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关于康桥的三首诗(我所知道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在徐志摩的短暂的一生中,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有《偶然》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有《沙扬娜拉》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而在无数的诗歌、散文中。他对康桥的赞美是无以复加的。他的作品中有数篇专门为康桥而写。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照即景》以及著名的《再别康桥》以及今天我们讲到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关于康桥的三首诗(我所知道的康桥)(1)

作为与闻一多、陈梦家、朱湘并称为“新月派四大诗人”的徐志摩,在诗歌和散文上都有很大的成就。而在他留存下来的诗歌中,现世流传最广的是《再别康桥》。而他的散文名篇中除了《自剖》、《想飞》、《翡冷翠山居闲话》以外,还有就是这篇《我所知道的康桥》。

这篇散文是徐志摩初别康桥两年多后的回忆散文。文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就了关于康桥的回忆,富有灵性的康河、气势辉煌的学院建筑、怯怜怜却又超凡脱俗的科莱亚三环桥洞、康河上泛舟的年轻女郎、以及康桥明艳的春日景色。

作者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细致描写,通篇读下来,不仅能看到作者笔下明艳生动的康桥景色,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念。

那么在这些散文诗歌中,作者热烈赞美的康桥到底是什么地方?而康桥对于徐志摩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从而让诗人一次次赞美?

康桥的生活让徐志摩从爱国热血青年转变成浪漫的诗人

所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也就是“剑桥大学”。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波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

可见,剑桥对他的影响之大。

1897年,徐志摩出生在硖石屈指可数的富户家。父亲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他附庸风雅,广交名士,攀附上流社会,因此,徐志摩生长在一个由封建工商业向新兴资产阶级过度的家庭里。在这样家庭出生的徐志摩身上注定会有新旧思想的碰撞。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的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当时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作为受过新思想教育的新青年,徐志摩怀着满腔热血,决定出国,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1918年夏天,徐志摩乘船至美国,进入克拉克大学攻读社会学系。

出国途中,他写下长信《徐志摩启行赴美分致亲友》。在信中,他写道:国难方兴,忧心如,室如悬罄,野无青草,嗟尔青年,维国之宝,慎尔所习,以騞我脑。诚哉,是志摩之所以引惕而自励也。”

在这封长信中,他慷慨激昂的陈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发奋读书,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他先是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紧接着又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硕士学位,1920年10月徐志摩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这时,他结识了大作家狄更生,在狄更生的推荐下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可以说,这是他与剑桥的缘分的开始。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也有描述:“那年的秋季,我一个人回到康桥,整整有一学年。”也就是说,他在剑桥呆了整整一年。而正是这一年时间,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甚至让他的理想道路也偏离了。

这种转变也在他给父母的信中体现:“儿自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浓,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


徐志摩关于康桥的三首诗(我所知道的康桥)(2)

信中所指的“名士”包括威尔斯、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

受到他们的引导,以及剑桥的美妙风光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让他的诗人气质得到了启发。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从此走上诗歌的创作道路。

可以说,康桥是徐志摩人生志向的转折之地。在来到康桥之前,他出国求学,为的是救国救民。然而当他来到康桥,在当地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影响下,他变成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正如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所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可以说,他毕生都在实践这个信仰,而这个信仰就是在康桥生活的这段时间树立起来的。

在康桥,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让他坚定了婚姻自由的思想

第一段婚姻开始之时,徐志摩还是在校学生,因当时的社会名流张嘉璈(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的四哥)来校视察,看了他的文章,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张嘉璈在问清他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独子,立刻向徐家求亲。为两人订下了这桩亲事。

作为新青年的徐志摩是不太愿意接受这门亲事的,但是他年轻、又软弱,迫于父母压力,依旧结下这门亲事。

此后,他与张幼仪并没有培养出夫妻感情。可以说,他在面对这段婚姻时,是苦闷又无可奈何的。

在康桥的这段时间,他不仅人生理想发生了变化,在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成为了他坚持的人生价值观。他对自己的婚姻感情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1920年,在伦敦学习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当时十七岁的林徽因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明眸皓齿的林徽因遇到风度翩翩的徐志摩,两个年轻人很快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


徐志摩关于康桥的三首诗(我所知道的康桥)(3)


而作为父亲的林长民思想开通,风流倜傥,他非常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对于女儿和徐志摩的恋情也持支持的状态。不仅如此,林长民和徐志摩还假扮“情侣”,在徐志摩进入剑桥学习期间,两人互通信件。

在此后的时间,一封封“情书”往返于伦敦和剑桥之间。

在徐志摩回国后曾发表过一封他与林长民的“情书”,并加了一个按语:“看中国二十四史乏味、看西洋传记有趣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史家只注重一个人的立德立言立功,而略过他情感最集中的恋爱经验……四年前我在康桥(即剑桥)时,宗孟(即林长民)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装假通情书……好在彼此同感‘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情调,这假惺惺未始不是一种心理学家叫做‘升华’。”

而在与林长民玩这种“恋爱”游戏之时,他与林徽因的爱情也在浪漫进行中。

后世对他与林徽因的这段感情有诸多解说,有说他们确实相爱过,也有说只是普通朋友。可是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他生前委托好友凌叔华保管的一只名为“八宝箱”的箱子里,有几本日记里,有徐志摩用英文写于林徽因的“康桥日记”。

林徽因以借阅的方式得到日记后,并没有还给凌淑华。由此引发了“八宝箱遗稿争夺”的故事。

八宝箱遗稿争夺之后,让凌叔华与林徽因产生芥蒂。或许从这件事,可以从侧面看出两人曾经有过恋情。

他的第一段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一个新青年,这段包办婚姻,一直让他如鲠在喉。以至于对于原配夫人张幼仪表现出来的冷漠绝情让后人无限唏嘘。

正是在康桥的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民主自由之心。既然要自由,他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挣脱这段家族联姻。在婚姻这件事上他表现出自己的决绝断定。并且在不久后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结束了这段让他觉得受到束缚和禁锢的婚姻。

可以说,正是在康桥,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让他坚定了婚姻自由的思想。

总结:

一个地方之所以令人难忘,不光有美丽的风景。在那里一定发生了让他难忘的事或者遇到了难忘的人。可以说在康桥的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激发了他的诗人情怀,也让他遇到了爱情。因此他一遍遍的讴歌康桥,因为康桥是他人生理想的起航之地,是他美好爱情的相遇之地,也是他反叛父母意愿的叛逆之地。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非常美好的光阴。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一遍遍热情赞美康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