雨量充足,而季风不来的时候却很干旱,土壤水分蒸发很快,把盐卤留在土壤里,年复一年,农田就会出现盐碱化,肥力大大降低,最后无法耕种,只能采取休耕。古代中国人选择了种植小麦,就得与盐卤长期抗争。而有了郑国渠这样的水利工程,盐碱化的趋势会被大幅度延缓。

秦国位于西方,接近西域,所以接触小麦这种作物的时间必定很早,又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再加上大规模兴修水利,这些条件让秦国得以大范围种植小麦,经济实力迅速跃居天下第一。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国后期秦军能够连年征战,关中平原出产的小麦功不可没,所以秦国最后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是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的。

这事儿,司马迁可以作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人口也差不多这个比例,但是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的60%

所以到了汉朝,管理层非常重视关中平原和小麦种植,西汉多位农学家兼官员都曾力挺在关中平原上加大推广小麦种植。

在经历了秦末的战争和汉初的吕氏专权的动荡后,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西汉迎来了“文景之治“。《汉书》记载,当时粮仓丰盈,新粮压陈粮,都堆到粮仓外面去了,府库里积攒的铜钱太多,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散落在地上的铜钱都无法统计了。

粮食历史背景(粮食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3)

文景之治除了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的稳定政策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小麦的广泛种植。文景时期正是借助和平年代的到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产量远超其他作物的小麦,才使得自耕农们能产出更多的粮食,可供上交的皇粮也就更多了。

史书中所记载的盛世,在以儒家思想为纲领的史官们笔下,基本都是仁政的产物,但其实盛世的原因并不是一句“皇上圣明”可以概括的,小麦才是文景之治真正的幕后推手。

等到了唐代,在安史之乱前,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北方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南方地区占40%,当时北方地区基本都是小麦种植区。贞观之治和文景之治类似,都是长期战乱后,利用和平时期扩大小麦种植面积,获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

随着帝都长安的建设,关中地区人口大量增长,过度开发导致森林逐渐消失,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土壤肥力也逐年下降,唐朝后期时,又碰上气候开始变冷,边境的屯田逐渐被废弃,农作物被冻死,发生水灾、旱灾的频率越来越高,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已经濒临崩溃。北方地区耕地产量日薄西山,继粟产量不足引发的粮食危机之后,小麦的产量下滑再次引发的粮食危机,已经摆到中国人面前。

03 水 稻 走 上 C 位

中国的古人对水稻一点也不陌生,早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的古人就放火烧掉湿地中的灌木,在湿地中种下水稻类的草本植物。不过对于江南地区的先民来说,当时主要以打鱼为生,而且食物来源丰富,人口又少,因此早期并不太在意稻米作为食物的充饥作用,而是喜欢把它们放在陶罐中发酵,获得美味的酒。

后来江南地区人口增加了,但是水稻作为一种粮食作物,产量依然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高产的稻种,而且一年只能种植一季。

而就在小麦无力养活中国人民的关键时刻,一种优质的稻种“占城稻”传入了中国。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高产、早熟、耐旱三大特点,生长期很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种到收,只需要2个月。

宋朝初年,占城稻被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带到了福建等地,开始迅速占领长江流域的农田,宋真宗还专门派人到福建取占城稻的稻种发给其他地区种植。宋朝的农民们发现,现在可以在农田中采取麦、稻轮种了,由于占城稻成熟期很短,因此可以在一年中先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小麦,单位亩产大大提高,休耕的次数也大大降低。而且水稻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避免了麦田因为水分大量蒸发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的问题,土地的肥力可以基本保持稳定。

优秀稻种的引入和推广,直接导致了宋朝时期的人口爆炸,特别是南方地区。北宋时期全国人口约为1.26亿,如果以秦岭、淮河来划分,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已经超过比北方地区人口数量的一倍。

中国自古以来“北多南少”的局面被彻底扭转。这意味着从北宋时期开始,国家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而农民的粮仓中,主角也从小麦变成了水稻。此时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就开始凸显了,在北方小麦歉收的时候,南方的水稻可以保障粮食供应;南方水稻如果歉收,北方的小麦提供粮食来源。尤其在大运河投入使用以后,南北粮食调动更加便捷了,救济灾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使得国家整体上也更加稳定。

小麦统治粮仓的时期,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开始算起,到公元960年北宋建国,中国一共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平均每百年就经历一次王朝更迭,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那些短命王朝分开计算的话,王朝更迭的周期就更短了。

当水稻成为粮仓主角后,中国一共经历了北宋、南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的平均寿命接近200年,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北宋以后的朝代都因为水稻的广泛种植而延年益寿了。

当经济中心位于北方的时候,游牧民族一旦越过长城南下侵袭,中原王朝的农业生产就会被打断,还要花大量资源去对抗入侵者,可谓是压力山大。而当水稻崛起了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就显得从容不迫了,毕竟游牧民族很少能入侵到南方,不会伤及粮食生产的根基。

越南贡献的占城稻,让中国人口数量在宋朝首次突破一亿大关,然后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农耕区人口基本维持在宋朝的水平,毕竟粮食产量决定人口数量,可以耕种的田地在宋朝基本都种上了,新开垦的农田很有限,占城稻的产量也达到了极限。

中国的人口数量要再上一个台阶,只能期待新的农作物登场了。

04 美 洲 的 助 攻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不仅改变了欧洲,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来自美洲大陆的农作物改变了中国社会,它们是:玉米、番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烟草

在这些农作物中,玉米和番薯对粮仓的贡献最大。明末清初的时候,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能够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土地都已经基本开发完毕,以当时的产量,只能支撑1亿多的人口。就在这时,美洲的玉米和番薯经过漫长的传播来到了中国。

玉米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作物,北到俄罗斯这样的苦寒之地,南到阿根廷的原始丛林,都可以种植玉米。玉米传入中国后,很多原本无法种植小麦的干旱、贫瘠的土地都可以开垦了。相对于小麦来说,玉米的产量更高,虽然营养上逊色于小麦,但是对于贫苦的农民来说,填饱肚子更重要。

明末清初的时候,没有土地的农民纷纷涌向无主的丘陵地带,他们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在山脚下种植番薯,粮食变多了,多生几个娃也能养活了。

美洲作物除了帮助中国人填饱肚子以外,还改善了中国人的伙食。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畜牧业不发达,肉蛋奶的产量都不高,底层的自耕农除了主粮以外,很少能享用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唯有大豆富含植物蛋白,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蛋白质的需求,一直是农民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来自美洲来的花生和向日葵,为底层农民提供了摄入蛋白质和油脂的其他选择,这两种作物同样可以在贫瘠的山区种植,于是两者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人们重要的零食。

辣椒就更刺激了,辣的你老泪纵横还大呼过瘾,从此中国人的饭桌上又多了一味颇为下饭的调味品。

烟草,也同样大受欢迎。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喜欢在饭后吞云吐雾一阵,种植烟草也让农民获得了比种植庄稼更高的收益。

美洲作物的传入,让中国激发出了更多的耕地和更多的人口。清朝经过100年的发展,在经历了康乾盛世后,中国人口已经再次翻倍,突破了3亿。

康乾盛世,其实和汉朝的文景之治也很相似,都是在政局逐渐稳定后,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更相似的是,农作物品种上有了重大的变化,文景时期是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粮食主力,而康乾时期是玉米和番薯开始进入粮仓,与水稻、小麦一起充实了粮仓。如果没有玉米、番薯、花生等作物的引入,康熙和乾隆就算是天纵奇才,恐怕也没办法将已经逼近极限的中国人口再翻个倍!

关于各种盛世的传说,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它背后的“粮仓”……

粮食历史背景(粮食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